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有法】以新课标I卷之语文作文题为例,说说议论文的写作要领——审题与明确概念

文摘   2024-06-19 16:39   湖南  

2024年高考已过去十天。

高考牵动千万家庭,影响千万考生,考生及其家长当然很紧张。

而观之高考期间世象百态,回味起来,一是感觉有点娱乐化。如,教育局长开飞机飞过考点,男人秀旗袍打气高考,“向日葵手杖”“粽子手杖”蹭高考热点,等等。二是新开辟“机器考场”,也就是各个AI公司的机器下场,写作文,做数学……它们每个学科都要试试,而且答题速度快,得分也蛮高。这对人似乎大有碾压之势!

热闹过后,一笑了之。那些借高考“玩”了一把或“火”了一把的人、公司,该干啥就干啥去了。

高考年年考,学生一茬茬。他们要的不是热闹,而是实在有效的帮助与引导。

高考不容易,科科有难点。

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学生普遍感到头疼的就是作文。

这里,以新课标I卷之语文作文题为例,说说议论文的写作要领——审题与明确概念。

读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写作本质上是对思维过程与成果的整理,使之有条理并趋向深刻与丰富。所以,高考作文根本上展现学生认识水平,反映他们的思维品质。

那么,如何展开对这个作文题的思考呢?

首要的是审题准。审者,详察也。所谓详察,不仅要看清题面之意,更要觉察字后之蕴。如此,就能准确地把握题目的意图,文章写出来不致偏离题意。

道光二十三年三月十一日,清末古文名家曾国藩的日记记载:“因场屋有大错乱,心甚不安帖,与内人兀坐相对,患得患失之心,憧憧靡己,强为制之,尚觉扰扰,夜不成寐。平日所谓知命者,至是何有,真可羞已。”

原来,曾国藩心神不宁的事情是一场考试。

据唐浩明先生考证,道光二十三年三月十日凌晨三点多,曾国藩便起床进圆明园参加翰林院、詹事府的考试。考场设在正大光明殿。五点入场,六点正式开考。考题为赋一篇:《如石投水赋》;论一篇:《烹阿封即墨论》;五言八韵诗一首。至下午六点,曾氏考试完毕交卷。

交卷出场后,曾国藩同别人比对赋文,发觉出了一个大差错。翰林院与詹事府的官员,平时几无实事,迁升决于大考。所以,到了第二天,曾氏对夫人说起赋文中的差错,心里仍是很不安稳。夫人自然帮不上忙,只得陪夫君干坐。

出乎意料,曾国藩这次考试成绩好得很,名列二等第一,一等有五人,因而总序排名第六!三月十四日上午,道光皇帝召见曾氏,升其职为翰林院侍讲,从五品衔。

这是一篇成功的考场作文,其经验还是可以借鉴的。

《烹阿封即墨论》收录在岳麓书社版《曾国藩全集》里。读这篇文章,就审题而言,主要有几个特点。

第一,把握题中关键词。

烹阿封即墨一事,见于《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即墨大夫为老百姓做实事好事,但不巴结齐王近侍,齐王听到的都是对他诋毁之词;阿大夫尸位素餐,守土不靖,百姓贫苦,却贿赂齐王近侍,称誉之言灌满齐王耳朵。齐王派人查明真相,对阿大夫及为之吹喇叭者施以烹刑,对即墨大夫大加封赏。

借人说事,借古讽今,应是作《烹阿封即墨论》之旨趣所在。而文章剖析其中之理,则不能不从“烹阿”“封即墨”这个对比强烈的个人终局展开。

同理,新课标I卷之语文作文题的关键词,“问题”“答案”也必然成为议论的起点。但由于出题形式不同,我们还要注意,“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中的“问题”,与“我们的问题”中的“问题”,是否为同一个“问题”?

