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流直上天:在旷野上起飞的成都新青年

时事   2024-10-14 18:17   广东  
全文共5352字,阅读大约需要14分钟
  • 成都双流,没有“围墙”,就像一片辽阔的旷野,让青年携梦起飞、冲上云霄。除了返乡青年外,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同样能够在双流实现自我价值、创造社会价值。


文|柯玉圆

编辑|程言


牧马山下,油菜花海畔,广都博物馆收藏了十万年的时光。常有飞机掠过瓦蓝天幕,刚在博物馆打完卡的游客,又忍不住45°高举镜头。
广都,成都双流区的古称。作为蜀锦发源地、古代南方丝绸之路起点的双流,深得都江堰水利之益,富有渔田盐井之饶,历来是青年入蓉、敢为有为的优选地——古蜀王蚕丛劝农桑,诸葛亮屯兵牧马,刘沅创立槐轩学派。
在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的加持下,人文气息浓郁的双流更增魅力,天南地北的青年奔赴于此。他们在仰望飞机划过苍穹的日常中,努力让梦想高飞的同时,也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赋能社区。
这片因机场兴建而腾飞的土地,从不乏翱翔苍穹的飞机。(空港花田/图)
1

顶流

留有古人余温的文物,背后皆是你来我往。广都博物馆,承载着古代丝绸之路的往来痕迹。从东汉的盘角石羊到高鼻梁深眼窝的五代陶俑,成都双流文管所专家李国对馆中展品如数家珍。

馆内以投影呈现的蜀锦“联珠对龙纹绫”,这是1973年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拉226号墓出土的文物。背后有墨书题记:“景云元年,折调绸绫一匹,双流县八月天官主簿史谕。”

“与其说它是文物,不如称之为‘古蜀信使’。”据李国考究,它表明唐睿宗景云元年,双流人从成都出发,翻越秦岭,跨过黄河,沿河西走廊,经武威、金昌、张掖、酒泉、敦煌、哈密、高昌,到达阿斯塔拉。

史诗级故事并未到此结束。更多出土文物及史料佐证,双流制造的蜀锦,跨三山,越五湖,至昆仑,走向中亚、西亚,甚至横跨亚欧大陆。“一根丝线编织了开放与融合的传奇”。

李国正在讲解双流黄龙溪出土的东汉石羊。(李国/图)
破译一件件文物所蕴藏的历史文化密码让李国着迷。从事考古工作的二十余年间,他每天都在“海底捞针”,用脚步丈量着双流的每一寸土地。双流出土的文物数量众多,在已经入馆的文物中一级文物20件、二级文物50件、三级文物338件、一般馆藏文物3000件。“这还远远不够,仅仅凑成了一小块历史拼图”。
作为双流历史的集大成者,广都博物馆自2024年初正式开馆以来,吸引游客无数。为了让更多人更好地了解双流的历史,李国在忙碌的田野考古和文物修复之余,多次充当博物馆讲解员,曾一天连讲7场,连饭都来不及吃。
“它就是我的全部。”看着广都博物馆逐渐成为当地文旅的“顶流”担当,李国表示由衷地高兴。
同样深受游客青睐的,还有距离广都博物馆2公里的空港花田。这片“抬头看飞机、低头看花海”,总面积约12000亩的幽美之境,自2019年开园至今,共接待六百余万名游客。
该地原是机场的噪音污染区,被因地制宜开发成景区。

在空港花田“抬头看飞机、低头看花海”。(空港花田/图)

据四川空港花田建设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刘婷婷介绍,随着景区流量的增加,村民由起初的观望到如今的主动参与,家家户户在门口开设档口经营餐饮或支起摊位贩卖土特产等。

由空港花田1号门进入,步行约百米,就能遇到一片橄榄树,树龄均在30年以上。这片充满异域风情的谷朴森林营地,既有橄榄树、香樟树、梧桐树等让人漫步绿荫,又有咖啡屋、西餐厅、草坪天幕等让人闲坐观景。

