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荟作为公众传播平台,关注时事关注热点,
传播学术观点、时事人文、哲学理论以飨读者。
坚持做负责任的传播平台,服务读者传播价值。
近日,李稻葵视频号发布了下面的视频,讨论了当前中国的经济问题和解决办法,这其中有哪些经济理论为依托,或有哪些经济理论创新,特整理文字内容供读者探讨。
中国经济怎么下一步会怎么样,会有什么调整,这是一个重大问题,我跟大家尽量用简单的语言来讨论一下。我首先告诉大家,中国经济目前是两个大周期的因素叠加在一块,相互影响、互相交织所产生的一个经济过冷的一个结果,一叫基建周期。过去十几年将近二十年以来,我们在大规模的搞基建,这些基建是非常好的,非常必要的修桥修路、机场高速,它拉火了经济。但是问题来了,这个基建一完成,各种需求就会下降,所以一下子出现了经济就过冷了。更重要的是在基建火爆的时候,大家热情很高,大家都很乐观,实体经济投资者也愿意去找银行借钱,但是他借的钱大部分是不超过10年短期钱,现在搞了十几年将近二十年的基建,很多短期的资金到期了,实体经济下滑,但是到期的短债还期的压力是上升,这两个东西一碰到一块,是不是现在碰到了资金的困难了,银行里面堆了一大堆的现金贷不出去,形成了一个冰火两重天的趋势大周期。这个大周期在美国在英国等等国家都发生过,你比如说在美国1837年之前搞了一大轮的基建修运河,修各种各样的道路,但是到了1837年,美国出现了它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长达5年的经济衰退,就跟咱们这个情况非常像,GDP下降了30%,比咱们厉害多了。第二个大周期是什么?是地产周期,就是说过去这二十多年以来老百姓买房,城镇化在推进,很多人从农村搬到城里,或者从小城市搬大城市,拉动了房地产建设的高涨,但是现在基本上告一段落,现在的房地产的建筑量还有销售量下降了40%以上。但是,我想强调的是房地产周期也好,基建周期也好,都是长周期都会回来的,中国的城镇化进程远远没有结束,我们只有50%的老百姓是真正融入了城市的生活,在城里面买房子安家家了,还有50%或者没进城,或者在城里面没有安家。讲清了这个问题之后,咱们就来谈该怎么应对,既然是一个大周期,唯一能把这个问题解决的、对冲的是谁?谁呢?地方政府做不了,他没这个能力,他没号召力对吧?企业更没有号召力,百姓更不用说了,国家要发行长期债,不是银行里的钱很多吗?没人投资吗?国家发债、银行拿钱买国家长期债,20年30年的长期债之后,替地方政府先把一部分债给还了,地方政府恢复他应有的经济的活力。最有意思的是,国家发的长期国债,在资本市场上极受欢迎的,这种长期的低风险的很容易流动的资产现在是严重短缺,我们现在存量的国债也就占GDP25%左右,经济发达国家成熟的资本市场国家这都是70、80、100%以上,日本是220%以上。所以,现在解决之道很简单,必须国家站出来,来应对来对冲这两个长期的周期。这个道理我们学者包括我在内已经讲了很久,我相信决策者们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对冲这两个大周期,所以总体上讲我还是有信心的,绝对不像很多人那么悲观,朋友们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意见,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中提出。
李稻葵,男,1963年12月生,安徽凤阳人,清华大学弗里曼经济学讲席教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创始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1985年作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首届本科毕业生获学士学位;1985年—1986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国际发展研究所(HIID)作访问学者;1989年5月担任世界银行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研究项目顾问;1992年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92年8月—1999年6月担任美国安娜堡密西根大学经济系助理教授;1997年9月—1998年8月担任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国家研究员;1999年—2004年任香港科技大学副教授;2004年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2013年—2017年任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主任、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2018年任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
长期从事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经济发展模式及制度变迁的跨国比较,致力于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研究相关的现代经济学理论。李稻葵在国际上推动创立了政府与市场经济学,创办了政府与市场经济学国际学会(SAGE),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研究相关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基于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提炼具有普遍意义的经济学理论,让世界客观理解和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伟大实践。此外,李稻葵教授深感中国经济学教育急需改革提高,突破目前西方国家经济学教育已经出现重大问题的基础经济学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