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3月10日至12日,在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苟坝村的一个三合院里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苟坝会议,撤销了进攻打鼓新场的计划,使整个中央红军避免了陷敌重围、全军覆没的危险,再一次挽救了红军,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真理之光”照亮了红军长征的前行路,也照亮了革命老区的乡村振兴路。坚持真理再出发,敢于担当再攻坚,遵义沿着“真理小道”,在乡村振兴道路上走出了一片广阔天地。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考察时,曾到过紧邻苟坝村的花茂村。在花茂村,习近平总书记沿着土墙和木栏相伴的乡村小径,看到鲜花盛开,道路两旁的房子干净整洁,他有感而发地说:“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
花茂村原名“荒茅田”,是一个贫困村,当年红军队伍经过这里到达苟坝。
如今,“荒茅田”变成花繁叶茂的“花茂村”,村名的变化折射出的是乡村巨变。
2015年底,遵义苟坝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管理委员会成立,推动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花茂村被纳入其中。花茂村以美丽乡愁为主导、绿色发展为引擎,完成了从贫困落后到小康村的完美蝶变。利用传统文化和红色资源,花茂村打造了一条农旅文化示范带,有陶艺文化创意一条街、九丰生态农业观光体验园、红色之家、乡愁小道等景点。苟坝印象
也是在2015年,90后大学生陈义兵带着乡愁回到花茂,开办了农家乐“苟坝印象”,成为村子里第一批开农家乐的人。
他将自己所学所见用于服务乡村旅游,盘活闲置资产,将自己的农家乐逐步改造成集餐饮住宿、农特产销售、文化展陈空间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
母先才
在苟坝印象农家乐旁边,陶艺手艺人母先才将手工土陶技艺与当地红色文化相结合,打造出属于花茂的独家文创土陶产品。
苟坝印象农家乐工作人员正在制作盬子鸡
乘着乡村旅游和电商的东风,母先才紧跟时代脚步,外出学习了“盬”的制作技艺。他烧制烹饪器具“盬”,相邻的苟坝印象制作美食“盬子鸡”,相得益彰,收益翻番。
近十年时间,花茂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翻了两番,而母先才的收入已经翻了近十倍。生态美、产业兴、腰包鼓,群众的笑容越来越多,映照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如今的花茂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美丽村庄里弥漫着幸福的烟火气。2023年,花茂村累计接待游客11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00多万元。当年召开苟坝会议的苟坝村,如今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4500亩杜仲中药材郁郁葱葱,带动当地800户村民3000余名群众增收,乡亲们每户年均增收可以达到3万元以上,苦药材种出了甜日子。三面环山、土地成块、林地资源丰富的苟坝村,通过“党支部引领·村社企联建”的模式,带动当地群众大规模发展杜仲产业。几年前还在外经商的费元开积极响应号召,返乡创业,当起了中药材种植的产业带头人,带着乡亲们成立了以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遵义红枫圣源林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把杜仲的树皮树叶都变成了“宝”。费元开笑着算了一笔账:“我们从4月底开始加工,到现在产值已经八百万了,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