主理人左波旅居西班牙多年,为了让营地更好地还原西班牙风味,不仅在建筑和景观设计上凸显特色,还与团队成员多次往返西班牙,在细微处添置陶盘、版画、彩玻等漂洋过海而来的装饰品。

“这是公司的转型之作。”左波解释道,“我们原是参与空港花田景观打造的园艺公司,现将园艺和营地结合,打造城市近郊微度假区。”

鲜为人知的是,左波团队起初既是为了给公司园艺产品之一的橄榄树寻找展示区,也是为了让写字楼里的设计师灵感缺乏之际拥有大自然工位。随着项目进程逐渐孵化出更多业态。如今,营地俨然成为游客领略西班牙风情的胜地,也成为周边外企的团建佳选。

同为团建好去处的,还有与谷朴森林营地遥遥相望的游牧巴士营地。由旧巴士改造的饮品生产间、依树而建的烘焙木屋、隐于树荫下的房车、藏在草坪间的游泳池,既保留原生态的风貌,又不乏设计上的巧思。

90后主理人杨锐航原在互联网公司做产品经理,“感觉365天就是1天,没有什么变化”。受够高楼大厦里的同质化日常,他选择辞职创业,做过自媒体、创立过潮牌,磕磕碰碰、兜兜转转,最终决定与朋友合伙打造营地,“选择亲近大自然的工作,能看到一年四季的变化,更有‘活着’的感觉。”

打造营地,选址很重要。初创团队手捧地图挖掘点位,最后圈定了位于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腹地、距离成都市中心24公里的空港花田,因其交通便利且生态环境好。在杨锐航看来,营地在为年轻人提供一种生活美学,让他们有一个舒心解压、悦己释怀、链接同龄人的聚场。通过举办音乐会、运动会、观影、派对等活动,营地吸引了一波又一波慕名而来、尽兴而归的年轻人。

城市近郊微度假生活。(谷朴森林/图)

参观广都博物馆、游览空港花田后,不少游客会前往毗邻这两处网红打卡点的白塔社区,或住宿,或餐饮,或观光。为承接好这波外溢的流量,白塔社区传承作为古蜀农耕文化发祥地、三国文化重要承载地的历史文脉,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精品民宿等特色产业。

比如,以“龙头企业+股份合作社+农户”模式打造的板坡良舍,集观湖、钓鱼、游泳、烧烤、私厨、民宿等业态为一体,自2020年营业至今,创收两千余万元。白塔社区居委委员廖叶宇认为,该模式让“资源变资产、乡村变公园、村民变股东”,让美丽乡村释放“美丽经济”。

傍晚时分,红霞灿漫,白塔社区的居民三三两两在路旁树荫下散步。80后廖叶宇是土生土长的白塔人,一路上时不时与街坊邻居打招呼,“几乎都是认识的”。环境变好、收入提升,村民们的幸福感实实在在。

2

荟萃

除了广都博物馆和空港花田外,双流的必打卡榜单上还应有彭镇老街。彭镇因“清代四川三才子”之一的彭端淑携亲友定居而得名。其所著的《为学》是中学语文的精选篇目:“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文中这一经典名句,不仅勉励读书人发奋图强,也成为彭镇青年就业创业的精神指引。

烈日当头的工作日里,老街上的行人不多,但百年老茶馆观音阁里却熙熙攘攘,挤满了老老少少。坐在木桌旁的竹椅上,品盖碗茶,剥花生,嗑瓜子,家长里短,能待一整天。

身系蓝色围裙、反戴黑色鸭舌帽、挂着黑色耳机,是年近花甲的茶馆主理人李强的标配。家里世代经营茶馆,到他已是第六代。1995年,30岁的他接手了老茶馆的经营。从2003年至今,老茶馆给当地老人的定价始终保持1元钱。

