走近陈云|评弹“老听客”

旅行   2024-11-25 16:05   上海  



陈云喜欢听评弹,称自己是评弹的“老听客”。评弹界流传了很多关于他听评弹、关心评弹的故事。


走近

陈云


陈云小时候就培养了听评弹的爱好,后来投身革命事业,很长时间没有听。1957年他大病一场,不得不遵照医生的嘱咐休养、治疗。他在上海、杭州休养时,又听到了久违的评弹,觉得身心为之一爽。医生说听评弹可以放松思想,有利休养,这样,就又开始听起来了。陈云自己开玩笑地说:评弹是医生。


△ 1979年2月,陈云在家中听评弹。

说唱评弹的时候,艺人要在里面穿插很多噱头,逗得听众发笑,活跃气氛。这本来是评弹的一个特色,深受群众欢迎。可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评弹艺人不怎么敢放噱头了,因为有人批评说放噱头是错误的。陈云发现了这个问题。


有一个老演员张鸿声擅长放噱头,在评弹界很有名气。陈云听他说唱评弹的时候,特意请人转告,要他尽量发挥,把噱头放足。张鸿声说书的时候,果然放了很多噱头。听过以后,陈云仔细分析了一下,认为张鸿声的噱头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可取的。


经过比较、分析,他把情况摸清了,就出面支持了评弹艺人放噱头。他说,评弹应该有适当噱头调节气氛,做到严肃与活泼很好地结合起来。听书毕竟不同于上课,要让人家笑笑,工作疲劳了,要有轻松愉快。过分严肃,像上课一样,那就不必叫书场,改叫训练班得了。1961年7月,他还专门为此写了一份书面意见。


陈云对好的噱头是十分欣赏、津津乐道的。他曾经给人讲过这样的噱头:老艺人周玉泉说唱评弹《文武香球》,说到天上下雨了,大家伙儿都急急忙忙往前赶,找避雨的地方,主人公龙官保却不急不忙地在雨地里踱着方步。问他怎么还不快跑,他回答得有意思,说是前面也在下雨,何必走那么快呢?陈云赞叹说:这噱头很好。


现代题材的评弹书目里面,陈云也对其中的噱头很欣赏。《打虎上山》里有一个噱头,说是杨子荣上威虎山,途中打死只老虎,准备送给座山雕当见面礼。他把死虎驮在马背上,马儿看见老虎吓了一大跳,后来见是一只死老虎才稳住了神,回头看看老虎,心里想着,马和老虎不会在一块儿的,今天这样可真叫“马马虎虎”。陈云说,这个噱头想想也好笑。


△ 陈云和评弹界人士在一起

1981年,上海评弹团首演了女作家徐檬丹创作的中篇弹词《真情假意》。这是一出现代题材的节目,讲俞刚为保护国家财产眼睛受伤,可能失明,他的未婚妻董琴琴竟然绝情离去。她的妹妹董佩佩不满姐姐所为,仰慕俞刚的崇高品质,冒名琴琴到医院护理他。俞刚病愈,琴琴却又假冒护理者想重续前缘,被俞刚察觉,暴露了真面目。


陈云很快就听到了这个节目的录音,极为欣赏,认为《真情假意》是一部有时代气息,适合青年、教育青年的好中篇弹词。


后来,他向中央宣传部领导提议,将这一中篇改编成话剧及其他剧种演出。在他的有力推动下,根据《真情假意》改编的话剧、广播剧(《真与假》)、轻歌剧(《芳草心》)等先后上演和播出,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真情假意》的录音,陈云至少听了30遍以上,就是广播剧也听了不下6遍,连评弹的作者徐檬丹都承认,自己远没有听得那么多。


在这部作品中,描述了一些不良社会现象,陈云印象很深。比如描写琴琴神通广大:“漆匠师傅叫得应的,汽车司机是有交情的;买糖请食品公司小王,办酒水托金华楼小方,50元一桌,人家花80元也吃不到。”还写琴琴出主意,要俞刚婚后再开半个月病假到黄山“白相相”(游玩),俞刚说“我病好了”,琴琴就埋怨:“无病也好请假的,你是工伤,乐得休息!戆大!”这个节目陈云听了多遍,对剧情已经非常熟悉。这个节目改编成广播剧播出后,1982年9月14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给他写信,征求他的意见。他听出广播剧中拿掉了评弹第三回中关于董琴琴拉关系占便宜,结婚讲排场的一段话,就约了编导在9月20日来家,请他们考虑把这段话加进去,说“把反面的东西揭露出来,可以起到和正面教育一样的作用。”


△ 1983年4月,陈云接见评弹演员。

陈云晚年身体时好时坏,但他一直坚持听评弹。1995年4月,陈云去世了,他留下的最心爱的东西中,就有700盘评弹磁带、唱片和4台轮流使用过的老式放音机。


选自《陈云的故事》,四川出版集团·天地出版社2006年版



责编 | 潘伟玲
校核 | 刘晶晶
制作 | 杨逸清


陈云纪念馆
陈云纪念馆,是经中央批准建立的全国唯一系统展示陈云生平业绩的纪念馆。地处陈云故乡——上海市青浦区练塘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