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民心相融相连
——连云港市海州区法院“和合”融合法庭高效解纷
□本报记者 王晓红 本报通讯员 单甜甜 周健 周心睿
不久前,连云港市海州区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入驻海州区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和合”融合法庭指挥室正式挂牌,总体上形成“调解在前、诉讼断后”的数字化工作格局,推动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化解。近年来,海州区法院坚持党委领导、人大监督,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覆盖拓展“和合”融合法庭设置,创设“解纷+易连”数字平台,打造“法院+N”解纷路径,畅通人大联系群众桥梁,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将法律服务送到群众身边,实现“家门口”一站式诉讼服务。“一家人的生活终于迎来转机,我们悬着的心可以放下了。”谈及社区内的一名困境家庭的近况,全国人大代表、海连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李肖娜不由得松了一口气。家住海连社区的单亲妈妈黄某曾因为多种原因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出狱后,她独自抚养三个年幼的孩子,生活陷入困顿,孩子也没能正常上学。今年8月,海州区法院法官从李肖娜处获悉情况后,随即在海连社区的“和合”融合法庭对该案开展判后回访。区法院和社区一起对黄某一家进行了一系列帮扶举措:首先帮助他们申请到了低保,然后在镇上的小学附近租下房子方便孩子上下学,随后又开车将黄某母子四人送到300公里外的老家与家人团聚。据介绍,除了通过“和合”融合法庭,协同人大代表开展判后回访工作,海州区法院定期邀请人大代表到所在辖区“和合”融合法庭旁听调解,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切实做到为代表监督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做好服务,发挥好代表联络作用,认真听取和办理代表意见建议,把代表的“金点子”转化为提升审判质效的“金钥匙”。这是一起涉及到租赁纠纷、商事纠纷、人事争议等多方面问题的商业广场商铺重整案。海州区法院第一时间在“和合”融合法庭连线纠纷所在的社区、街道、人大代表、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非诉讼纠纷解决分中心,共同提供专业意见和建议,积极协同劝导部分业主,以全体业主利益为先,助力盘活商业广场活力。最终,业主与某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达成协议,整个商业广场招商经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感谢法院帮助我们顺利开展整个商业广场的招商经营工作。”今年7月,某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向海州区法院“和合”融合法庭送来“助企为民办实事 源头治理促和谐”的锦旗。这面锦旗是海州区法院“法院+N”多元解纷路径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院深化一站式多元解纷建设,针对金融、劳动争议、物业纠纷等矛盾多发领域,建立“人大代表+法院”“法院+仲裁”“法院+金融”“法院+律师联盟”等专业调解路径。依托“江苏微解纷”智能平台,海州区法院实现“和合”融合法庭在18个镇街、233个村社和5个农场园区全覆盖。同时,区法院串联人大“小鱼易连”云视频平台,创设“解纷+易连”数字平台,将普通司法应用延展到会商研判、政务服务等多场景,智能司法服务下沉到位,力求实现诉讼服务职能化。通过“解纷+易连”数字平台,海州区法院联通2个农场13家省市农业龙头企业、3个产业园区24家高新技术企业,覆盖形成高新产业发展、未来产业布局的护企发展机制。海州区法院通过开展企业破产资源盘活专项行动,摸底排查企业发展需求,部署解决方案,上传数字平台,协调人大代表、联村干部等协助开展审判执行调查、督促执前和解1376次,妥善解决某公司账户资金冻结案、某信息科技公司清算转重整案等涉企案件,挽回损失3亿余元。聚焦智能司法服务下沉,海州区法院板浦法庭依托“解纷+易连”数字平台,协同镇街党委政府力量参与涉农清产核资,批量调解对虾养殖、征迁补偿等纠纷,协助清收土地2145亩;成功化解某小学资产拆迁历时13年土地复垦纠纷;萃取打造镜花缘“不争”法治文化,搭建“法庭+乡镇街道+网格”治理队伍,在连云港市首创网格员、人民调解员驻庭跟班轮训工作,共组织8批16人次,依托数字平台参与化解纠纷38件。“和合”融合法庭一端连着法治,一端连着民心。海州区法院巧用“和合”融合法庭培育调解人才,为基层社会治理搭台助力。今年8月,当事人万某为海州区法院调解员韦玲送来“倾情调解暖人心 尽职尽责为人民”的锦旗。一起历时两年、双方多次协商未果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得到圆满化解。韦玲是海州区法院书记员转任调解员中的一员。今年以来,海州区法院创新内部联动诉调对接机制,选拔8名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书记员转岗调解员,充分利用书记员丰富的庭审经验及熟悉信息化操作的优势开展调解工作,目前8名转岗调解员已经通过“和合”融合法庭调解案件2600余件。对外,海州区法院定期对各镇街及辖区村社“和合”融合法庭建设进行现场指导,陆续将乡镇及街道政法委员,村、社区书记和网格员录入“江苏微解纷”系统。调解员和法官现场连线,线上“面对面”答疑解惑。该院还组织开展了“和合”融合法庭解纷流程培训会和运行工作反馈会,通过真实案例对常见民事纠纷的调解技巧等难点问题进行详细讲解。来源 | 连云港市中级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