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宋井与瓯窑的历史遗韵,领略宋桥的古朴风姿,温州这条千年宋窑古道不容错过!

旅行   旅游   2024-12-31 07:04   浙江  

文图:张康道

2024年 12 月 22 日,我踏上了前往瑞安马屿三甲的旅程。先是沉醉于宋井宋窑所散发的古朴魅力之中,而后沿着宋窑古道徒步前行,一路欣赏沿途的自然景致与人文风貌,最终抵达陶山门前山、郑宅,并打卡被列为国宝单位的八卦桥(河西桥),圆满完成了当天的探索之旅,内心满是收获,特此与大家分享这一难忘的经历。

(彭爽爽  摄)

逗留外三甲,探秘宋井宋窑

今时的瑞安市马屿镇梅屿外三甲村与底三甲村,往昔同属三甲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外三甲窑址群”坐落于外三甲村。

是日,乘车途经外三甲村,我们决定先在宋窑古井留下足迹。宋窑古井,依雄山而建,浑然天成。自北宋起,此处便有移民聚居,以农耕为生,兼营制陶之业。因陶业渐兴,村民聚居于此,遂将泉眼围砌成井,后人称其为“宋窑古井”。井水从石缝间涌出,清澈甘冽,冬暖夏凉,久旱亦不干涸。传闻长期饮用此井水可延年益寿。据不完全统计,仅桥头、东首山边两个自然村,人口虽不算多,却有二十余位 95 岁以上老人,百岁老人亦有四五位,且皆耳聪目明,精神矍铄,足见井水之神奇。

逗留之际,偶遇一位村里大叔。见我们对古井兴致盎然,他热情地引领我们参观外三甲窑址群。原还打算寻访当地人请教,如今倒省了这番周折,果真是民风淳朴,百姓热心。

遗址群距古井不足 200 米,位于外三甲山南坡山脚,占地约 2000 平方米。共有四处窑址:外三甲一号、二号,堂山窑一号、二号。其烧制年代为两宋时期,产品有碗、盘、罐、壶、瓶、盏、杯等,种类繁多,皆为民间日常器皿。

外三甲窑址群乃北宋时期瓯窑青瓷的典型代表,分布广泛,保存相对完整。它为研究浙南民窑于该时期的烧制技术提供了详实的实物依据,蕴含着极高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

窑址为什么沿着山麓而建?据行家分析,原来山上有瓯窑所需原材料高岭土,高岭土是制陶的优质材料,三甲山有取之不尽的材料,此乃其一。其二,燃料充足。这里最不缺的就是柴火,三甲山上到处都是。其三、交通便利,有缸窑岭通往陶山金潮港码头。其四、有制窑技艺。这就是所谓天时地利人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循宋窑古道,越缸窑岭间

参观完外三甲的宋井与宋窑后,依着精准的定位,顺利抵达宋窑古道的起点。就此开启当日的徒步之旅。

宋窑古道之名,源于瑞安市马屿镇三甲山窑址群。其起点为马屿镇梅屿社区底三甲村(现属瑞溪村),终点是陶山镇丰和社区四石村(即如今的丰南村)。三甲山海拔约二百米,古道宽约一点五米,绵延一点五公里,上下山台阶共计四千余级。它贯穿洞宫山脉支脉,往昔曾是浙南至浙北的交通要道,在千年之前,更是宋窑陶瓷制品外销的黄金通道。
那时,这条古道不仅承载着人员往来与货物运输,更肩负着将瓯窑烧制的精美瓷器运往金桥港码头的重任,随后瓷器经水路船舶,远销至省内的温州、宁波、杭州,省外的泉州、上海等地,乃至更为遥远的市场。同时,这里也是瓯窑生产企业交流技艺的桥梁、周边工人日常通勤的路径,以及南北商人往来的通衢大道。

在马屿镇梅屿,人们称其为三甲岭;而在陶山镇丰南一带,则叫四石岭。但我在百度地图上搜索时,却发现其被标注为光园岭,实在是令人啼笑皆非。据门前山村的黄先生所言:“你们当天从山南边的底三甲岭上山,北边下山的是缸窑岭,也就是四石缸窑岭。地图上标注的岭名,或许是由于介绍者表达含混,标注者又对方言谐音理解有误。不过,大家都认同这条通道主要用于缸窑的生产与销售运输,统一称作缸窑岭也未尝不可,如今定名为宋窑古道,两地百姓也都欣然接纳。若将其分为两段称呼,或许能更加精准明晰。”这种说法确有道理,恰似为这条古老的道路赋予了更为确切的定位。
一路走来,心情颇为复杂,可谓是惜喜交织。底三甲段的古道由小巧的石头铺就,古朴素雅,行人漫步其上,仿佛能听见历史的轻声呢喃。而四石岭段则新铺了花岗岩路面,这让我心生惋惜,原有的古朴风貌被新的元素所更替,丢失了几分古韵;但同时又感到欣喜,平整的路面为当地百姓健身锻炼创造了条件,现代的需求与古老的道路在此实现了新的融合与共生。

