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回信祝贺,百年海洋大学,与青岛相伴相生

民生   2024-10-25 18:25   山东  

山东教育信息”免费关注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中国海洋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在中国海洋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向全校师生员工、广大校友致以祝贺。
习近平强调,希望你们以建校百年为新起点,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原创性、引领性海洋科技攻关,努力培养更多胸怀蓝色梦想、堪当时代重任的优秀海洋人才,为建设教育强国、海洋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海洋大学(前身为私立青岛大学)创建于1924年,2002年由青岛海洋大学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近日,中国海洋大学全体师生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学校百年办学的奋斗历程,表达积极服务海洋强国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的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在岛城各界引发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将矢志不渝地投身创新实践,勇担时代使命,为建设教育强国、海洋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1
在给海大师生的回信中既点出了海大的两大优势,也围绕海大的优势提出了更高期待:
一是海洋科技攻关,二是海洋人才培养。
海大在海洋科技攻关的强项其实主要体现在跟海水养殖产业密切相关的海洋生物遗传学与育种领域,这一领域也贡献了多位院士。‍‍‍‍‍‍‍
这些领域也跟当下大食物观、蓝色种业等战略安全密切相关。
迄今为止,新中国海水养殖共经历了“藻、虾、贝、鱼、海珍品”等多次海水养殖产业浪潮,每一次浪潮均从青岛发端,且与中国海洋大学密切相关,进而推广至全国。
此外,以海洋观测预测等为代表的理学学科也是海大的优势。
李华军教授在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后,也让外界看到了海大在海洋工程领域的研究实力。
但客观说,海大的工科实力的确是短板。
在关于海大未来发展的更高期待方面,回信中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点,“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这里的“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具体到海洋领域的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方向,可能有几个点。
比如,跟海洋命运共同体相关的海洋文化、国际交流等人才,跟深海开发相关的新理科、新工科人才,再就是比较具体的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物联网等领域的复合型人才。
2
实际上,回信对海大“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更高期待,也是海大所在的青岛的真实心声。
作为全省乃至全国海洋产业高地、海洋科研高地,青岛肩负着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排头兵”的重任。
今年以来,青岛从城市定位、产业体系、落地推进等各个层面明确了海洋特色的发展重点。 
这段时间,青岛市委海洋发展委员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工作专班等多个机构密集亮相。
其中,青岛市委海洋发展委员会主任和副主任分别由市委书记曾赞荣、市长赵豪志担任,另有多位是市委常委、副市长等市级领导担任副主任。
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工作专班作则由市委书记曾赞荣、市长赵豪志担任“双组长”,市政协主席孟庆斌担任执行组长。
在产业体系构建层面,今年青岛首次提出建立“4+2+4”海洋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海洋装备、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深海开发、海洋电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巩固提升现代渔业、海洋化工、港口航运、海洋文旅等优势产业。
但这些产业所需的海洋工程、海洋信息、海洋国际交流等人才培养和科创平台支撑,还存在明显的缺口。
与此同时,青岛从高校科研到产业落地之间,也存在科技成果转化不高等诸多问题。
由此导致青岛海洋产业还不够强,缺少比较知名的行业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
针对这些问题,青岛这几年明显加大了高能级科创平台引进、海洋关键技术攻关、顶尖科研人才和高端产业人才引进力度。
今年7月,在2021年“海创计划1.0”基础上,青岛发布深入实施“海创计划”加快打造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行动方案(2024—2026年),明确提出建立完善崂山实验室引领的四级实验室体系,突破100项以上海洋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集聚一批海洋领域顶尖人才、高端产业人才及青年人才,加快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等具体目标。
3
站在百年校庆的新起点,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国海洋大学等青岛本地已有的海洋科研资源,尤其是跟青岛海洋产业集群发展更好融合,与城市发展更好融合,是海大和青岛共同面对的课题。
从全国看,中国海洋大学三亚研究院、深圳研究院等都受到了当地足够的重视。
此外,筹建中的深圳海洋大学效率惊人,根据最新进展,学校计划在2025年一期校园建设完成后,正式独立招生办学。此前依托南方科技大学,深圳海洋大学已于2022年开始培养学生。
‍‍‍‍‍‍
而且,深圳是三位一体推进“海洋大学—深海科考中心—海洋博物馆”的建设。
从中也能看出,深圳发展海洋经济的决心。
对于海大和青岛来说,一方面双方需要在海工装备制造、海洋新能源、港口航运等已有一定基础、可以快速形成更大规模产业集群的领域加大科创平台和人才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等加大合作力度,另一方面则需要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物联网、深海开发、蓝色种业等新兴产业和具有战略价值的领域共同争取更多支持。
此外,在海洋命运共同体、海洋国际交流等跟城市软实力联系密切的领域,海大独具中国特色的综合性涉海学科体系也可以发挥更大贡献。
这几年,随着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崛起的愈加紧密,城市与高校的关系也再次成为关注焦点,典型的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合肥。
对于青岛来说,青岛希望达到的高度也应该是海大的高度,只有让中国海洋大学真正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水准,青岛也才有真正成为一流城市的底气和支撑。

