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总分627,复附又现一位高分高颜值女神!

教育   2024-06-28 07:58   上海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魔都语文课代表”

前几天,兰6的几位女神已经刷爆了朋友圈。昨天,来自复旦附中的消息,今年复附还有一位高分高颜值的女神,她就是来自复旦附中的的郭馨洁同学。在今年的高考中,小郭同学取得了总分627分、语文单科136分(我的天,这么高)的好成绩。她还有着一系列的身份,2024届学生会主席、共产主义学校学员、英才计划(复旦大学数学学科)学员、交大学森计划“优秀学员”、哈佛峰会荣誉学生,曾获得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ESDP英语演讲比赛特等奖、杨浦区中等学校“三好学生”“附中之星”“毕业生之星”等多项荣誉称号。今天我们且听课代表来给大家介绍介绍。

郭馨洁已被清北零志愿录取


课代表:刚刚过去的高考,你觉得整体难度如何,有什么印象深刻的题目吗?


郭馨洁:个人觉得整体难度是适当的,印象深刻的是现代文二的内容,当时读得很享受,是一篇很温暖的文章。



课代表:这次作文题目是认可度,觉得好写吗?具体又是怎么构思的?


郭馨洁:考试的时候留了五十分钟左右给作文,看到题目的第一想法是挺有现实针对性的、挺接地气的,感觉命题比较对自己口味。


我的构思是这样的,先给“认可度”下定义,认可度即大众对某一事物的普遍认可程度、平均价值判定,然后运用一些生活化例证阐释认可度的价值、存在的合理性,接着开始从反面辩证地提出质疑——认可度一定能够真实地反映一件事物的价值吗?继而追溯本质:人们趋从、依附认可度的数值,本质上源于从众心理和惰性。最后,提出理想状态:我们要独立思考判断、勇敢地选择并承担后果,以主动的姿态,在对事物的体察中形成自主的价值体系,以此认识事物价值,使“物著我之色”。


这当中,有一些理论可以借用,比如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穆齐尔的“没有个性的人”、王小波的“特立独行的猪”、萨特的“自由选择”、海德格尔的“诗意地栖居”等等。文章的核心还是放在人的主体性上,不过对社会现象探究的展开并没有很具象详细,主要是立足数字时代的大背景,去反思人与数据的关系。



课代表:怎么理解你所说的“现实针对性”?


郭馨洁:我觉得题目所探讨的话题是数字时代之下,即将进入大学、迈向社会的学生有必要思考的话题,这是当今时代所面临问题的一角。在文章中,我有意识地聚焦了时代特性,讨论当下时代以数字形式呈现出来的“认可度”,或者说我在一定程度上带着回答时代问题的写作意图在试图回答这个作文题。



课代表:你的作文中提到了许多哲学家的观点,这些是有针对性地积累吗?


郭馨洁:高三以来确实有进行一些积累,但并没有很系统。一方面,我平时会喜欢刷公众号文章,有些前沿的观点和社会现象可以提供启发;另一方面,高二时,我的语文老师胡凌老师给了我一本“三联生活周刊汇编”,其中不乏学术界各领域的思想理论。每天睡前翻看一会儿,积累下其中感兴趣的素材,不仅能充实考场作文的内容,而且能打开认识人类、认识社会的新视角,这是一个很愉快的过程。其实我从小并没有语文积累的习惯,但是机缘巧合下进行了这些积累,不花费什么时间精力,也能帮助到我应试,而且整个过程是比较享受的。


郭馨洁讲述自己与复旦附中的故事


课代表:在学校的一篇访谈中,你称自己是一个懒散的理想主义者。一般在学生会中任职的同学,在旁人眼中似乎总是对所有事情都很积极的形象,这算是一种矛盾吗?


郭馨洁:其实也不是很矛盾。积极的心态也是理想主义底色下生活的一部分,懒散是理想生活状态转化为现实的障碍,具体来说我存在一些思维惰性和执行力不足的情况,但是正在积极地试图克服。性格也是一部分原因,我倾向于在独处的时候把心里的矛盾想通化解,面向外界时或许就看起来比较积极。


课代表:就是把问题自我消化,然后把更加积极的姿态呈现给大家吧。


郭馨洁:这么说有点过于美化了,生活里我其实也是会抱怨的人,另外也很愿意和朋友、老师、父母坦诚地分享一些拧巴的感觉,一起解决问题。我妈常跟我说要少抱怨,她在面对外界时也会比较积极,这对我也会有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



课代表:你说自己有一个模糊的理想,大概指的是什么呢?实现某种价值、成为更好的自己、抑或是其他?


