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境界】修道为本,做学校的精神领袖

文摘   2024-08-31 17:00   湖南  

校长应该以什么方式领导学校?

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这部著作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出的答案是:“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

据此,有人提出:“校长不只是学校的行政领导,更应该成为学校的精神领袖。”办好一所学校,校长自然各有不同的工作方式,但大体上不外乎两种类型,一是权力推动,一是精神引领。但要求校长“成为学校的精神领袖”,意味着他更看重校长对学校师生的非权力性影响,因为这会让教育更有温度,也更有诗意,还会让校长的办学思想理念,更加长远地赋能学校发展。

所谓“精神领袖”,就是能引领团队发展方向的人,就是能给予团队精神鼓舞的人。作为校长,在办学兴校实践中言传身教、执著前行展现出来的个人魅力,对于学校改革发展与师生成长进步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是校长作为“学校的精神领袖” 的意义所在。

没有谁会授予校长以“精神领袖”的头衔,但基于专业标准与岗位要求,加强自我修为与不断持续努力,校长将越来越接近“成为学校的精神领袖”的期待。

这,需要校长们做到——

坚定教育信仰。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指出:“教育需要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教育,而只是一种教学技术而已。”曾做过中学教师的朱自清先生也说:“教育者须对于教育有信仰心,如宗教徒对于他的上帝一样……我斥责那班以教育为手段的人!我劝勉那班以教育为功利的人!我愿我们都努力,努力做到那以教育为信仰的人。”可见,对教育信仰与否,决定着教育与教师的境界与品位。

信仰的力量不在言论而在行动。你信仰什么,这是没有办法去说服身边每一个人的。坚定教育信仰,校长要有对教育本质与价值的坚守,不管他人对学校的要求如何功利,也得把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最高位置。校长在这个问题上“固执己见”, 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致力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学校教育就会多一些生动活泼,少一些平庸浮躁。

△陶行知与孩子们

实践知行合一

做精神领袖,不在于说得如何,而在于做得怎样。看看陶行知先生的作为吧!先生致力于教育改革和平民教育事业,辞却高校教职,从沿海到内地,从市镇到乡村,为中国教育寻新路。从1917年至1946年,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和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赴全国各地开办平民识字读书处和平民学校,创办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学校和第一个乡村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创办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学团,倡导举办中华业余学校,创办主要招收难童入学的育才学校,创办社会大学,成立国难教育社,开展小先生运动。立足中国大地办教育,三十年孜孜矻矻,三十年呕心沥血,先生坚持知信行统一,倡导“教学做合一”,他的教育理论不是纸上好看的文字,而是洋溢着中国特色的教育实践的丰厚底蕴。

陶行知先生说:“我所写的便是我所信的,也就是我所行的。”与先生相反,最近几年,有的人说的是一套,而做的是另一套,或者在台上大谈“致良知”却处心积虑干着从学生嘴里“刨食”的勾当,或者一边做着阅读推广人写书、出书,一边却在背地里做着最大的“文抄公”……诸如此类的现象被揭露出来,其实质是心口不一、言行背离,根本上违背了“知行合一”的古训!

锤炼教育思想。

植根于教育实践的丰厚土壤,教育思想之树才会长青。深入学校教育教学过程,关注师生学习、工作与生活的丰富细节,为教育思考提供素材。批判地吸收前人的思想成果,不排斥,不盲从,比较、鉴别、反思,使教育认知有充分的学理依据。努力用自己的教育实践去印证、完善自己的教育思想,也用自己的教育思想去解释、优化自己的教育实践,而不是说一套,做一套。古今中外,那些真正的教育家就是这样炼成的。

今天,苏霍姆林斯基依然为我们真诚景仰,原因就在于他的教育思想闪烁着真理的光芒。26年的帕夫雷什中学校长,“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学校是美的永久发源地”、“校长是教师的教师”等等,他以自己诸多教育感悟或者教育判断,引领这所前苏联乌克兰境内十年制普通乡村学校,成长为享誉世界的教育实验中心。

熔铸人格精神。

“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徐特立、杨昌济、孔昭绶、胡元倓等诸位先生,或辞任高官,或安于讲席,或革新教育,或“以身殉学”。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身处板荡之世,抛却功名利禄,而迈入“教育救国”、“磨血育人”的艰辛之途,他们是具有“大丈夫”人格的湖湘教育大师,其德才学识,福泽后人。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并不尽然,但校长的人格魅力影响师生、家长,乃至影响社会则是肯定的。

对于校长来说,如何办学?如何治校?如何对待教育的困难与矛盾?以怎样的姿态面对自己的师生?……你在实践中给予这些问题的答案,实质上就是你的心灵镜像。

坚持与忍让,开放与保守,身体力行与举旗呐喊,兼容并包与执中守一,坚贞永固与择机而动,谦逊低调与自是张扬……凡此种种,有其“术”,就有其“道”,“道”若不存,“术”即为虚。选择的因缘是态度,行止的背后是格局。因此,熔铸人格精神,校长一是以修“道”为本,本固而立,则可“范”可“师”!

教育美谈
述说人事理法,追寻教育美好,创造美好教育!“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做教育阅读者、思考者、写作者、实践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