凌晨三四点,老茶客们陆续进场,自己烧水、泡茶、付款,心满意足地喝完一盏茶后,或赶去集市卖菜,或走上街头打扫卫生,或闲来无事继续放空。等到五六点,李强来时,馆里早已茶香缭绕、人声嘈杂。“我从不需要锁门,他们都把这里当作第二个家了。”

茶馆里的老茶客。(双流彭镇/图)

在李强看来,老茶馆就是一个开放、平等、包容的空间。茶客可以自带零嘴,也可以到旁边餐馆点菜后送进来吃,附近的居民还可以到茶馆里兜售自制的兔头或鸭脖。“让各行各业、各个年龄层的人都能来、都喜欢来。”李强还收留了智障人士老七在馆里帮工。老七能胜任扫地、倒茶、摆放桌椅等简单工作,从2013年起一干就是11年,和李强同吃同住,形同家人。

老茶馆里丰富而生动的人文图景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摄影师纷至沓来。面对“长枪短炮”,老茶客们相当淡定,大部分表示“喝自己的茶,让他们拍个够”,也有个别会先叫停,将茶杯挪至胸前,举起烟斗,半侧过脸,吐出一口烟雾,再让开拍。

李强不许摄影师拍摄前后向茶客们付费,也不许茶客们向摄影师要钱。“一旦有了钱的往来,一切都会变味。”李强认为,老茶馆应是纯粹而自由的,是精神和文化的一种具象表达。他自己也常用镜头记录茶馆的日常点滴,“想让更多人知道老茶馆的故事”。

距离观音阁不远的刊笛咖啡馆则是机车骑友们的天地。90后主理人张倩妮原是高中老师,业余时间喜欢闲坐在咖啡馆里。因疫情防控期间放长假在家,她偶遇十字路口处的店面招租。

考虑到慕名来观音阁打卡的年轻人不少,她决定租下来开间咖啡馆,取名“刊笛”就是英语Candy(糖果)的谐音——咖啡虽苦,生活可甜。因留意到机车骑友喜欢到咖啡馆里放空,张倩妮用心跟每一位处成朋友,还专门考了机车驾照,正式成为车友的一员。

每逢节假日,咖啡馆门口整齐划一的“机车纵队”成了老街上的新风景。但店里人挤人、背靠背的嘈杂景象让张倩妮感觉体验并不好,她留意到周边一处闲置十余年的两层烂尾楼,就盘下来开了第二家店。

刊笛咖啡二店专门打造了一个免费阅读空间。(刊笛咖啡/图)
为节省成本,她和家人化身装修队。暑气逼人的正午,她还在一车车地推运泥土和石头,但最终花费还是预期的三倍多。第二家店与首店在设计和定位上有明显区分,二楼被布置成当地孩子的免费阅览室。
许是当过老师的缘故,张倩妮希望从培养乡镇孩子的阅读习惯开始,助力他们拥有更好的教育环境。“其实咖啡馆的营收天花板就那么高,我想多为社区做一些力所能及且有意义的事情。”
实际上,首店开业初期的经营情况并不理想,但她还是招了一位准大学生小刚做兼职,并在结算工钱时给他额外准备了开学红包。如今三年过去了,小刚逢寒暑假都会来看望她,小刚家人每周给她送三次自家种的果蔬。
创业青年与社区之间的互动往往是藏在日子的褶皱里。张倩妮会将店里的纸皮、饮料瓶等打包好,让附近收废品的老人来拿;也会让深夜在附近维修电路或清扫路面的工人进店接水喝;还会为在店里复习的考研学子多留一盏灯。“有多大的力量,就发多少的光”。
群英荟萃,老街焕新。像张倩妮这样的创业青年,在彭镇老街上并不少。尤其是最近两年,老街上的商铺从几家激增到上百家,传统川西民居旧屋成了青年逐梦的新据点,咖啡、茶饮、文创等业态纷纷落地开花。
3

旷野

成都双流,没有“围墙”,就像一片辽阔的旷野,让青年携梦起飞、冲上云霄。除了返乡青年外,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同样能够在双流实现自我价值、创造社会价值。

