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医,大家第一反应就是把脉,最多就是望闻问切,现在流行的针灸也是大家的印象之中的形象,其实中医老早就有成熟的外科手术,比如各地流传的伤科正骨术,流传下来也是很厉害的。
但是伤科正骨只是其中保留承传的比较完整,比较系统的一部分中医外科手术,其实还有更多的记载,由于中国的文化背景,淹没在历史才洪流中,只是看到只字片影。
图为山东省大汶口文化遗址当中发掘出来的5000年前的原始人颅骨。图中的缺口位于顶骨接近枕骨处,为大小约31*25mm的椭圆形缺损,断面呈光滑均匀的圆弧状。可见接受手术的人在术后长期存活,为骨组织修复的结果,是我国开颅手术历史上最早的成功案例。
手术目的可能是为了引流颅内容物,缓解颅内高压状态。在后世,亦有华佗欲为曹操行开颅手术的典故。虽然手术最终因曹操的不信任而受阻,但通过这件事,依然可以推测到了汉代末期,开颅技术已经开始脱离人体试验的阶段,逐渐走向成熟,甚至到了可尝试在“国家领导人”头上行手术的水平。
二、对妇女儿童的关怀,最早的开腹手术——剖腹产手术
汉·司马迁著《史记·楚世家》有这么一段文字:“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翻译过来就是:吴回(的夫人)生下儿子陆终,陆终(的夫人)生下六个孩子,是剖腹而产。
南朝历史学家裴骃著《史记集解》也有一条剖腹产记录:公元224年,当时的皇帝是魏文帝曹丕,汝南人屈雍的妻子产子时,“从右胳下水腹上出”,这就是“剖腹产”。据说,产妇剖腹产后,“平和自若,数月创合,母子无恙。”
以上两条史书记载均为剖腹产存在于世的证明。现在有很多人以为,当时的中国人由于忌讳,很少接触这类见血的外科手术。但这个看法是低估了当时医生的医术,也是低估了他们的医德!妇女产子,是人命关天的事,弄不好一尸两命,是迂腐的忌讳重要,还是人命重要?中医向来有一个观念:“有故无殒”。就是说,只要身体真的有问题,哪怕采取创伤性的治疗手段,或者对证运用有毒的药物,都是不要紧的。毕竟比起副作用,疾病或难产的后果更可怕。总之,在遥远的古代,我们中医的老祖宗已经创造出了剖腹产的手术技术,并成功实施。
事实上,最早有记载的剖腹产记录是在夏朝,大禹的儿子启就可能是剖腹产,但由于时间久和记载不全,被普遍认为是神话故事,但这很有可能是真的。
至少,根据记载剖腹产在汉代是非常成熟的一门外科手术,这个时候想起华佗的外科手术,给关羽刮骨疗伤,准备给曹操开颅治疗脑瘤等技术,是有时代背景的,不是凭空出现的。
另外说明一下,有些粉碎性骨折,非开放性的,就是皮肉没有破烂,骨头虽然碎裂成多块,但是筋膜的黏连程度保持的比较完整,这个时候,传统也有骨科医生采用保守的治疗,会内服一些消肿活血化瘀的汤剂,配合手法以及骨头对正复位等手法,属于非创伤性治疗,也有奇功,例子很多,可以去咨询一个资深的中医骨科医生,就知道一二。
五、中医耳鼻喉科手术——以世界上最早的鼻息肉摘除术为例
前面介绍了创伤性较大的中医外科手术。同时,中医同样有微创手术。例如耳鼻喉科手术,本身就具有精密性,要求术式必须是微创的。鼻息肉,又名鼻痔。最早的鼻息肉手术文献记载于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同时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鼻息肉摘除手术。具体操作如下:“取鼻痔秘法:先用回香草散连吹二次,次用细铜箸二根,箸头钻一小孔,用丝线穿孔内,二箸相离五分许,以二箸头直入鼻痔根上,将箸线绞紧,向下一拔,其痔自然脱落,置水中观其大小。预用胎发烧灰同象牙末等分吹鼻内,其血自止。戒口不发。”回香草散,由茴香草、高良姜调和而成,现代药理实验证明,回香草散可延长热板法测定的痛觉反应时间,证明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而“胎发烧灰”,即血余炭,具有良好的止血作用。
这段描述包含了术前麻醉和术后止血的方法,表示到了明代,该术式已经成熟。同时我们可以认识到,最早的鼻息肉手术当然比成书时间(1617年)更早,我们中国的民间早就有很多中医师在做这个手术。
