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伦的音乐才华,在华语乐坛是数一数二的。无数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和在乐坛常盛不衰的天王级地位,都是最好的证明。
节目中,周杰伦和谢霆锋聊到他可以用食物玩儿音乐,因此立刻拿出苹果,让周杰伦现场演示。
▲周杰伦用水果弹琴。(图/爱奇艺)
随后,谢霆锋又拿出了香蕉,周杰伦则用右手拿着香蕉直接弹出了《青花瓷》的主旋律,左手还可以完成歌曲的和旋。
最后谢霆锋放出“大招”,拿出巨大的菠萝让周杰伦演奏。周杰伦则拿起菠萝弹了一首《旧伤口》。
看到周杰伦的如此才华,谢霆锋大呼:好后悔为什么以前妈妈让我学钢琴,我没有听妈妈的话!
随后,周杰伦在节目中透露了自己小时候学钢琴的故事。
每个学乐器的人在童年都有一段和父母抗争的血泪史,即使天王周杰伦也不例外。他表示,自己从4岁开始学钢琴,每天都被要求练习至少两个小时。
▲周杰伦从小被妈妈要求练琴。(图/爱奇艺)
对于周杰伦这样一个好动的小男孩儿来说,乖乖坐着2个小时非常困难。在他练琴时,妈妈就拿着藤条在一旁督促。
那个时候的周杰伦和所有孩子一样,也完全不能理解,为什么别人可以在外面嬉闹,而自己只能坐在房间里面弹钢琴。这让他一度非常地痛苦。
▲周杰伦从小被妈妈要求练琴。(图/爱奇艺)
就像所有长大了才能明白父母苦心的孩子一样,如今的周杰伦,终于明白了妈妈当年的一片苦心。
他曾在访谈中表示,自己如今的音乐,就是当年妈妈用棍子打出来的。毕竟,如果没有当年母亲不顾父亲反对让他学习钢琴和大提琴,也就没有如今华语乐坛的天王周杰伦了。
“妈,我不想学钢琴了”
“妈,练琴好枯燥,我要去学舞蹈”
“妈,我不想学舞蹈了,舞蹈太苦了”
“妈,读书太累了,你别逼我了”
......
这些话你是不是耳熟能详?是否也会常常怀疑自己,到底该不该继续“逼”孩子学下去?
很多天才都是被“逼”出来的
说到这个话题,让人不由想到著名钢琴家郎朗的成长之路。
郎朗小时候早上要练琴一小时,午饭后、放学后的时间都被钢琴填满,每天要花近6个小时练琴。
一到寒暑假加倍练习,经常会和父亲产生摩擦,成名之后的郎朗,在回忆自己的成长之路时曾说:
“有些能力的确是天生的,但天赋并不意味着你可以通过更少的努力去获得更大的成就。”
“人生是一步一步来的,走了这一步才有下一步。”
“兴趣是练出来的!谢谢爸爸,逼我练琴!”
然而也有很多人认为:郎朗是被逼出来的“匠人”,其父亲的教育方法毕竟只对少数人有效,对这种牺牲童年幸福的成长方式不敢苟同,孩子在童年时期应该“放任”一下。
还有另外一位音乐才子刘宪华也曾坦诚自己是被“逼”出来的。
记得在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中,Angelababy问刘宪华:
“你是小时候被父母逼着学琴?”
刘宪华回答说:“对,被逼着。”
“那你小时候愿意吗?”
“我不愿意,一直到我十一二岁,就一直不想拉,然后我就参加第一个比赛,然后从那个时候,就开始喜欢了。”
“那你觉得现在感谢父母吗?”
