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溺水事故进入高发期
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关于溺水,有哪些认识误区?
高风险溺水发生地有哪些?
预防溺水,学生应该怎么做?
家长应该怎么做?
请各位师生家长一起来看
↓↓↓
一、防溺水认知误区
01
会游泳就不会溺水?
水下情况复杂多变,水草、淤泥、漩涡等自然环境都可能导致溺水事故的发生。此外,疲劳、生病、抽筋等个人身体因素也可能会让自己陷入危险当中。
02
溺水后都会大声呼喊?
溺水的发生往往是悄无声息的!口鼻呛水后溺水者根本无法正常发声。
03
带上游泳圈就能“保命”?
游泳圈不是救生设备!充气式塑料游泳圈本质上是玩具,并不能在游泳时有效保证使用者的生命安全。
04
会游泳就可以救人?
水中救援是一项专业性的工作,切忌贸然下水救人!
05
“手拉手”能救上来溺水者?
手拉手救人很难救援成功,因为结成“人链”后,一旦有人因体力不支打破平衡,就会让很多人落水,造成群死群伤。
06
“倒挂控水法”能救活溺水者?
倒挂控出的水大部分是食道和胃中的水,对于溺水者来说,最致命的是吸入肺部的水。“倒挂控水法”不仅无法排出肺中的水,还可能把胃里的食物弄进气管,进一步增加阻塞呼吸道的风险。对于无呼吸无脉搏的溺水者而言,倒挂控水还会耽误最佳救治时机。
戳视频,打破溺水认知误区!
二、高风险溺水发生地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溺水高发地也不同。
4岁以下儿童的溺水高发地主要为家中蓄水容器如水缸、浴盆等。
5-9岁儿童的溺水高发地主要是家附近的池塘、水渠、窖井、景观池。
10岁以上儿童活动范围更大,溺水高发地主要为水库、湖泊、江河等。
三、防溺水,学生应该怎么做?
1.将个人自身安全放在首位,时刻保持警惕,牢记防溺水“六不准”: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
2.远离野外水域,不捡拾掉入河中的物品,不去河边摸鱼虾。
3.掌握正确的溺水自救方法。保持镇定,节省体力,头部后仰,露出口鼻,深吸浅呼,放松肢体,防止呛水,用嘴吸气。若附近有漂浮物,要尽力抓取,找准时机大声呼救。当有人来施救时,要积极配合,不能紧勒营救者。
4.发现他人溺水,切忌擅自下水施救或手拉手组成人链救援。应立即大声呼救,寻找周围大人帮助,及时拨打110、120等急救电话,并将身边的竹竿、树枝递给落水者,或将救生圈、木板等漂浮物抛给落水者,助其漂浮或拉其上岸。
5.假期前往游泳馆游泳,要在家人的陪伴下,选择正规、有安全保障的场所。下水前要充分热身,过饱、空腹、身体不适等情况避免下水。池中游泳时注意与他人保持安全距离,在规定区域内游泳,不私自前往深水区。若在游泳过程中突发身体不适,要立即上岸休息或呼救。
6.乘船游玩或参加漂流等水上活动时,一定要穿戴好救生衣,遵守游玩规定,听从工作人员的指挥安排。
7.前往海滩等开放水域玩耍,一定要遵守警示标志,不超越安全警戒线;下水前做好热身运动,穿戴好救生设备,在指定的游泳区域内玩耍。注意当日潮汐时间,警惕离岸流,禁止在涨潮时接近海边。
海边畅玩,安全为先!
四、防溺水,家长应该怎么做?
1.履行好假期监护职责,做好安全教育与防范。孩子外出时,家长要做到“四知道”,知道孩子去哪里,知道孩子做什么,知道孩子和谁去,知道孩子何时回。
2.作为家长,学会识别溺水征象非常重要。溺水者通常并不会大声呼喊救命,主要表现为以下十种迹象:①头、嘴在水下;②后仰、张大嘴呼吸;③眼神涣散;④闭眼;⑤头发遮挡;⑥双腿僵硬;⑦过度换气;⑧只游不动;⑨翻身脸朝下;⑩有爬梯子动作。
如何辨别溺水者!
3.以身作则,不带孩子去野外水域及其附近戏水玩耍。
4.当孩子涉水时,各位家长一定要做到专心、不间断、近距离、有效看护,绝不能将儿童单独留在浴缸、泳池或开放性水源边。
5.若孩子年幼,家中水盆、水缸等蓄水容器用完要立即清空或加盖。若房屋周围有开放式水域,应在院子或通向室外的房门安装护栏,避免幼儿自行外出。
6.外出发现有孩子在野外水域附近玩耍,请及时劝阻,告知孩子危险性,劝诫他们离开。
防溺水,家长应该这样做!
以上防溺水知识
请大家一定牢记
关键时刻能救命!
来源:学校安全教育平台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