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国际低碳城|绿色发展的国家名片

学术   2024-10-23 19:01   广东  


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坪地街道的“深圳国际低碳城”,始建于2012年,处于深圳向东、向北拓展的战略通道上,是深圳的东北门户、深莞惠交界的中心,规划总面积53.14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1平方公里,拓展区5平方公里,是龙岗推进“一芯两核多支点”发展战略的“东核”和支撑“IT+BT+低碳”产业发展布局的战略承载区。作为深圳市唯一一个以绿色低碳为主题的重点区域,是国家开展低碳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和绿色低碳技术应用示范窗口。


站在深圳国际低碳城未来大厦16楼,蝴蝶湖和品字形的会展中心建筑尽收眼底。丁山河绕过会展中心,穿城而过,奔向远方。白云倒影在水底,精致的草坪和步道蜿蜒在楼宇和水岸之间,山鸟的叫声从树荫里飘荡而来,一派诗情画意。这就是深圳国际低碳城的核心区,它从一个偏远落后的工业园区蝶变成享誉国际的绿色低碳之城,只用了短短十余年。


俯瞰深圳国际低碳城。张臻斐 摄




几个人的Idea成为国家重大项目



“说起深圳国际低碳城的由来,起点无疑是‘坪新清产业合作示范区’构想,它为中荷低碳城提供了载体。”参与中荷低碳城发展战略方案制订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王东教授说。“坪新清产业合作示范区”,是当时龙岗区为响应广东省委《珠三角规划纲要》提出的城际合作战略部署、推动坪地街道高桥工业园区转型发展,委托龙岗区委党校开展策略研究时提出的一个构想。


课题组认为坪地街道处于深圳向东、向北拓展的战略通道上,是深圳的东北门户、深莞惠交界的中心,与惠州新墟镇、东莞的清溪镇接壤相邻,具有良好的城际合作条件,提出“坪新清产业合作示范区的概念,并在新课题中细化了以“一园六村”为基础的规划建议方案。这一建议方案得到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等省市各级领导的批示。课题组成员之一谌毅兵还获得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表彰“南粤智多星”的“金点子”一等奖。


2011年4月,深莞惠三市签署相关框架协议,决定合作开发“坪新清”片区,打造具有全球典范意义的产业合作和生态知识新城。由于区域行政壁垒突破困难,到2011年下半年,“坪新清”项目推进势头趋于淡化。龙岗区决定寻找突破口,先把坪地片区做起来。


同一时期,王东教授与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深圳建科院)叶青等专家在做生态知识城方面的研究。龙岗区发展和改革局邀请王东教授领衔做“坪新清”区域低碳转型的课题。在王东教授的协调下,课题取得荷兰下一代基础设施基金组织(NGI)的资助。经时任副市长、哈工大兼职教授唐杰的推动,课题引起了荷兰代尔夫特大学的高度关注。代尔夫特大学时任校长闻岱博历任荷兰驻中国、驻联合国的大使,与中荷两国高层都保持着良好的交流。


在NGI的学者眼里,坪地这个以塑胶、五金、家具等中小企业为主的区域,是推动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发展模式向生态城市转型的最佳场所,提出在该区域建设“中荷低碳城”的意见。闻岱博校长将课题成果交给了荷兰高层,引起了荷兰政界的重视。时任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钟山到访荷兰,“中荷低碳城”被写进了双方合作备忘录。


2011年7月,商务部致函深圳市政府了解“中荷低碳城”项目。深圳市政府从龙岗区发展和改革局了解到项目的来龙去脉后,时任市长许勤认为合作应该扩大到整个欧盟,将低碳城项目定名为“中荷(欧)低碳城”,确定了选址和规划面积,向商务部做了报告后,委派时任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聂新平率队到荷兰调研。


