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灭亡后,
西夏文字经元代到明代后期逐渐失传,
成为无人知晓的死文字。
您可能疑惑了,
那这西夏文字是如何被世人发现的呢?
现在我们来了解《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
武威大云寺
今天的武威市西夏博物馆内,藏有一件刻于西夏时期的石碑,这就是鼎鼎大名的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
从名字来看,此碑是为了纪念护国寺感应塔的重修而雕凿的。武威护国寺原名大云寺,始于武则天时期。武则天信奉佛教,曾令两京及天下诸州俱建大云寺,凉州即把前凉张天锡所建的宏藏寺改建为大云寺。
西夏时武威为其统治范围,西夏统治者信奉佛教,将大云寺改名为护国寺。西夏天祐民安五年(1094年),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树立。蒙古军队灭亡西夏时,曾进行过大规模的焚烧建筑行为,西夏碑被当时的有识之士砌碑亭封闭,得以保存。清嘉庆九年(1804年),甘肃学者张澍到大云寺游览,发现一座完全封闭的砖砌碑亭,碑亭内为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自此,碑遂重现世间。
甘肃武威博物馆
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
1781~1847
张澍
清代著名文献学家、学术大师,凉州武威县(今武威市凉州区)人。
嘉庆九年(1804年),晚清著名学者张澍(1776-1847年)因病自贵州玉屏回到家乡武威,养病之暇,与友人游览清应寺。行进中,为寺内一碑亭吸引,碑亭前后砌砖,封闭得严严实实。
这个碑亭缘何被砌封起来了呢?
当地老人告诉张澍,此砌封不可开启,开启必遭风雹之灾。因为这样的诅咒,长久以来,无人敢近、无人敢动。亭子里究竟存封着什么可怕之物呢?长期以来,无人知晓,亦无人探究。
学养深厚、见多识广的张澍显然没有被这样一个诅咒吓倒,好奇心驱使他想打开砌封看个究竟,却遭寺内僧人反对。在其再三要求,并对天起誓,所有灾祸一人承担的承诺后,请求终得住持许可。随着砌封前壁开启,一方积满尘土、高一丈许的石碑立在眼前。碑文密密麻麻,颇似楷书,却令张澍大吃一惊:“乍视,字皆可识;熟视,无一字可识。”
张澍料想碑后必有释文,遂拆除背面砌砖,果然一行行的汉字呈现在眼前。汉文碑额篆刻而成,题为“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铭”;碑文楷书,末尾署刻石年款“天祐民安五年岁次甲戌正月甲戌朔十五日戊子建”。
西夏陵博物馆
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复制品)
天佑民安是西夏第四代皇帝崇宗乾顺的第二个年号。张澍以此认定,碑正面所刻的不认识的字就是死亡几百年的天书──西夏文。此碑高2.5米,宽0.9米,共计3640个字,主要记述了建塔的“感应”故事和重修寺塔的详细经过。
西夏灭国后,人民流散。遗迹、遗存屈指可数。加之宋、辽、金修史,也没有对西夏历史详细记载,致使其几乎不被后人所知。众多西夏文碑刻的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史籍的不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书法艺术价值,成为揭开西夏历史文化神秘色彩不可或缺的实物佐证。西夏碑刻拓片遗存较少,多为残片。目前发现较完整的西夏碑刻有《元代西夏文小李钤部公墓志铭》,《敦煌莫高窟六体真言碑》,《河北保定西夏文经幢》《黑水建桥敕碑》等。
西夏受汉文化的熏陶,同样有着立碑记事的习俗,这块仅存的汉夏合文西夏碑是西夏文和汉文对照字数最多的西夏碑刻。记述的内容从凉州地位重要性到社会经济繁荣的都有表现,以及西夏崇尚佛教、与手工业发达的盛景在其中都有展现。虽然统治者重修碑铭的目的在于通过故事来宣扬无边佛法以及帝王功德,但碑上的流畅生动线刻伎乐菩萨图案吸收了敦煌飞天的艺术特点,以及遒劲秀美的文字篆刻,它们共同代表了西夏艺术造诣的高峰。
王志斌 | 终审
王永飞 徐 鹏 | 审核
孙梦玮 | 责编
梁一鹤 | 编辑
优惠政策:
6周岁(含6周岁)以下或身高1.3米以下(含1.3米)儿童享受免景区参观门票优惠;
60周岁(含60周岁)老年人享受免景区参观门票优惠;
持本人有效残疾证、记者证、军官证等享受免景区参观门票优惠;
18周岁以下(含18周岁)未成年人、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下在校学生享受景区参观门票半价优惠。
公交路线:
市民、游客可乘坐公交708路、游一路、银川火车站东广场至西夏陵定制专线,在西夏陵站下车。
游一路运营时间:
4月-10月正常运营
11月-3月停止运营
驾车路线
(点击下方即可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