“追星”成功的刘语欢(化名)终于实现“鲜花自由”。早在媒体、房地产企业等工作时,她就是海妈的铁粉,向往在大自然里与花草为伴的美好时光,今年总算如愿以偿,正式成为海妈团队中的一员。

海妈,是粉丝们给邱亚敏的昵称,她自称为疯狂的植物爱好者。此前,她在电脑城经营一家实体店,在电商平台的强烈冲击下举步维艰,倍感焦虑。喜爱旅行的她在那段时间“连抬起腿、走出门都没有力气”。

偶然间在社交平台上刷到鲜花绿植而深受治愈,原本就喜欢植物的她决定开一家花店。但刚“开局”就亏损了十几万元,痛定思痛的她将电脑城的生意彻底结束,专心致志打理花草。

位于双流彭镇的“海蒂和噜噜的花园”。(海蒂和噜噜的花园/图)

随着大女儿海蒂和小女儿噜噜相继出生,海妈的“养花大业”虽几经波折却也顽强“生长”着,直到2014年她在双流彭镇开辟了8亩基地,才乘上了发展“快线”,一路“狂飙”到如今的三千多平方米、两千多种植物、年销售额达2个亿的“海蒂和噜噜的花园”。

曾遭电商打击关掉电脑店的她,而今又沿着电商的触角将鲜花送至千家万户,年交付约500万个快递包裹,运营的自媒体账号“海蒂的花园”全网粉丝总量超过1000万。

创业路上,历经两家实体门店或倒闭或拆迁的海妈,最终在双流的土地上,扎根、发芽、开花、结果。“双流是我们的福地。”海妈感慨道,“天时地利人和为我们的发展赢得了最关键的十年。”

和海妈一样,选择在双流创业的,还有留法归国的85后王成城。她曾在法国开了一家餐厅,接待过不少明星。因做市场营销课题接触到有机蔬菜,当时国外的有机蔬菜比普通蔬菜的价格高出30%左右,而国内的却高出约10倍。

怀着要将国内有机蔬菜价格“打下来”的想法,2017年,她和几位朋友共同出资三百余万元,租下120亩田地,种植有机蔬菜。本科和研究生皆学工商管理专业的她,把种地当成一个项目来经营,但她低估了农业的复杂性。

两年时间不到,钱都花完了,却“颗粒无收”,发不出工资时只能透支信用卡,苦苦支撑。为打开销售局面,她在高档小区开会员制超市,但只有十几个品种的有机蔬菜不足以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经营几个月后惨淡收场。2018年的连续强降雨更将等待收割的青菜冲刷成烂叶,雨后和工人们把农场清理好后,她躲进屋里放声痛哭。

即便如此,她仍然看好健康食品的赛道,愈挫愈勇、屡筹资金,家人和朋友也都支持和鼓励她。她认为,要用商业逻辑来看待农业的发展。“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产品,一定会有市场,我们始终相信前景、坚定方向。”

随着国民健康意识的提升、社区团购生鲜成趋势、种植技术的成熟和冷链物流的发展等,王成城的“种地计划”迎来转机,2023年农场终于扭亏为盈,并成功将有机韭菜的供应价格从起初的每斤十多元“打”至6元多。

王成城的“海归种田记”。(王成城/图)

如今,王成城的有机蔬菜农场已经扩大到600亩。此外,她在2024年又租下200亩的田地种植油菜,进军粮油领域。“在‘天府粮仓’成都,农业仍大有可为,‘海归’也能种好地。”

双流,这片因机场兴建而腾飞的土地,从不乏翱翔苍穹的飞机。仰望,是行走于双流的常规动作。奔赴双流的青年,在仰望天空之际,不忘脚踏实地,聚焦当下,关注附近。他们继承了先辈开放包容的气度,也在日常生活中传递了开放共融的理念,在创业立业的旅途中,带领更多人绘就共富图景。

(专题)

南方周末
在这里,读懂中国 infzm.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