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科研而战

学术   2025-01-04 18:49   美国  


科研圈从来都不是纯净之地。


虽然,在社会期待中,科学家们本应以知识探索和造福人类为核心目标,但现实却往往充满权力斗争、利益交换和资源不平等。


在这个看似高尚的领域中,存在着霸权主义、审稿歧视、发表壁垒等种种问题。


然而,一些科学家和机构选择直面挑战,成为改变国际科研秩序的斗士。他们用行动为全球科研公平与合作注入力量。


挑战期刊霸权:戴维·哈里斯的开放获取之路


20世纪末,国际学术期刊逐渐被少数几家出版巨头垄断,如Elsevier,Springer和Wiley。


这些出版商控制了大部分高影响力期刊,对科研论文的发表设置了高昂的费用门槛,导致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难以负担订阅费用或开放获取的发表费用。


物理学家戴维·哈里斯(David Harris)深知科研知识传播的重要性。2001年,他联合其他学者,创立了开放获取期刊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PLOS),主张科研成果应对全世界免费开放。


PLOS的成功不仅推动了开放获取运动的发展,还迫使传统出版商重新审视商业模式。


如今,PLOS已成为全球领先的开放获取平台,拥有数百万篇免费论文,惠及全球科研人员。



曝光审稿歧视:韩裔科学家李正民的坚守


李正民(Jung-Min Lee),一位韩裔植物学家,曾多次在国际顶级期刊投稿,却屡遭拒绝。


某次投稿被拒后,他意外发现审稿人私下讨论其国籍,并质疑“非英语国家作者能否产生原创研究”。


这一经历让李正民意识到,国际科研界存在“学术殖民主义”,即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者占据主导地位,而其他地区的科学家被边缘化。


李正民选择直面问题。他在多家期刊发表公开信,揭露审稿中的歧视现象,并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的组织,为亚非拉科学家争取更多发声机会。


在他的推动下,部分期刊改革了匿名审稿制度,确保评审过程更加透明、公平。



揭露科研不端:伊丽莎白·比克的“数据猎人”行动


伊丽莎白·比克(Elisabeth Bik),一位微生物学家,却以揭露科研不端行为而闻名。


她专注于分析科研论文中的数据图像,通过观察重复性和修改痕迹,识别出伪造或篡改数据的行为。


比克至今已分析超过10万篇论文,发现了数千例数据问题。


她揭露的几起重大科研丑闻,包括某些顶尖研究机构的论文造假事件,不仅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还推动了多家期刊的制度改革。


尽管屡遭威胁和质疑,比克始终坚持:“科学的可信赖性来自诚实。只有清除不端行为,科研才能更接近真理。”


她的行动为学术界注入了一股强大的监督力量。



破解知识壁垒:Sci-Hub创始人亚历山德拉·埃尔巴基扬


亚历山德拉·埃尔巴基扬(Alexandra Elbakyan)是来自哈萨克斯坦的一名程序员,因创立Sci-Hub而成为争议人物。


Sci-Hub是一个让科研人员免费下载学术论文的网站,被称为“学术界的海盗湾”。


作为一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生,埃尔巴基扬深知高昂的学术订阅费对科研的阻碍。


2011年,她创立了Sci-Hub,意图让所有人都能平等获取学术资源。目前,该平台提供了超过 8800 万篇学术论文,覆盖几乎所有领域。


虽然Sci-Hub被认为侵犯了版权,但埃尔巴基扬的初衷是打破知识壁垒,让科研真正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


她的一句名言令人动容:“知识应该是免费的,不应成为商品。”



对抗影响因子崇拜:罗杰·戈普曼的倡议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作为衡量期刊质量的指标,被广泛使用,但也催生了论文“刷分”、学术不端等现象。


罗杰·戈普曼(Roger Goffman),一位英国医学家,对这种“数字化”科研评估方式深感忧虑。他指出:“影响因子只能反映期刊的影响,不能真正评价一篇论文的质量。”


2003年,戈普曼牵头发起了旧金山科研评估宣言(DORA),呼吁学术界放弃过度依赖影响因子,转而采用更综合的科研评估方式。


截至2023年,已有超过20000家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签署了DORA,其中包括世界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


戈普曼的倡议推动了全球科研评价体系的改革。



为全球科研公平而战:非洲科学家穆塔玛的梦想


非洲科学家穆塔玛(Mutama Owusu)是一位天文学家,他的研究领域需要依赖昂贵的设备和国际合作。


然而,他发现,非洲科学家在国际科研合作中常被边缘化,许多研究项目只将非洲国家作为数据采集地,却很少让本地科学家参与核心工作。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穆塔玛发起了非洲科研公平计划(FAIR-Africa),通过培训和资源共享,提高非洲科学家的科研能力。


此外,他还联合其他科学家推动建立了非洲天文台网络,帮助非洲国家在天文学研究中取得更多突破。


穆塔玛坚信,只有实现全球科研资源的公平分配,科学才能真正造福全人类。



不尽的斗士,未尽的使命


这些斗士的努力,让国际科研生态看到了改变的希望。


他们用行动打破了权力垄断,呼吁公平合作,为更多科学家争取了平等的舞台。然而,科研界的问题根深蒂固,短期内难以彻底消除。


正如比克所说:“科学的可信赖性来自诚实。只有清除不端行为,科研才能更接近真理。”


这些尝试改变国际科研秩序的人,或许无法改变整个系统,但他们的努力,为更多人点燃了信心和希望。

更多相关信息,可+群,邀您进学术圈



编辑| Andy



科研城邦
服务百万华人学者,见证祖国科研进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