途中,三甲半岭亭和四石岭坪佛亭相继映入眼帘,它们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在陶马公路尚未开通之际,三甲北岭和四石南岭北接陶山、湖岭,南通马屿、平阳,过往行人络绎不绝,这些亭子便成为人们遮风挡雨、稍作休憩的温馨之所。

岭背上,除了亭子,还有一堵气势恢宏的石砌墙横跨山路,两端与山体高坡相接,高约四五米,长二十多米,断面呈倒梯形,设有圆形拱门洞,穹顶略尖。起初,我还以为是城墙或山寨墙,后来才知晓,这竟是一道挡风墙。原来,岭背上有个名为上山的小自然村,房屋常被“风撑”破坏,于是村民修筑了这道防风墙。

此处群山环抱,植被郁郁葱葱,四季景色皆美,环境清幽宁静。春日,桃花灼灼,翠竹摇曳;夏日,绿树成荫,清爽宜人;秋冬时节,枫叶飘落在道路上,将其装点成别具风情的红枫古道,吸引着无数徒步爱好者纷至沓来,探寻它的独特魅力。

门前山村,追寻远古时代的四石足迹

刚到岭脚门前山村,巧遇黄先生骑电瓶车路过,便向他了解该村的往昔。

据黄先生介绍,该村最早叫四石。该地名与村内的四块石头紧密相关,并带我们前去观看,途中向我们介绍了该村以前的情况。据说很早以前,这里曾是一片大海,只有四块石头露出水面,故而得名,往昔又称四石陶山,足见其在陶山一带的声名。黄先生还提及建村之初,地下有煤泥可作燃料,亦曾发现船只遗迹,皆为沧海桑田之证。

这四块石头在村西北首的农田里,处在三个位置,一块被稻草杂物遮盖着,只露出一半身影;有一块因不方便耕种而被人推倒在田边,正打算复原,边上已经做好水泥基桩;还有两块仍顽强地斜趴着,还没倒下。这四块石头,虽然不大,但在这一片田里也算独立的存在,对地名的命名应该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村子后曾名矢箭,或因将四块石头视作保平安的吉祥物。时光流转,又更名门前山,许是因村南有山,开门见山之故。如今,它已与云桥村、郑宅村合并为丰南村。

黄先生介绍,村庄真正成村于清朝,黄姓始祖自平阳腾蛟迁居于此,约200多年,其他姓氏迁居详情未考。
该村有一座始建于西汉末年的宝云禅寺,距今有1900多年历史。昔日仅三间茅棚,相传光武帝刘秀曾避难于此,乌云蔽日助其脱险。刘秀登基后,敕建寺院,赐名“宝云禅寺”,寺内石鼓、柱磐见证着那段历史,亦表明此地人类活动可追溯至西汉。

郑宅之遇,陶山窑魂
于四石岭坪佛亭垭口,幸逢一位正在锻炼的先生,其自称为郑宅之人。他的出现,如同一道指引新旅程的曙光。他告知我们,陶山窑恰于昨日(12月21日)举行了点火仪式,且从四石岭下去右转前行,便能抵达。众人皆觉机缘难得,遂一致决定增添旅程,前往探寻陶山窑。

从门前山村往东约一公里,便到达目的地。在陶山窑址、博物馆、展示厅以及制作车间,我们仿若踏入了历史的瓷韵长河,汲取了诸多关于陶山窑的珍贵知识。瑞安陶山镇的陶山窑,是温州古代制瓷业的一颗璀璨明珠。其烧制的瓷器品类繁多,从细腻精巧的碗碟,到典雅别致的花瓶,无一不凝聚着往昔工匠们的高超技艺与非凡巧思。
这些瓷器的风格,既深植本土文化的肥沃土壤,又巧妙吸纳了外来文化的灵动元素,生动映射出陶山往昔在商贸往来与文化交融舞台上的活跃风姿。尽管历经风雨的无情洗礼,陶山窑昔日盛景不再,但它遗留的残垣断壁与传世瓷器,依旧吸引着无数考古学家、历史文化爱好者以及游客纷至沓来,与曾经辉煌灿烂的窑业盛景展开一场跨越千年、无声却震撼心灵的隔空对话。