1924年10月25日,海大的前身——私立青岛大学举行开学典礼。齐鲁大地上迎来了国人创办的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高等学府。

私立青岛大学时期校门

这对于当时建置仅有33年的青岛而言,是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

在青岛这片沃土上,海大始终与国家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与青岛共融共生、相互奔赴,铸就了青岛开放、包容城市文化的底色,也助推青岛经略海洋、向海图强。

01



名士风流

霜降初过,秋意渐浓。地处老城区的黄县路上游人如织,热情不减。

逛到这里的游客们总少不了到黄县路12号窥探一番,这里是骆驼祥子博物馆,也是老舍故居。

老舍故居
老舍先生在这里迎来了创作的高峰期,《骆驼祥子》就诞生在这里。

当时的老舍先生,就职于国立山东大学——其前身正是私立青岛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校史沿革
当时与老舍谈笑往来的同事,既有闻一多、梁实秋、沈从文、洪深、台静农等文化名流,也有王淦昌、童第周、汤汉腾、曾呈奎等著名自然科学家。

如今,这些人的故居分布在与老舍故居相去不远的福山路、鱼山路、大学路上。

这些故居环海大鱼山校区分布,构成了小鱼山文化名人街区的主体,也成为青岛老城区文化底蕴中,最深沉的一条脉络。

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
在青岛,闻一多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诗经》《楚辞》和《全唐诗》的研究考证,创作了诗歌《奇迹》、散文《青岛》;

梁实秋在幽静的小院里度过了一生中家庭生活最幸福的4年,开始了一项浩大的工程——《莎士比亚全集》翻译工作;

臧克家遇到了恩师闻一多,即便数学考了“鸭蛋”,他也凭文学天赋进入了大学,并出版处女作诗集《烙印》;

沈从文在《忆青岛》一文写道:“在青岛那两年中,正是我一生中工作能力最旺盛,文字也比较成熟的时期,《自传》《月下小景》,其他许多短篇也是这时写的,返京以后着手的如《边城》——也多酝酿于青岛。”青岛还见证了他和张兆和的柔美爱情。

也正是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青岛在市政、经济、文化教育、外贸等方面处于全国城市前列。

除了国立山东大学的名师,康有为、王统照、萧军、萧红等也定居青岛。

一时间青岛名人荟萃、名家如云,大学与城市共同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02



最美校园

海大不仅为青岛留下了几十个名人故居,还贡献了最美校园。

鱼山校区是中国最美十大校园之一,校园新哥特式建筑风格与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底色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这里是无数海大人记忆的精神家园,在校园里走一走、逛一逛,穿梭于六二楼、胜利楼等历史建筑之间,触摸大学文脉,感受这里浓厚的学术氛围、厚重的文化底蕴。

海大鱼山校区风景
海大之美,不只有鱼山校区的厚重文化,也有崂山校区的清新脱俗。

到每年的赏樱季,海大崂山校区的樱花大道就会刷爆青岛市民的朋友圈。

三四月份,这条长约1公里的校园道路两侧共有约600棵樱花树。樱花盛开时,抬眼望去,风吹花落,若星光散落,若蝴蝶起舞。
崂山校区樱花大道校友集体婚礼
海大办学空间的拓展始终与青岛城市的发展如影随行。

1992年,青岛迎来“东部大开发”,一系列地标性建筑拔地而起,随城市节节生长的还有海大浮山校区。

中国海洋大学浮山校区
随后,城市的空间不断拓展,海大崂山校区投入使用。

随着西海岸国家级新区的获批,海大西海岸校区也开始建设。前不久,临海而建西海岸校区主校门——东门落成启用,直面大海,颇有“海纳百川”之势。

中国海洋大学西海岸校区
一百年厚积薄发,海大已形成了鱼山校区、浮山校区、崂山校区、西海岸校区“一城四校区”的办学格局。

鱼山校区仍然保留了多数海洋类优势学科;浮山校区现已成为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孵化等社会服务为主的校区;
崂山校区目前是学校的主校区,也是最大的校区;西海岸校区的规划中,包括海洋技术学院、未来技术学院、未来医学中心等。

“一个大学或者正像一个人,它的特色总多少与它所在的地方有些关系。”

百年海大与青岛的关系,恰好印证了老舍先生这句名言。

记者|王世锋    编辑|赵笛

制作|宋尉嘉    图源|中国海洋大学官微、官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