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于争强好胜,是一场慢性自杀

文摘   2024-10-29 12:00   日本  
那是2019年的一个周三下午,我永远记得刘总拍着桌子站起来的样子。
"我坚持这个投标方案!谁说不行,谁就是在质疑我20年的从业经验!"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他的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但眼神深处,我看到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慌乱。
作为下属,我不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场景。每次关键决策,刘总总要用他的"经验"压服所有不同意见。这一次,他要坚持用一个创新性极强的技术方案去竞标一个政府项目。
"刘总,按照规范要求……"
"规范怎么了?规范就是用来突破的!" 
"但是风险评估显示……"
"你们这些年轻人,就知道固守条条框框!"
争论最终以刘总的强硬表态结束。三个月后,项目以严重超期而被叫停,公司因赔付了巨额违约金而遭遇重创。
直到最后,憔悴的刘总还在喃喃自语:"我的经验不会错的……"
这个故事在金融圈广为流传,成了"好胜症"的经典案例。但在职场中,类似的悲剧每天都在不同规模上上演。

01

争强好胜,又叫“专家陷阱”

心理学上有个有趣的现象叫"专家陷阱"。一个人在某个领域积累的经验越丰富,就越容易产生一种认知定式:"我在这个领域深耕多年,不可能判断错误。"

更危险的是,当一个人习惯了"赢",就会把"永远正确"变成自己身份的一部分,质疑他的判断,就等于在质疑他的价值。

我的一位心理咨询师朋友曾经分析过,过于争强好胜的人的三个共同特征:
  1. 自我价值过度依赖外在认可;
  2. 把"被证明是对的"等同于"我是有价值的";
  3. 无法区分"我的观点"和"我这个人"。
这让我想起去年在企业家沙龙上,一位互联网大佬的分享。他说:"创业15年,我犯过的最大错误就是把'我必须是对的'变成了我的人生信条。直到公司濒临破产,我才明白,固守己见的代价有多大。"

02

好胜是一场慢性自杀

记得有位作家说过:"争强好胜就像在喝毒酒,甜美的滋味过后,是慢性的折磨。"

这种折磨体现在三个层面:
关系层面:每一次坚持己见的胜利,都在消耗他人的信任。到最后,留下的只有一座孤岛。
发展层面:固守成见意味着拒绝新的可能。当一个人把所有精力都用来证明自己是对的,就没有空间去探索更好的答案。
心理层面:持续的好胜心会让人活在永恒的焦虑中。因为你不知道下一个挑战你观点的人什么时候出现,你必须时刻准备战斗。

03

如何化解好胜的困局?

去年,我在一次管理培训中遇到位让我印象深刻的企业家。

培训中有个环节是即兴辩论。当对手提出尖锐质疑时,这位企业家说了一句让所有人惊讶的话:"你说得对,这确实是我方案的盲点,谢谢提醒。"
课后我问他是怎么做到的。他说:"年轻时我也特别好胜。后来经历过一次重大项目失败,才明白一个道理:承认错误不会让我变得更弱,但固守错误一定会。"
他分享了自己的三个转变:
  1. 从"我必须是对的"到"我愿意找到更对的";
  2. 从"反驳别人"到"吸收补充";
  3. 从"证明自己"到"解决问题"。

04

真正的强大

前段时间,我们公司来了个年轻的技术总监。有次开会,他说了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

"与其花时间争论谁对谁错,不如把这个时间用来做两件事:验证彼此的想法,找到最优解。因为在真理面前,我们都是学生。"
这让我想起古人说的:"大道至简"。真正的强大,不是证明自己永远正确,而是:
  1. 有勇气承认自己可能错了;
  2. 有智慧吸收不同的声音;
  3. 有格局关注更大的目标。
所以,请记住:
  • 你的对手不是别人的观点,而是自己的固执;
  • 你要超越的不是别人的判断,而是自己的局限;
  • 你要战胜的不是反对的声音,而是内心的不安。
人生最大的胜利,不在于永远正确,而在于永远保持学习和成长的谦卑。
正如某位哲人所说:"你的固守虽然保护了你的自尊,但也封闭了你的未来。"
让我们放下好胜的执念,敞开心扉拥抱不同,因为人生最珍贵的,不是一时的胜负,而是终身的成长。
点击关注“华山论派”,探究人性本质

你若喜欢,点个 

华山论派
派者,本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