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2024碳达峰碳中和论坛暨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在深圳开幕。
当天上午举行的论坛高端对话环节由深圳市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国际低碳发展研究院院长王东担任主持人,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研究院名誉理事长、国家信息中心原党委书记、常务副主任杜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事、深圳市原副市长唐杰,科技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原主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黄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戴彦德,国家节能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康艳兵参加了对话,聚焦“落实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主题,展开对话交流。
今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首个在中央层面提出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文件。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研究院名誉理事长杜平表示,《意见》的发布是中国加快进入高质量发展轨道的需要,是参与引领国际绿色转型重大进程的需要,是增强可持续的需要。他强调,在国际竞争中,要在低碳技术上率先实现突破,在绿色低碳新产业新业态上抢占先机。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事唐杰认为,相比推行“低碳”之初,大部分人认为环保节能战略会影响经济发展的想法,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工业革命叠加能源革命迎来的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只有枯竭的思想,没有枯竭的能源。” 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巨大突破使得能源成本不断下降,创造了新的历史。“减碳、走向碳中和,它可能不限制我们的发展,反而会更加有益于我们的发展。”唐杰说。
对此,国家节能中心副主任康艳兵也持相同观点。康艳兵在对话中指出,“碳达峰、碳中和”表面是环境问题,核心是能源问题,本质是发展问题。“双碳”战略对新质生产力的催化效应,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能源动力方式发生变化所带来的颠覆性革命;节能降本、提质增效等内省动力迭代升级催生出的新质生产力;能源供需智慧化、终端用能电气化、电源结构去碳化等综合能源业态发展下催生出的新质生产力;CCS、CCUS、二氧化碳回收等负碳技术发展带来的新质生产力。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黄晶指出,“科技”是低碳发展的核心要素,“企业要想创新,就要敢于运用颠覆性科技”。他认为,“颠覆性创新”与“破坏性创新”是一体两面的,新事物出现之后往往会对市场、对原有规则产生一些破坏,但作为从业者不应该忽略,而应重视。此外,黄晶还提到深圳有着数量众多的创新型科技企业,企业要继续保持活力,勇于突破边界。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戴彦德认为,绿色转型的核心是“能源转型+产业转型”。如何做到转型,达到预期指标?戴彦德给出了四点对策:第一转变发展模式,第二切换供应模式,第三改变生产模式,第四轻简生活模式。“绿色转型实现碳中和,发展新能源是根本,提高能源效率是关键;对中国来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前提,提高民众的意识,不要浪费,这是基础。”戴彦德总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