显然,此“问题”非彼“问题”。“我们的问题”中的“问题”,意为不懂就问、有疑则问,背后是人的好奇心,是人类对其未来及所处世界的探索精神。而“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中的“问题”,是对已有知识或答案的再次发问,互联网、人工智能则基于大数据和高速计算,凭借其强大的存储与整合功能予以快速响应。在这里,重要的是,提问者是谁?“问题”的质量怎样?把这两个问题弄明白,议论集中于一,文章脉络才能清晰。

第二,理解作文题潜藏的事实或意涵。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国考乃抡才大典,考题必然关乎时代与社会。因此,读作文题,不能浮于表面文章而昧于世事变迁。

曾国藩参考的这一年,正处大清败于鸦片战争,签订屈辱的中英《南京条约》之后。对于曾氏来说,《烹阿封即墨论》切中其对国势的体察与思考。鸦片战争前后,清朝军备废弛,吏治败坏,面对挟坚船利炮奔突而来的外敌,治兵却无能战之将,治民则无实干之才。侧身朝廷的曾氏对此深有所感,其应考之文中典故“《易》讥覆餗”“《诗》赓鹈梁”,讽刺的就是充斥官场上下的庸劣之徒。

尽管与曾国藩当年应考情形相去甚远,他如此理解考题对我们还是有所启发的。顺着如他一般理解考题的思路,我们再读今年新课标I卷作文题材料,自然能读出更丰富的内涵:①“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支撑这一事实的,是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发展及其普及应用,尤其是最近几年AI技术的飞速进步。②材料中两处的“问题”的不同意义,实际上反映对科技与人的本质的认识,即科技具有工具属性,人具有主体性。③发展人与科技的本质属性,进程曲折而复杂。我们就此可以思考,AI只是一个“做题家”吗?科技发展是否无限?人类的精神、意志、创造力有尽头吗?等等。

可见,对作文考题内涵的挖掘,体现着考生思考的广度与深度。让文章立起来,支撑的力量源于他有这样的思考。

第三,明确核心概念。

概念是思维形式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是构成命题、推理的要素。一篇议论文必须围绕一个核心概念,形成认知,界定内涵,展开推理,得出结论。好的议论文,实质上是文章的核心概念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有序运动的结果。

这里的难点在于,如何从作文题的材料里明确一个核心概念?

曾国藩考场作文《烹阿封即墨论》的招数是,找公约数,将其转换为一个涵盖文章材料整体的概念,即“识人用人”!

读完《烹阿封即墨论》,我们恍然明白,原来他所谈的,是识人用人方法这个关乎王朝兴衰的大事。这比起那些仅从道德上评判“阿大夫当烹,即墨大夫当封”的文章,其境界确实要高远得多。

所以,《烹阿封即墨论》结尾的文字:“夫惟圣人赏一人而天下劝,刑一人而天下惩,固不废左右之言,而昧兼听之聪,亦不尽信左右之言而失独照之明。夫是以刑赏悉归于忠厚,而用舍一本于公明也夫。”诚为穿透岁月烟尘的洞见,而具醇厚正大之文采!

如此,找到涵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这则作文材料的核心概念,对于写好这篇考场文章就十分重要。

只是,这个核心概念不应该是“问题”或“答案”。若是,文章就不可能脱离对“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或“是”或“否”的论证。而这样写,难免有落入窠臼之嫌。

嗯,让我们使劲儿找找这个核心概念,如何?

链接——
烹阿封即墨论

夫人君者,不能遍知天下事,则不能不委任贤大夫。大夫之贤否,又不能遍知,则不能不信诸左右。然而左右之所誉,或未必遂为荩臣;左右之所毁,或未必遂非良吏。是则耳目不可寄于人,予夺尤须操于上也。

昔者,齐威王尝因左右之言而烹阿大夫,封即墨大夫矣。其事可略而论也。

自古庸臣在位,其才莅事则不足,固宠则有余。《易》讥覆,《诗》赓鹈梁,言不称也。彼既自惭素餐,而又重以贪鄙,则不得不媚事君之左右。左右亦乐其附己也,而从而誉之。誉之日久,君心亦移,而位日固,而政日非。己则自矜,人必效尤。此阿大夫之所为可烹者也。
若夫贤臣在职,往往有介介之节,无赫赫之名,不立异以徇物,不违道以干时。招之而不来,麾之而不去。在君侧者,虽欲极誉之而有所不得。其或不合,则不免毁之。毁之而听,甚者削黜,轻者督责,于贤臣无损也。其不听,君之明也,社稷之福也,于贤臣无益也。然而贤臣之因毁而罢者,常也。贤臣之必不阿事左右以求取容者,又常也。此即墨大夫之所为可封者也。

夫惟圣人赏一人而天下劝,刑一人而天下惩,固不废左右之言,而昧兼听之聪,亦不尽信左右之言而失独照之明。夫是以刑赏悉归于忠厚,而用舍一本于公明也夫。

教育美谈
述说人事理法,追寻教育美好,创造美好教育!“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做教育阅读者、思考者、写作者、实践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