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天高云淡
这是一条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的第三条著名古道,它镌刻着人类智慧、坚韧、勤劳和诚信,它记录着徽商灿烂的历史文化,它传承着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它,就是徽杭古道,静静地卧在距台州400多公里的浙皖边界。一、山不见我 我自去见山
去徽杭古道徒步,是我心中的一个执念,无时无刻不在我的心中荡漾,让我意乱情迷,与其好奇、敬仰、盼望,那不如行动起来,去见它!从11月10日在群里发出徒步徽杭古道的帖子后,期间安排路线、估算费用、发起报名到预订车辆、住宿及就餐等诸多事宜,花了将近20天,终于在11月29日成行。“万事预则立”,第一次组织跨省徒步,计划得仔细一点,自然没错。一行22人于29日下午一点从台州出发,看了看导航,到临安浙川村要五个多小时,考虑到大巴车还要在服务区停留,即使不堵车,也要六点之后到达。深秋的黄昏,天黑得早,五点过后太阳就下山了,司机也不敢耽搁,只按规定在服务区停车休息二十分钟。我提前联系了古道客栈的老板,告知到达时间估计在晚上六点半左右,待我们六点一刻下高速时,老板微信发我:“现在到哪了呀?”,我回道:“还有半小时”,此时,大巴车还在乡间的小道上行驶,灯光照着不宽敞的路面,四周看起来十分荒凉,车上大多数人早已饥肠辘辘,即使对明天古道行有多么期盼,但填饱肚子,却是当下最紧要的任务!六时三刻,大巴车到达客栈时,老板早已在路旁等候,指挥着车辆停靠,我们顾不得拿上行李,直接飞奔餐桌,不一会,热腾腾的菜肴就流水般地上来,吃着热菜、喝着红酒,一阵风卷残云,浑然忘却了拍照留念。清凉峰古道客栈的所在地浙川村,海拔已接近700多米,夜风吹着客栈的门窗,呜呜作响。外面的气温已是零下3度,我们从台州出发的时候,当时气温还有10度以上,这下,骤降了10多度,一下子感觉到寒意袭人,当同伴们还围着一起打牌时,我却早早回到了房间!夜里,我睡得并不踏实,这一方面是异地他乡的缘故,另一方面自然是心中对徽杭古道的那份念想。乘着早餐前的间隙,我推开客栈大门,逛了一圈这个小山村,它早已褪去了繁华,显得有些冷清。路上少有行人,只有路边的草木上,积着一层白白的霜。此时朝阳初升,我抬头望向古道的方向,初升的太阳照在山岗上,一片金黄,如大西北的高原上,日照金山般绚丽!八点二十分,我们从大门进入徽杭古道。现存的徽杭古道,均在安徽境内,起于绩溪县伏岭镇江南村,止于与临安区浙川村交界的伏岭镇永来村,从江南村开始穿越,为“正穿”,从永来村开始穿越,为“反穿”。同是19公里的路程,区别在于正穿要走14公里的上坡路,而反穿只走5公里的上坡路。我们走的是反穿路线。古时徽商是从徽州走向杭州,而我们却是从临安出发,逆着徽商曾走过的路,去寻找他们的足迹。南天门,也称一线天,这是反穿路上的第一处险要,大山被劈开了只有一人多宽的路,真有“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的气势。海拔1050余米的蓝天凹,山顶黄绿相间,宽阔的平原上,天空湛蓝如洗,一个活脱脱天造地设的“凹”字,让我信服人类造字的巨大智慧。行走在高高的山岗上,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身在其中,望着天、望着山,望着苍苍茫茫的大平原,四周群山连绵起伏,直延伸到目不可及。在上雪堂,我们陆续碰上从江南村正穿过来的驴友,一对小夫妻,驻着登山杖健步如飞,向我问道:“蓝天凹还有多远?”,我说:“就十几分钟”。从交谈后答知,他们仅仅用时两个半小时,就走了十多公里的上坡路,按他们这种速度,估计三个多小时就能走完全程,年轻就是好啊!下雪堂是古道边上较大的村落,村庄建有许多客栈供游客和驴友住宿,村中有公路与外面连接,此时已近中午,我们席地而坐,享用自己带来的午餐。墙上布满了游客和驴友的涂鸦
山坡上的防风林
通往村外的公路
在小溪边切回古道
跨过一座古桥
马头岭之后,古道变得平缓,依山傍水地蜿蜒在崇山峻岭之中,路面也换成石子路或黄土路,深秋的山林,铁红般的枫叶,把古道点缀得色彩斑斓。
这一段横切的古道,有5公里之多,一直延绵至黄茅培村。黄茅培村是古道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位于徽杭古道中部,无论“正穿”还是“反穿”,都会在黄茅培停留休息,我们一行的22人,徒步路上已先后分开成几拨,最终也在村里集中汇合。一路上,有很多条件不错的民宿、以及供人歇息的亭子。我突然想起,如果很多年以前,当无数徽商用骡子拉货、用肩膀扛货走过这条古道时,有谁能为他们遮风挡雨?他们可有歇足之地?他们可有饱腹之所?