当时,我国处于国际气候谈判的艰难时期,该项目引起了国家发改委的重视。接下来,中荷(欧)低碳城项目的中荷互动、央地互动十分频繁。2011年12月中旬,在国家发改委支持下,中荷(欧)低碳专家研讨会召开,双方就低碳合作项目的下一步工作路径达成共识;12月下旬国家发改委气候司时任司长苏伟建议将“中荷(欧)低碳城项目”更名为“深圳国际低碳城项目”。至此,“深圳国际低碳城”的名称正式确定下来。


2012年5月3日,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的“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高层会议”上,时任市长许勤作了《绿色低碳城市化:深圳案例》的发言,“深圳国际低碳城”成为中欧可持续城镇化合作的旗舰项目。


在此期间,龙岗区发展和改革局起草“深圳国际低碳城”项目申报方案,推动项目国家立项。2012年6月9日,《财政部 国家发改委关于深圳市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实施方案的批复》印发,将“深圳国际低碳城建设”作为深圳市两个综合奖励项目之一予以支持,综合奖励资金计划2012年拨付1.2亿元,2013年拨付3.6亿元。


至此,“深圳国际低碳城”项目正式获得国家立项。




186天建好一座城
创造深圳低碳城速度




在“低碳城”概念提出后,低碳城的建设规划也同步进行。2012年6月,第二次中荷(欧)低碳城专家研讨会召开,专门就废物处理、水处理和绿色建筑进行技术讨论。


2012年7月,时任市长许勤召开了深圳国际低碳城规划建设工作会议,成立了领导小组,统筹国际低碳城建设相关工作,时任副市长唐杰担任组长,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龙岗区也成立了相应的统筹领导机构,办公室设在龙岗区发展和改革局,具体执行深圳国际低碳城的建设协调工作,坪地街道办事处承担土地整备工作。


根据当时的规划安排,深圳国际低碳城采取“核心区—拓展区—全域”三个圈层滚动开发的模式建设。核心区1平方公里,以高桥工业园为主体,周边5平方公里为拓展区,坪地街道全域53.14平方公里整体纳入深圳国际低碳城的规划范围。


1平方公里的核心区最先启动,由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深规院)做规划,深圳建科院深度参与。规划提出了“玩转一平方公里的低碳生活”的建议,总结为“1815工程”。第一个“1”指1条丁山河改造,“8”指周边8条道路的打通和黑化,第二个“1”指1个会展中心,“5”指5个原有建筑的改造。这个建议通过论证,成为核心启动区的执行方案。2012年8月21日,核心区项目启动仪式在高桥工业园举行,时任市长许勤出席致辞,标志着深圳国际低碳城项目正式实施。


首先是土地整备。为高效推进土地整备工作,深圳市将其作为全市重点项目进行推进,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9月17日,深圳国际低碳城土地整备中心在坪地街道揭牌,通过“市区共建”模式,推进核心区的土地整备工作。


据坪地街道时任党工委书记钟春平回忆,当时除了核心区土地整备外,还有丁山河综合整治、8条市政路改造、边坡复绿整治等工作要做,短时间要腾出作业面,压力巨大。龙岗区采取了人盯人、人盯厂、分片包干和每周例会等工作制度,举全区之力推进。短短9个月,就高质量完成了深圳国际低碳城的“土地整备”工作,不仅保障了核心区建设的顺利启动,还为大项目、好项目进驻坪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核心区最重要的项目是综合服务中心的设计与建设,主要包括低碳技术展示交易区、低碳国际会议区、深圳国际低碳城展厅、能源资源信息监控中心及辅助配套功能用房、各项微市政等。项目东南临丁山河,西邻新桥世居,北邻待建的研发中心用地,用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首期建筑规模约2.2万平方米。设计工作由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院长叶青领衔,10余名建筑师参与,从2012年4月起,历经了5轮近20个方案比选,国内外60余名专家召开了6次专项工作会议,综合多个方案精华,最终形成了注重“循环”“应变”理念的“绿坊”方案。丁山河整治内容主要包括水质改善工程、河道景观提升工程、河道堤防工程三大主要工程。其中,水质改善工程采取上游收集处理、本段截流转移和蓄洪处理利用三项技术,解决上游惠州河道污水及深圳段局部河段漏排污水,实现丁山河水质提升。