郭馨洁:我的理想在不同认识阶段一直在变化,最早是救死扶伤的医疗工作者、守卫正义的法律工作者这些具体的职业理想,后来是所谓自我的认识、完善和圆满、人类的幸福(这很抽象,但其实背后是我没有想透彻,以及没有足够的勇气和努力去真正面对现实),在菁英计划和学生工作中,我渐渐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是让生命的每一分钟找寻自己、身边的人以及更广大人群的生活和生命的幸福。至于学业事业,我想做关于人的学问,通过与他人、与人群的联结,通过体验与共鸣,回答社会的问题。理想在渐渐清晰,但是直到高中毕业,人生的选择权之舵完全交到我的手里,我更加意识到,这些理想需要生出桥梁贯通现实,那其实就是用心深入的学习和实践。



我所面临的困境是指理想和生活的割裂。就像托尔斯泰所追求的信仰与行为的一致,这种割裂会带来迷茫和混乱。这样的割裂我觉得是每个普通的个体恒存的,理想随着个人经历和社会历史会不断塑形变化、现实更是,但生命就是去直面、思考、解决这种割裂的过程本身,永远得不到答案,答案就是过程本身。目前得到的,其实也都是我当下的答案,若干时间后又会有新的答案,不过内核是不变的。



课代表:菁英计划在你的成长中似乎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可以跟我们讲讲背后的故事吗?


郭馨洁:菁英计划是我们学校的一个特色项目,学生们会来到全国各地,一方面是行走中国,欣赏大好河山,感受地方风土人情;另一方面是会住在当地学校,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同龄人交流。参加这个计划之后,我写了一篇心得体会,可以阐述菁英计划对我的影响。


大家好,我是来自高三1班的郭馨洁,很高兴和大家分享参加菁英计划的心得体会。


菁英计划,我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是高中以来带给我最丰富成长体验的经历。去年暑假,我们年级以班级为单位,前往了贵州乌江、山东临沂、重庆西沱、安徽金寨等多地,行走于江南塞北,感悟风土人情的同时寻找旅行的意义,生命的意义。


每个班去的是不一样的地方,有的班级走访村落人家,在袅袅炊烟中,在与当地居民的接触中感受民俗民风并探究农村发展的未来;有的班级走进大自然,在写生、摄像、徒步中与自然对话……让我们通过短片,跟随镜头,简单了解菁英计划的旅途。


尽管接触的是不同的文化,进行的是不同的实践活动,但最终的收获,无外乎远方的人,身边的人,以及更充实更健康的自己。我也想从这三个角度来分享我在菁英计划中的成长。


首先是身边的人。与昔日同窗共同度过一段新奇的日子,你将看到平时看似不正经的同学挑起团队后勤的大梁,看到平时默不作声的同学积极地调节旅途中的气氛。教室迁移到大自然里、南方小城里,你们将一起面对旅途的挑战,一起发现途中的奇妙体验、美好和感动,定格共同的记忆。旅途帮助你们更好地认识彼此,相互磨合,留下高中生活最美好的记忆。


第二,是远处的人。出行以前,我不会想到,当地的同学们带着西瓜、洋芋、折耳根等等特色美食热情地跑进房间和我们分享,又或者围在我们身边聊着说不完的话题,从文化差异到兴趣爱好,陌生的灵魂相遇、碰撞,化解隔膜。跨越地方方言、生活习惯、文化差异的是热情,以及同样年轻的充满希望的心。回到家后,我收到一位叫欢乐的女生的私信,她跟我分享了她现阶段的迷茫,我也与她分享了自己面对类似情况的解决办法。逢年过节,我们相互问候,简单的祝福,却能带来满满的暖意。你会感恩这份遇见,因为它虽然短暂,却足以在你的心里投下一束光。等到旅程结束,回到熟悉的生活,你可能会忘记你曾经在几千公里以外所遇见的人叫什么名字,长什么样,但这束光却汇聚了这份相遇里的所有美好,它会提醒你,远方有人正与你同行,远方有一个角落有你走过的痕迹。这是我们用爱与小小行动,留下存在于世界的证明。


第三,是更充实更健康的崭新的自己。其实,就我的旅程体验来说,景物和美食本身并不足以惊艳大家,但旅途的全过程中,面对超乎认知的新体验和小挑战,心怀感恩地从中吸取养分,我能感受到自己切实的成长。我也想从自己的经历出发,送给大家三个关键词。主动适应、开放心怀、用心体验,帮助大家更好地迎接这场旅程。