桂汤及粥清从滋养胃气为目的,与西医补液疗法异曲同功,说明在东汉时期,对病人急救措施已初具完善。张仲景人工呼吸法中“以一人手按据胸中,数动之”,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心脏按摩,一般心脏按摩次数与人工呼吸的次数之比约5:1,仲景提出“数动之”与心脏按摩的次数是相接近的。
现在我们的心肺复苏术采用美国制定的C-A-B(circulation,airway,breath)流程,即胸外按压、打开气道、人工呼吸。这固然是心肺复苏术在世界范围的发展,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及掌握。但我们也必须知道,这是我们的祖先率先发明的技术。
八、病情危重,口不能张,药不能下——鼻饲术
中医治病的方法,大多数人的感觉就是“喝中药”。那么,如果病人牙关紧咬无法张口,不能吞咽药物呢?西医可以输液,难道中医就束手无策了?不,你猜错了。我国古代医师早已发明了“鼻饲术”这项外科操作,使得不能口服药物的重病者也能顺利服药,救下了无数病人。《金匮要略·杂疗方》记载:“救卒死方:薤捣汁,灌鼻中。”这是我国最早记载于文献的鼻饲术。发展到宋代,中医师创造了管道引流鼻饲术:“如急风口噤,用青葱筒子灌于鼻内,口立开,大效。”到了现在,这项操作已极为普及,甚至不用医生亲自操作,护士都完成。有时可以看到病房里许多重病人插满管子,就是这种技术的运用。要知道,这并不完全是西医所为,因为这些技术在古代的中医师当中,已有萌芽。
九、臌胀怎么办——腹腔穿刺(引流腹水)术
食品的安全和卫生问题,这些年已掀起了太多的波澜,但这是人为造成的,说得直接一点:就是“作”!在古代,人们长期生活在极差的卫生条件中,但这是没办法的事。传染性疾病因此变得极易传播,一些现在可以治愈的传染病,如疟疾,在当时可以轻易灭掉一个村,令人谈虎色变。而如果饮食中夹杂寄生虫,寄生于肝,就可导致肝病。以当时人们的饮食条件,肝硬化的发病率绝不会低。肝硬化的一个重要并发症就是腹水,中医称作“臌胀”。腹水太多,如果滋生细菌,就会直接导致弥漫性腹膜炎而当场死亡。就算没有,腹水浸泡腹部脏器,比如大肠被浸泡会导致肠蠕动减弱、粪石梗阻,同样是致命的问题。肝硬化到现在都没有根治的方法。因此病人只能带病生存,笑着活下去……但是如果腹水太多,那就整个人都不好了,还怎么笑?所以,为了避免更致命的隐患,只好将腹水放掉。虽然这样也不能根治肝硬化,但至少可以让病人好受些。疾病出现得早,这项“引流腹水”的技术也出现得非常早,在先秦西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就有介绍:“徒水,先取环谷下三寸,以铍针刺之,已刺而筒之,而内之,入而复之,以尽其疒水,必坚,来缓则烦之,来急则安静,间日一刺之,疒水尽乃止,饮闭药。方刺之时徒饮之,方饮无食,方食无饮,无食他食百三十五日。”
这段话还是解释一下吧,
把文言文的意思补充清楚:徒(疒水)水,先取环谷(环谷:当是脐中也。见《太素》卷二十三杂刺杨上善注。)下三寸,以铍针针之。已刺而筒之,而内之,入而复之,以尽其水,必坚。来缓则烦闷,来急则安静。间日一刺之,(疒水)尽乃止。饮闭药,方刺之时徒饮之,方饮无食,方食无饮,无食他食,百三十五日。《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篇》
直接解释就是这样:腹水病,(取关节及肿胀之处)取脐下三寸,关元,以铍针针刺,以空心管入内,往来抽送,使腹水全部流出,水尽肉即坚实。水出缓就使患者闷烦,,水出快就使患者安静。隔日一刺,到腹水尽方止。同时要给患者通闭之药,针刺时即使患者喝药。喝药时不能吃食物,吃食物时,不能喝药,也不吃对腹水病不好的食物,这要禁忌一百三十五日。
所以你看,古老的中医早已开挂!如果古代可以申请专利的话,现在不知道有多少西医技术,都是在运用中医的发明呢?
为什么我们如此伟大的中医学,却没能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反而逐渐失传了呢?
我们中国是一个历史记载非常完整的国家,历史上很多行业,很多事情都完整的记录下来,
比一些国家用口述历史,我国的历史严谨,医学资料也是记录的非常完善,但是到底是什么导致我们不愿意去面对真实存在的历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