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冢记忆【16】| 西夏的丧葬习俗

旅行   2025-01-27 15:08   宁夏  

古冢记忆 |云游西夏陵博物馆


西夏葬俗

西夏党项族主要的丧葬方式有水葬、天葬、火葬、土葬、塔葬5种,包含不同民族文化因素,它吸收了汉族传统文化,同时还保留了许多民族特色和习俗,也是汉族文化与北方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01

西夏墓葬




多元化的丧葬习俗



汉族文化与北方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闽宁镇西夏墓地位于银川西夏陵区以南约22公里处的贺兰山山前洪积扇上,东北距银川市约 40 公里。闽宁村西夏墓地共有14 座墓, 分布在沿山公路(G110 国道)两侧。公路东侧有 11 座,编号为 M1 到 M6 和 M8 到 M12;公路西侧有3 座,编号为 M7、M13 和M14。共发现 4 座碑亭,公路两边各两座,发掘工作分为两个阶段: 2000 年 7 月, 银川市西夏陵区管理处对 M8 及其附近的两座碑亭(B3和 B4) 进行了抢救性的清理。2001 年 8 月到 10 月,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对 M1 到 M7 墓和遭到严重盗掘破坏的两座碑亭进行清理发掘。
经过2次清理发掘,出土了一批西夏木俑和汉文残碑及灰陶瓦当、脊兽等建筑构件等文物,结合残碑文字信息和建材特征,推测为西夏早期野利氏家族墓地。在闽宁村发掘的 8 座墓中有 3 座土葬墓: M2、M4 和 M7。M4 和 M7 有人骨与棺木,有 5 座火葬墓,M1、M3、M5、M6 和 M8,墓主人的尸骨是经过火化后再埋葬。闽宁村墓地表明西夏早期贵族的葬俗有时是土葬与火葬并行,这对我们了解早期西夏党项族人的丧葬习俗有重要的意义。



02

出土文物





1977年在西郊林场发现的三座西夏墓其中两座墓葬资料比较齐全,这两座墓结构基本上相同,墓室四壁都用平砖叠砌,底部用平砖作人字形铺砌。都在后壁地面上砌出二层台,台上用白灰抹面,二层台长与墓室长相等,墓门用单层砖砌拱形顶,以鹅卵石封门。




墓顶呈圆锥形,出土文物有:木条桌、木衣架、小木塔、木笔架、木宝瓶、四座木缘塔、木板画、木碗、木茶盏、木唾盂、瓷碗、出土文物中有四处题记。根据出土的木缘塔题记,可知两座墓的埋葬时间在夏桓宗天庆年间,为西夏西路经略司都案刘氏家族墓。



这些木碗、木筷、木衣架都是西郊林场西夏墓出土的随葬品,我们通常把随葬品也称之为“冥器”(或明器)。同一座墓出土的这座木缘塔是用来存放死者骨灰的,塔身八面,表面涂蓝色,用黄色书写梵文经咒,木塔顶部墨书题记,说明了墓主的身份和墓的确切年代。史书记载,党项人实行火化尸体,它的发现对研究党项族葬俗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西夏墓葬可分为土洞墓室和砖室,砖室墓多为汉人墓,而党项人墓几乎均为土洞墓室,党项人墓代表着西夏墓葬的形制特点。西夏党项人墓的墓葬结构和葬俗,既反映了党项人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同时还可以观察到唐宋、佛教文化因素,表现出西夏文化的多源性。



《番汉合时掌中珠》序中提到“兼番汉文字者,论末则殊,考本则同”虽然是对西夏文字来源的解释,但也向我们诠释了西夏文化源自中华文明,不断的兼收并举的特点。


王志斌 | 终审

  王永飞 徐   鹏 | 审核

孙梦玮 | 责编

李   娟 | 编辑


优惠政策:

6周岁(含6周岁)以下或身高1.3米以下(含1.3米)儿童享受免景区参观门票优惠;

60周岁(含60周岁)老年人享受免景区参观门票优惠;

持本人有效残疾证、记者证、军官证等享受免景区参观门票优惠;

18周岁以下(含18周岁)未成年人、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下在校学生享受景区参观门票半价优惠。


公交路线:

市民、游客可乘坐公交708路游一路、银川火车站东广场至西夏陵定制专线,在西夏陵站下车。

游一路运营时间:

4月-10月正常运营

11月-3月停止运营


驾车路线

(点击下方即可导航)


西夏陵景区
西夏陵是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园,位于宁夏银川市西郊约30公里的贺兰山东麓中段。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列入首批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