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的报告厅里,观看着《吉林大学对口支援新疆医科大学十周年》的纪录片,就在这看似平常又不同以往的瞬间,慨叹、敬重、悸动奇妙地交融在一起,于是有了写点文字的冲动。
来新疆的路上,有幸与李凡教授攀谈很多。
这是第几次来新疆,她已记不清,但2008年9月,却是她记忆中最美的秋色。那一年,李凡成为“援疆”队伍中的一员,挂职担任新疆医科大学副校长。三年的驻足,让她成为新医大师生心中最受喜爱的领导之一。
脚步深深浅浅,堪称一段“文化苦旅”,但却不是“孤旅”,因为身后是吉林大学,是一批批援疆干部的奋勇争先;足迹扎扎实实,见证着奋进的历程,印证着跨越山水、与子同袍的手足情深。
从2014年开始,吉林大学响应中组部号召,对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从此,北半球这条44度的纬线贯穿起吉林长春和新疆乌鲁木齐两座城市,也让吉林大学与新疆医科大学心手相牵。
从二级甲等医院晋级为三级甲等医院,成为全疆最大骨科单元、最全骨科亚专业、最大年骨科手术量的特色专科医院,打造全疆首个三级甲等医院的睡眠中心、骨伤康复中心等,这些新身份的加持,无不让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的段位飙升。
看到新疆医科大学尉然兴起,李凡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如何从对口支援到双向协作、走向共赢,如何在服务新疆“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医疗与研究中心建设中让吉林大学发挥强大支撑作用,这些已成为新的思考和更高的目标。
时光荏苒,岁月叠加。目前,吉林大学三所附属综合医院已选派14批次、55名援疆干部人才。这次十周年座谈会,近30名援疆干部也是千里奔赴,再次相聚六附院。难得的机会,一起听他们回味过往,吐露心音,细数成果,续写篇章。
吉大一院泌尿外科 王颂
援疆工作结束后,加入“小组团”援疆,继续在六附院开展新术式新疗法,并于今年指导六附院祖力皮卡尔医生完成论文,已发表于Scientific Reports。
吉大一院ICU 杨艺敏
疫情期间,在离死亡最近的地方,选择坚守,是一份责任与担当。在全身心投入救治危重病患的同时,设计了更好开展工作的思路和计划。这次再回科室,看到那群并肩战“疫”的老朋友,激动又欣喜。
吉大一院神经影像及电生理平台 吕玉丹
援疆期间,辅助参与神经电生理平台的搭建及人员梯队的建设,回来后又辅助六附院筹建乌鲁木齐首家睡眠中心,培养PSG判读人员,见证了六附院睡眠中心的成立及完善壮大。
吉大二院脊柱外科 于海驰
我有幸负责了骨伤康复中心的建设工作,并与六附院同仁一起推动了新技术的引进与应用,特别是在肌骨超声及影像引导下介入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而且还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举行康复大讲堂学术讲座。
吉大二院急诊与重症医学中心 李金梁
重症医学科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分,从病理生理学角度解决临床问题,从培养临床思维到规范临床操作,提升危重症患者救治能力,现在科室已有明显的进步。
吉大三院康复医学科 尹立全
改造建成了医院康复大厅并正式应用,做客电视台为全疆人民宣讲康复知识,邀请全国知名专家举办论坛,开展各项新技术……觉得自己就是医院的一员,总想为医院发展做点贡献,总想把最好的都留在这里。
吉大三院神经外科 付超
带领团队不断攀登技术高峰,申请新技术新疗法5项,实现多项“第一”,推动受援单位在神经介入领域达到新的高度,培养了一支技术过硬的队伍,助力“三级卒中中心”建设。
……
遗憾的是,这次行程中,由于很多专家要去下面的市县医院义诊,还有人要回到医院科室回访工作、参加手术、参与制定规范规章,所以没能采访到全部人员,而且,由于篇幅原因,采用的部分也只是他们诸多工作中的片断。笔者这些不算板正且稍显散碎的文字权当是吉大援疆人的掠影吧。
但我们知道,吉大人用白求恩精神撑起的希望,正在新疆这片广袤土地上站成了一道艺术风影——生如胡杨,生而不死,生而不倒,生而不朽!
谨以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制作出品的纪录片《十年》,致敬那些一直行走在援疆路上的吉大人!
文字丨刘 飒 郭 淳
图片丨徐立华
排版丨税志鹏
编校丨依 过
审核丨关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