晚上十点,高铁到站,列车开门,扑面而来的是南方小城特有的潮湿温热的空气。驱车十分钟进入校园,借着月色隐约看到的是建在小山坡上的半高半低的操场。接着面对的,是非常热情的当地师生、一碗味道奇特的夜宵米粉、没有空调的寝室、独栋的淋浴间、会飞的大蟑螂……被当地人的热情善意包裹之余,扑面袭来的陌生气息不免让人心有余悸。也许是天性偏安,熄灯后躺在床上,我依旧心乱如麻,一边是面对陌生和未知想把自己裹成一团,另一边却是坚信着自己能以积极的心态化解每一个小困难,想着能代入当地学生的生活,未尝不是难得的体验。想通了之后,旅途中的插曲化作惊喜,我试着走出自己的舒适区,真诚地回应每一位当地同学,用小小的行动尝试接受和融入当地的文化习惯,比如向当地同学学习方言、了解他们的生活,并试着用他们的称谓和地方话向宿管阿姨问好。从被动关心到主动问候、热情交流,带着体验、联结和共情的期待,采撷每一天的小确幸,收获别样的幸福和成长。


这,是菁英计划能带来的无可替代的成长体验。具体的,则需要在座的每一位去亲自探索、体会。各位年轻的旅行者,相信你们能带着真诚的心、明亮的双眼、坚定的信念踏上旅程,无论路上阳光明媚抑或风雨交加,体验与成长的主动权永远掌握在大家的手中。祝愿大家在旅途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家记忆与成长宝藏,也祝愿大家一路平安、旅途顺利,期待旅程结束后看到更充实、更坚定的你们!



课代表:你在英语、数学这些学科方面也获得了许多奖项,听说你非常喜欢语文,语文有哪些影响是其他学科所无法带来的呢?


郭馨洁:每门学科都有各自的魅力,学数学是有趣、学语文是享受。因为课程设置和期望的原因,高中英语学科倾向于语言应用的学习,而语文学科直指生命与灵魂。


学习语文更需要我们用心去感知、理解,在语文的课堂、自主阅读中进行独到的理解,这般才能最大限度地品味语文的魅力。在复旦附中,无论是高一的青春诗会、高二的红楼梦演出,还是前往大观园、外滩citywalk,抑或是唐宋八大家、儒家理想人等多元拓展课程,都为我们提供了自主探索、自由思考的平台。以主动、欣赏美的姿态学习语文,一定是能收获惊喜的。而从应试的角度说,这也能给我们带来心态上的放松和享受。我们要做的,是循心所向、感知体悟。


课代表:谈及应试策略的时候,你提到“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都有一定的答题规范,而这种规范本质上是学术鉴赏的简化结果”。这其实很有意思,在许多人看来,应试的鉴赏和文学的鉴赏之间是存在着距离的,但你的这段话像是找到了两者之间的共通点,你如何看待这个话题?


郭馨洁:考试本身是从考察、检验的角度引导语文本身的学习和教学的,由于形式原因难免存在一些窄化。如果只求应试,那无法触摸语文的真谛,那在考试中也一定不会达到很高的水平;如果带着探索语文之美的纯粹心态去学习,结合一定的反思梳理,应试的能力是水到渠成的,因为是站在更高的维度学习这一学科的。考试的形式不可避免,关键在于学习者的心态和行动。


郭馨洁与小学、初中、高中语文老师的合影


课代表:最后,可以向大家分享一些语文学习的经验吗?


郭馨洁:我还是想引用接受学校官微采访时的那段话做总结。


语文学科本身的主观性很强,但长期积累、感性体悟、理性反思始终是“得语文”的三个必要条件。这三大法宝的加持下,考试的心态和对学科的热爱可以兼得,我们便能找到学习语文的独家体验,扩展认识自己、他人、文化、文明的视角,找到生活和生命的真谛。


从应试的角度来说,要学会自主思考、反思总结。学习方法非常重要,但只有通过自主思考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都有一定的答题规范,而这种规范本质上是学术鉴赏的简化结果。要从每一次的练习中,归纳梳理鉴赏的各种角度,并对鉴赏形成框架性系统性的理解,才能在考试中有条理地进行分析。作文也是如此。高一高二时,单凭一腔热情写文章,常常不自觉地偏题。直到高三,通过对范文的比照和琢磨,在老师的帮助下精进,逐渐构建起自己的写作框架。所以说,主动的反思和归纳、与老师沟通十分重要。


我想,带着轻松、审美的心态去学语文,做好持续积累、感性体悟、理性反思这三点,高中语文学习便能更加从容啦!重要的是,希望所有同学都能真正用心学好语文,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生命力量。





侠客岛之家
“魔都”牛爸牛妈牛娃们建立的家长朋友圈,旨在为学龄期家长提供一个辅导孩子学习,交流升学择校信息,报团取暖的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