2012年12月24日,设计方案准备就绪,首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建设项目会展中心和丁山河环境综合整治(一期)两个关键性工程动工建设。综合服务中心项目仅用22天,就克服岩溶等复杂地质现象,完成了桩基础工作,59天就实现了主体封顶。在最紧张的时候,每4小时就更新一次进度。


2013年6月17日凌晨4点,离深圳国际低碳论坛召开只剩6小时,室内最后一块地砖铺设完成,综合服务中心正式投入使用;丁山河整治和新桥世居改造一期工程如期完成,保障了“6·17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的顺利召开。


从动工到建成共186天,就在杂草丛生、河水污浊的地方建成一座“水清、岸绿、树葱”的国际低碳城。186天建一座城,是继国贸大厦创造的深圳速度之后,又创造的“深圳低碳城速度”。这是个奇迹。




“博鳌论坛+苏州工业园”
打造低碳发展的国家名片




建城不易,运营发展好更难。深圳国际低碳城怎么避免“空城效应”呢?“从高桥到‘坪新清’,都想参照苏州工业园来搞。”时任龙岗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张韶辉回忆说,“但当时没钱又没名,谁会来呢?就需要造势,搞出口转内销。我们想对标‘博鳌论坛’搞‘国际低碳论坛’来造势,然后参照苏州工业园来落地。我把这个模式叫做‘博鳌论坛+苏州工业园’,这个‘博鳌论坛’搞得越好,‘苏州工业园’建设就越快。”


深圳国际低碳城。张臻斐 摄


这个构想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因此,深圳国际低碳城最先启动的就是会展中心。低碳城建成后就一边搞国际高端论坛,打品牌聚资源,提升坪地影响力,一边采取“半步走”的滚动开发策略,逐步推进低碳产业和低碳城区建设落地。


深圳国际低碳论坛是由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广东省人民政府指导,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深圳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龙岗区人民政府承办,广泛邀请低碳领域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学者、企业家和各国政要参与的国际化高端主题论坛。论坛一年一届,分设若干个分论坛,主题由主办单位根据每年国际国内热点,结合绿色低碳发展需要讨论设定。


首届论坛于2013年6月17日至18日在深圳国际低碳城会展中心举行。论坛的主题是“低碳发展——探索新型城镇化之路”,由低碳发展论坛、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运行启动仪式、展示展览、创意大赛、国际合作及重大项目签约仪式5个部分组成。共有来自美、英、法、荷兰、新西兰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机构、国际组织、驻华机构、科研院所、企业共1438位专家和代表参会。90多位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和企业家从低碳规划、低碳交通、绿色建筑、清洁能源、低碳产业、碳交易等方面作了精彩演讲和交流,43家优秀企业参加了低碳技术和产品展示,与国内外政府部门、机构和企业签订了10项协议。


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国家、省、市媒体以及BBC、路透社等境外媒体在内的70余家媒体对论坛的筹备和召开情况进行了报道,形成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力。


在各方精心筹办下,深圳国际低碳论坛至今已举办十一届。参加论坛的嘉宾有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等数十位国内国际政要参加了论坛。第一届至第四届论坛主题,主要聚焦城市的低碳化发展问题;自2017年第五届起,论坛开始关注绿色低碳发展的全球治理,为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的“后巴黎时代”,贡献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深圳国际低碳城成为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一张亮丽名片。


值得关注的是,2018年的第六届论坛,主题直接服务“一带一路”,在国家主题论坛、国家合作论坛等高层级论坛矩阵中,专设了龙岗论坛,直接提升了龙岗在国际低碳发展领域的曝光度和影响力。同时,论坛更加务实,低碳产业领域企业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论坛,标志着深圳国际低碳论坛的引领效应开始彰显。


