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级媒体看昆玉丨那是胡杨

企业   2025-01-31 16:17   新疆  

“像胡杨吧。”当被问到“觉得自己像什么”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四十七团一连党支部书记、指导员张宏业思索片刻后回答道。

被晒得黝黑的皮肤、敦实的身材、长满茧子的双手……是他长年在沙漠劳作留下的痕迹。

“为什么胡杨能在沙漠生存?因为它找不到水源的时候,根就一直往下扎……”张宏业有些动情,“既然胡杨能在沙漠里生存,那我们也可以。”

张宏业长年工作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被称为“进得去、出不来的地方”。

长期以来,生活在新疆南疆的喀什地区、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等地的人们,饱受风沙肆虐之苦。

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战略决策,包括新疆在内的“三北”地区开启大规模荒漠化治理进程。几十年来,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不断奔赴而来,与当地人一起搏击沙海。

从山西吕梁大山中走出的张宏业,便是其中一员。

2015年3月,他来到和田地区墨玉县,在孤悬荒漠的四十七团一连担任副连长。“那时风沙太大了,能见度低到人站在对面都看不清。”他回忆道。

由于组建不久,当时全连只有5个人:1名书记、1名连长、2名副连长和1名会计。他们的任务,是治理约4000亩荒漠。

被风沙卷起又放下的,只有一望无际的荒凉。

“当时挖了几口水井找地下水喝,碱性很强,长期喝对身体不好;每天吃馍馍、咸菜、烤包子,一吃就是一嘴沙……”回忆进驻沙漠之初的情景,张宏业有些哽咽,“晚上就点一堆篝火,裹着军大衣睡在沙丘上,经常被冻醒,最冷的时候恨不得跳进火堆里……”

不仅生存条件极度艰苦,治沙进程也举步维艰。

因气候极旱、风力极强、沙粒极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防沙治沙是“艰中之艰”“难中之难”。张宏业对此深有体会:“风沙太大了,今天打好埂子,明天就刮平了,感觉看不到尽头……”

张宏业陷入了绝望。

一天,他猛地大步往外走想要离开,一口气走了好几百米后,还是选择了回头。在最接近放弃的时候,他想到了还在坚持的同事们,想到了扎根新疆、热爱新疆、屯垦戍边的老兵精神——

1949年,1803名解放军官兵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胜利解放和田;1954年,也是他们,就地转业,组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四十七团,挖渠引水、植树造林,为祖国屯垦戍边。

“我们现在条件好多了,可以使用大型机械,而那时老兵们只能靠人力和畜力开垦土地。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张宏业说。

经过不懈努力,他终于看到亲手种下的枣树挂满了果实。一串串小红灯笼般的枣子,在黄沙的映衬中显得格外耀眼。

这一刻,距离他来到墨玉县,已经过去5年。

2024年,张宏业担任一连党支部书记、指导员。他的内心,跳动着这样一个信念:让大家过上像枣子一样红火的日子,为大漠边疆引人、聚人、留人。

今年春节前,张宏业刚刚拒绝了一个待遇优厚的工作机会。与此同时,他制订了一份3年计划。

近年来,张宏业所在的四十七团植树18万余株,固沙和植树面积达到3000亩。从空中俯瞰,这样的绿色小模块不断连点成线……

经过数十万人的接续奋斗,2024年11月28日,长达3046公里的塔克拉玛干绿色阻沙防护带工程实现全面锁边“合龙”,构筑起世界上最长的环沙漠绿色生态屏障。

新春刚至,张宏业就开始期待春回大漠。在他眼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春天,承载着万千期待,蕴藏着无限生机……(王春涛 李明刚 刘冰)

新华社乌鲁木齐1月30日电

END


来源:新华社

编辑:张宝月

二审:尚群奥

三审:罗天慧

终审:吴怡嘉

多彩昆玉
官方《多彩昆玉》公众号。权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怀、搞好舆论监督。传播第十四师昆玉市党委决策部署,讴歌人民的伟大实践。引领读者参与、沟通、记录第十四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