“非常非常感谢。”
“是啊,如果他们不逼你,这些东西永远不会长到你身上。我小时候是放养长大的,什么都没学。”
这样一个曾被逼着学这学那的你,小时候总是很难先知先觉,
父母的逼迫可能严厉,却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寥寥数语,道出多少成年人的心声。
“逼”的目的:让孩子懂得坚持的意义
我相信我们很多人都有过被父母“逼”着学习的经历,甚至,我们的孩子也在重复着同样的经历——被父母逼着学一项特长,譬如画画、书法、象棋、舞蹈……
但大多三分钟热度,有些父母因为孩子拒绝,强迫不来也就放弃了,以致于最终可以坚持下来的很少。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越来越提倡“尊重”孩子,父母常常带着“爱和自由”的心态和孩子平等对话,然而大多时候确是矫枉过正,“尊重”变成了“遵从”。
于是,听取孩子的意愿,他对音乐、舞蹈感兴趣,就给他报名,过了一段时间,孩子发现不喜欢了,便又遵从孩子的决定,孩子快乐就好。
不要逼孩子,她不想学的东西就算了,孩子快乐成长就好”,这话听上去好像很正确,但实际上却是对孩子的放任,是父母的不负责任。
任何学习,都会有乏味的阶段,这时,如果家长不“逼一逼”孩子,让孩子“不想学就不学”,那就永远只能停留在浅尝辄止的阶段。
“逼迫”不是父母枉顾客观事实的一意孤行
有时候,我们过分夸大了“兴趣”的重要性, 只因为孩子说没有兴趣了、不喜欢了, 就任由他把自己锈成一块废铁。
有一个兼职做家教的博士曾经吐槽说:
“有一个孩子都快20岁了,都高三了,还跟我说对数学没兴趣,我给你讲讲数学家小时候的故事?再给你培养兴趣?”
其实更多时候,孩子不是因为有兴趣才做得好,而是因为做得好,在这件事上得到成就感、满足感,才慢慢产生了兴趣。
就像刘宪华,原本不爱拉琴,直到12岁参加了比赛,尝到了甜头,才慢慢喜欢上。
父母的逼迫,不是不顾客观事实的一意孤行,而是在孩子想偷懒、想放弃时,逼他不要半途而废,坚持陪他度过最初的艰难期、中途的瓶颈期。
并且在适当的时候给孩子小小的鼓励,让他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个过程也许很痛苦,但一旦成功,便能够一劳永逸。
更重要的是,我们鼓励甚至“逼迫”孩子去学习,去参加特长班,最根本的目的,其实还不在于好成绩,而是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耐力、意志力、原则意识和对事情保持专注的能力。
而这些品质也会伴随孩子一生,这才是学习特长带给孩子的真正意义
不要让孩子到头来埋怨你
我相信我们很多人都有过被父母“逼”着学习的经历,那么,曾经被“逼”着学这学那的我们,现在后悔吗?
不久前,一位妈妈曾在网上抱怨:
她女儿5岁的时候就开始学跳舞,觉得吃力,就放弃了;
小学一年级开始学钢琴,学了三年,坚持不了每天练琴,也放弃了;
后来又练了跆拳道,觉得有点累,也放弃了;
国画学习了半年多,因为怕耽误学习,也放弃了。
现在她女儿上初中了,开始抱怨自己竟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才艺和特长。
如果有人逼我一下,也许我不会放弃了.....
如果,如果,如果。
女儿儿时的兴趣,像一个个啃了一口就被随手丢弃的苹果,滚到角落里,慢慢腐烂、风干、消失。看到人家有一技之长时,只能默默羡慕,默默遗憾。
这位妈妈现在特别后悔。
小编从小没有被“逼”着学过任何特长,包括读书也是,所以小的时候,很多小朋友羡慕我有个可以疯玩的童年。
但在越来越大的时候,我更羡慕那些拥有一技之长的人,看他们跳舞,看他们画画……看他们闪闪发光,总忍不住内心暗暗想,要是我从前也学过就好了。
那时候,甚至会想,要是我的父母也曾逼一逼我就好了。
做事不专心、三分钟热度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但无论学什么都贵在坚持。聪明的父母,绝不会以爱之名,放任孩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学习态度。
我们没理由相信,一个对待学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孩子,会突然有一天,全身心地投入去做另一件事;
也没理由相信,在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就放弃的孩子,会在未来面对生活的考验时,一下子做到百折不挠,一往无前。
孩子在学习中、成长中碰到的所有困难,其实都是未来生活的预演,只不过,在长大后,放弃、失败的代价要大得多。
希望每个孩子都可以在学习的年龄被“逼”出无限潜能,每个父母都可以给孩子一辈子受用的能量。
最后附上龙应台写给儿子安德烈的一段话: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