这悠悠漫长的古道,我们走在他们曾经走过的路上,却无法感受他们的感受!过了黄茅培,古道再次下行,青石板代替了黄泥路。黄茅培村的中途休整,我们的体力得到了恢复,午后的暖阳照在身上,格外舒服,这段路我们走得飞快,转过一个山岗,施茶亭已遥遥在望。施茶亭,顾名思义就是行路人喝茶歇息的地方。原有的亭子,为乾隆年间伏岭下村邵承芳捐建,原迹早已无存,现有的长亭则是后人新建。想必初时的施茶亭,就是一人一亭一水桶吧,那一杯杯足以解渴的茶水,无异于甘霖,让过往旅人在疲惫时获得温暖与幸福。现在的施茶亭,虽已扩建,但由于处在陡峭的古道上,运送物资殊不方便,依然如从前一样,需要人力肩挑手提,施茶亭上的坚守者令人敬佩!施茶亭后,古道出现分岔路,左转走的是游步道,到达逍遥谷;直走是古道,到达江南第一关。我们先往逍遥谷方向,在游步道转过一个山岗,对面山壁上的佛掌峰宛如一张巨大的手掌,伫立在群山峻岭间,掌峰五指直立,手堂朝前,此为“无畏印“状,正对着施茶亭。
据说,这是佛祖怜惜徽州众生倔强上进的精神,指引并护佑着每一位行走在天梯般石道的徽商,往来平安。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应着人间百态,让人叹为观止!
在游步道下行一段距离后,我望着对面的古道,“江南第一关”整个关口立于逍遥岭的悬崖峭壁之上。如果下到谷底后,马上就是古道出口,要想走回到第一关,还要爬1400多级的台阶。江南第一关是整条徽杭古道的最精华之处,我不可能错过,于是,在吊桥处,我果断往回走,重新在施茶亭处切回古道。重回古道后,踩着地上青光泛亮的石板,望着风蚀斑驳的石柱子,我体验到一种苍老幽远和风里雨里的那些故事!站在古道上,遥望对面的逍遥谷,栈道如长龙般蜿蜒于谷中。
江南第一关,是徽杭古道的点睛之笔,突兀而出的山崖处,几根条石形成的天然关隘,实为罕见。东门楣刻有“徽杭锁钥”,西门楣刻有“江南第一关”,由同治年间绩溪人邵道棠题写,虽经160多年风雨剥蚀,依旧赫然传神。立于门庭,我不禁回想:昔日徽商闯天下,站在关上,俯瞰群山,一头是倚山而去无可探究的茫茫山道,一头是一览无余尽收眼底的亲亲家园,身后是故土,身前是他乡,为了谋生,抛妻别子,洒泪离乡,背负着生机,背负着希望,不得不远行的千千结,谁能体会?当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消失在古道中,有多少人衣锦归来,又有多少人埋骨他乡?驻首回望间,感动身受那种别离与归来,让人有一种不知其味的苍茫!四、一条古道 一种精神
——2010年诗人汪国真赠予徽杭古道,此碑立于古道绩溪段江南村入口走完徽杭古道,我想探究发生在徽杭古道背后的故事,这么一条跨越千年的古道,多少应该有些传说吧!是的,这条古道上,曾走过抗倭名臣胡宗宪、红顶商人胡雪岩、一代文豪胡适,也曾走过制墨大师胡天柱、爱情诗人汪静之、革命烈士寻淮州。但千百年来,在徽杭古道走过的,何止千万人,这些名人,只不过是千万人中的沧海一粟!在古道上走过最多的,是一队又一队步履蹒跚的商人,是身着长衫肩背书箱举步维艰的书生,是穿梭在古道走亲访友的赶路人,他们都是古道的匆匆过客,他们又都是普普通通的人!“远望江南第一关,几多游子泪潸潸”。在重装在肩的踯躅和叹息声中,他们带着家人的叮咛和自己对理想的追求,毅然从这里出发,一路向东探寻自己的使命!古老的石阶蜿蜒而上,周边山峦起伏,商人的脚步声与骡马的铃铛声,依然在古道上空回荡,仿佛时光倒流,让人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徽州人为了生存和繁衍,翻山越岭,寻找生存之道,他们驮着一箱箱一筐筐的食盐、茶叶、山货等,从绩溪出发,沿徽杭古道,最后到达杭州,这条通向外面世界的生命之路,一路上穿越了江南的山山水水,横跨了时空的边边角角,不仅见证了徽商的商海浮沉,也见证了徽州的千年发展。我望着粉墙黛瓦的楼房,高高的马头墙、镂空的木窗棂,这些徽派建筑无不显示着如今徽州的繁华。是古道成就了徽商,而徽商也使古道传颂千古!
如今的徽杭古道,繁华已经落幕,使命已经完成。只是,作为一条“古道”,它是户外徒步的绝佳路线,等待着怀古的人们前来走一遭。但徽商精神,却永世传承、愈加光辉,激励着一代一代徽州人踔厉前行!
【阅读原文】,预订民宿!你若喜欢,为温州古道点个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