在论坛和国际合作的牵引下,深圳国际低碳城产业发展迸发出了新的活力,迅速聚集了一大批绿色低碳领域的产业,成为龙岗区产业布局的核心区域。




探索“C模式”
助力国家气候谈判




“深圳国际低碳城的成功实践,为国际发展路径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我们称之为‘C模式’。”曾参与国际低碳城规划和负责前期运营的深圳建科院副经理刘益民谈到。


在中国提出“C模式”之前,社会发展长期被A、B两种模式主导。不同于“A模式”的先污染后治理和“B模式”的迟滞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C模式”是一种“融治理于发展过程”的新模式,是对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提出“把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发展中国家发展、提高发展中国家发展内在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紧密结合起来”的具体实践,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深圳国际低碳城采取“三生融合多规合一”的策略进行规划,制定了《深圳国际低碳城应用技术清单》,其碳指标体系获得了国际奖项认可。尽管建设工期非常紧迫,低碳城项目仍然增加了对项目区域的生态诊断。从地质、水文、环境、生态等方面确定土地开发的适宜性和需要着重保护的关键格局点,然后依据诊断指标指导项目建设,在当时是非常前瞻的创举。


比如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充分尊重自然风的流向,给风让出了通道,并秉持“一栋建筑就是一棵树”的理念,采用了十大类97项低碳技术,实现启动区绿色建筑、清洁交通、污水循环、废物回收、能源低碳等5个100%,实现年均减碳1000吨以上;未来大厦也采用了钢结构、模块化建造、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直流电系统和可变空间等先进技术,外墙上还有小鸟来筑窝;城区按照雨污分流和海绵城市的技术标准建设基础设施系统;保留并修复了核心区内的新桥世居,留住了城市文脉;按照河湖分离理念新建了蝴蝶湖、改造了丁山河,构建了沿河步道、篮球场、健身场和休憩平台,步道系统还为小昆虫预留了通道;同时利用信息化技术将办公、居住和休闲空间串联起来,打造了“一公里低碳生活全体验”城区环境,实现生态、生产、生活的三生共融。


深圳国际低碳城未来大厦。张臻斐 摄


高桥工业园区向国际低碳城的蝶变,为国家社会经济低碳化转型提供了生动范例。国家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在国际气候谈判过程中,以深圳国际低碳城为例,指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有理论、有实践”,有力回应了有关国家对中国承担气候义务的质疑,也为国际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观察眼

用低碳,注解绿色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深圳国际低碳城的十余年发展,正是这一理论的生动注解。


2012年深圳国际低碳城启动后,论坛始终坚持零碳运营,产业方面淘汰了产值低、污染重的企业,成功引进了一批以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航空航天、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为主的高端优质项目。到2021年,龙岗区立足“国家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建设示范区、产业低碳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赋能典范、国家产城融合绿色低碳发展引领区”等新的战略定位,在全国率先发布区一级“双碳”顶层设计成果——《龙岗区节能减碳总体方案》和《深圳国际低碳城综合发展规划》,引入了近零碳、碳中和等理念;2022年,龙岗区委将深圳国际低碳城作为“一芯两核多支点”的“低碳智造核”进行整体布局,低碳产业成为支撑全区未来发展“IT+BT+低碳”三大产业中支柱性产业。


零碳公园。张臻斐 摄


截至2023年,以低碳城为核心的低碳制造核心片区共拥有上市企业11家、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100家、“国高”企业314家、规上企业338家,连片预留产业用地267平方公里,正推动国家能源产业创新中心、绿色发展产业基金等平台落户,推动国电投、润世华新能源、华电重工等11家重点企业投产、总投资超615亿元,未来将打造比亚迪研发中心、新能源汽车基地等一批千亿级先进制造园区,全力打造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成为龙岗区构建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引擎。




来源:特约撰稿人 黄腾龙

责编:邱妍灵


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
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是绿色低碳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国际化论坛,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重要的国际对话平台,也促进低碳科技产业化,是低碳环保、清洁技术领域项目与资本、产业对接合作的重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