当天现场,有一美女给我们作了详尽讲解,也让我们得以清晰梳理出陶山窑的发展脉络:

其一,起源与早期发展。时光回溯至南北朝时期,陶山镇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坐拥丰富的陶土、矿产与木材资源,为窑业的萌芽与发展铺就了天然的温床。窑业的种子悄然种下,开始了它漫长的成长之旅。

其二,兴盛时期。晚唐至北宋年间,陶山窑如日中天,一跃成为瓯窑的核心产地之一。彼时,其烧制的瓷器琳琅满目,全面覆盖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诸如碗、盘、壶、罐等器具,皆以独树一帜的“瓯江色”而声名远扬。那淡雅的釉色,或如春日新柳般的淡青,或似秋菊初绽时的青中带黄,完美契合当时人们的审美意趣,成为时代风尚的生动注脚。这些精美的瓷器,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更成为了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载体,沿着古老的贸易线路,走向四方。

其三,衰落时期。南宋至元朝,随着龙泉窑系的强势崛起,瓯窑制瓷逐渐式微,陶山窑亦未能幸免,渐趋衰落,烧制技艺也随之陷入了近千年的沉寂断层。在历史的浪潮中,渐渐被岁月的尘埃所掩埋,只留下残垣断壁与模糊的记忆,等待着后人去重新发现与唤醒。

其四,复兴时期。然近年来,在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浪潮中,陶山窑迎来了命运的转机与新生。当地政府大力强化对瓯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斥资精心打造瓯窑古镇,深度挖掘瓯窑历史文化的核心精髓,并巧妙串联窑址群周边的丰富资源。
2024年12月21日冬至,陶山窑再度燃起希望之火,龙窑点火仪式盛大举行,且计划于2025年元旦开启龙窑首窑,届时将烧制近万件瓯窑佳作。与此同时,瓯窑烧制技艺荣列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陶山瓯窑青瓷博物馆也成功获评浙江省首批乡村博物馆,这一系列成就无疑为陶山窑的复兴之路注入了强大动力。它如一只浴火重生的凤凰,重新展翅欲飞,续写曾经的辉煌篇章。

这个地方没白来。愿陶山窑重铸昔日辉煌,再次奏响华丽的乐章,吸引更多的目光,传承与弘扬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打卡国保单位:八卦桥(河西桥)

数年前,便听冯西村兄提及陶山的八卦桥与河西桥,其独特风姿令我心驰神往,却一直未能如愿探访。此次徒步后于陶山镇用餐,终得机会一窥真容,实乃幸事。

吴莹 摄)

八卦桥坐落于瑞安市陶山镇花园底村,南北横跨陶溪之上。此桥始建于南宋,系五孔石梁柱桥,全长25.4米,宽2.5米。桥身构造颇为精妙,河中矗立四排桥墩,每排由五根方形石柱组成,采用测脚工艺,五根立柱上架设锁柱石,再铺设五条桥面板石,总计二十五条长条形桥面板。各孔跨度不一,中孔达6.42 米,两侧渐次递减。中孔左右两缝桥墩两侧,还筑有一排呈金刚雁翅状的副墩柱,与桥墩结构相仿。桥面微拱,桥面板刻有精美花纹,历经岁月仍保存完好,尽显宋代桥梁的独特韵味与风格。

距八卦桥约五百米的西侧,便是河西桥。此桥东西走向,横跨河西河,同样建于南宋,亦为五孔石梁柱桥。总长24.50米,宽3.10米,桥面高3.35米。其桥墩结构与八卦桥如出一辙,每孔铺六条桥面板,共三十条。两侧桥面板上有一二长方形凹孔,推测为古时安置护栏之处,两端桥面板则刻有礓磋纹、斜格纹与钱纹等精美纹饰。

这两座桥皆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相传由张公声道捐资建造。因结构与风格极为相似,现一同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行者见后,皆叹为观止,不愧是桥梁中的精品,担得起国宝级保护单位的殊荣。

线路起点:导航至瑞安市马屿镇底三甲村



温州古道平台提供下列服务:
国内旅游  户外拓展  景区合作
广告推广  古道建设   航拍视频
联系电话:小金18958781758(同微信)
民宿预订、合作:15167801758(同微信)
 【阅读原文】,预订民宿!
你若喜欢,为温州古道点个在看 




温州古道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