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盘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实开展生活垃圾治理整市提升工作,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参与、全民落实的方式,建立生活垃圾闭环处置体系,通过抓前端收集、中端转运、末端处理,实现生活垃圾处置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2022年度,生活垃圾收运体系任务完成率为100%,全省Ⅰ类地区综合排名第1名。村镇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运营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得到省政府办公厅通报激励。截至目前,生活垃圾焚烧发电2.91亿度,上网电量2.47亿度,产生经济效益1.73亿元,带动130人稳定就业。
一、抓前端收集,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一是科学布局收集点。在中心城区,充分考虑居民社区、商场、学校等场所垃圾生产量以及“日产日清”的要求,推行撤桶建站、定时投放等模式,合理布局“方便居民、距离合理”的生活垃圾收集点;在乡村,聚焦人员密集场所、群众生活习惯、人员季节性流动等,合理确定生活垃圾收集箱容量、摆放位置,并及时做好消杀工作,确保群众投放方便、卫生,杜绝出现露天堆放现象,实现应收尽收。截至目前,全市共设置生活垃圾收集点6505个。二是引导群众精准投。以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把生活垃圾分类集中收集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将垃圾分类集中收集宣传与入户走访、村(居)日常工作紧密结合,充分利用群众会、院坝会、微信群、QQ群等多渠道、多形式宣传垃圾分类集中收集,鼓励群众对易腐烂垃圾就近堆肥处理,煤渣、灰土等惰性垃圾就地就近消纳,不断提升群众投放准确率,推进垃圾源头减量。截至目前,发放垃圾分类集中收集宣传单、宣传袋等20余万份/个。三是建好乡镇中转站。城乡一体推进生活垃圾治理,建成“村收集、乡清运、市处理”的生活垃圾治理体系,因地制宜在全市27个乡(镇、街道)建设生活垃圾中转站31个,配备满足生活垃圾清运需求、密封性能好、标志清晰的生活垃圾清运车辆,实现垃圾中转站乡(镇、街道)全覆盖,所有行政村均具备生活垃圾收集、清运能力。截至目前,全市乡(镇、街道)共配备垃圾清运车276辆,30户以上自然村寨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为98.2%。
二、抓中端转运,实现生活垃圾资源化。一是运营市场化。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推行“政府主导、企业运营、部门督导”的模式,将全市生活垃圾转运、垃圾中转站日常运营维护等服务整体打包至北控城市环境服务集团有限公司、贵沪众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市场化运营,并制定细化的考核指标及举措,由市城市综合执法局负责日常监督管理,督促运营单位履约尽责。市场化运营后,城乡生活垃圾转运处置费用较市场化运作前节约700万元/年,大幅减轻财政负担。二是分拣资源化。按“先试点探索、再逐步推广”的思路,在中心城区和石桥镇建设2座垃圾分拣中心,生活垃圾由分拣中心进行精细处理,经过人工分选、重选、磁选、风选多道程序对废纸废报、废塑料、废金属、废玻璃等可回收物进行回收,对大件垃圾进行破碎、拆解,对厨余垃圾进行脱水处理后压缩外运,推动生活垃圾变废为宝、资源化利用。截至目前,2座垃圾分拣中心共分拣回收生活垃圾1697.25吨,直接经济收益44.485万元,节省垃圾转运费21.235万元、节省焚烧处置费9.3万元。下一步规划在中心枢纽乡镇建设4座垃圾分拣中心。三是监管数字化。充分运用贵州省数字乡村建设监测平台,将全市垃圾中转站、垃圾分拣中心、垃圾清(转)运车辆全部纳入监测,实时跟踪垃圾中转站、垃圾分拣中心生活垃圾存储量,对车辆清运路线、清运次数、行驶速度等全程在线监管,合理安排垃圾收运车辆,进一步提高生活垃圾收运效率,确保生活垃圾动态管控、日产日清。截至目前,全市录入系统监测行政村502个,30户以上自然村寨3216个,收集点6505个,清运车276辆,转运车50辆,行政村、30户以上自然村寨监测覆盖率分别达100%、98.2%。
三、抓末端处理,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一是政企共建。坚持处理能力与垃圾清运量相匹配、选址点位和服务范围内垃圾运输距离经济合理等原则,采用“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投资4.66亿元建成日处理能力800吨、年处理能力30万吨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采用先进的焚烧控制及其渗滤液处理技术、飞灰处理技术、烟气处理技术等进行无害化处置,满足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要求,并对原用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封场,实现市域生活垃圾“零填埋”。2021年建成以来,累计处置生活垃圾72.55万吨,相当于节约标准煤19.68万吨。二是延链补链。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围绕垃圾焚烧产生的渗滤液、炉渣等剩余物,不断延伸产业链,渗滤液净化处理后排放,实现废水零排放;引进盘州市生泰建材有限公司投资1亿元建设海绵城市生态环保建材产品项目,对炉渣进行磁选、浮选等环节分选出铝合金、铁、铜等可回收有色金属,余下的尾渣和建筑垃圾经分拣粉碎加工成建筑材料,构建了环环相扣、梯次推进的生活垃圾处置产业链,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截至目前,共处理12.73万吨炉渣,产值727.3万元。三是多方共赢。抓好历史填埋垃圾治理,对近3年填埋能满足发电热值的生活垃圾处理后进行焚烧发电,并对生活垃圾填埋场进行生态恢复,实现土地资源盘活和环境污染有效治理。同时,生活焚烧发电厂所发电量除生产用电外,结余电量并入国家电网,通过出售电力提高企业利润,推动生活垃圾处置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有机融合。
▌2025年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