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星标★ 抢“鲜”浏览精彩内容
资本市场是金融资源市场化配置的“主战场”。三十余年来,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发展和改革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和“活跃资本市场”。毋庸置疑,资本市场在我国金融运行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事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银行理财作为我国资管行业最大的细分品类之一,是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为资本市场平稳运行贡献了积极力量,并得到监管政策支持和市场客户信赖。立足新时代,面对“大资管”时代激烈的行业竞争,银行理财要进一步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更加需要积极拥抱资本市场,融入我国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来。
新时代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与我国经济社会一道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生系统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融资取得积极成效。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融资是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使命。截至2024年10月末,我国A股上市公司总数达到5368家,较2012年末增加2878家,增幅超过1倍。新时代我国资本市场促进“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的枢纽作用显著增强。截至2024年10月末,我国全部A股总市值近100万亿元,约占同期GDP的90%以上,相较于2012年末增加约70万亿元,证券化率大幅提升超30个百分点。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先后推出科创板和北交所,重点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发展。截至2024年10月末,科创板和北交所上市科创企业总数830家,合计市值近8万亿元,新时代我国资本市场对国民经济特别是创新经济的支撑作用大幅提升。
资本市场内涵外延拓展带来成交活跃度显著提升。资本市场的交易活跃程度是资本市场的重要支撑,也是资本市场发挥其功能的具体体现。在股票市场活跃度方面,2024年10月以来,沪深交易所日均成交基本保持在1.5万亿元以上,是2012年沪深交易所日均成交额0.13万亿元的10倍以上;在债券市场活跃度方面,2023年债券市场现券总成交354万亿元,是2012年债券市场现券总成交75万亿元的近5倍。从股票市场新增募资角度看,2023年我国A股市场募资总额0.92万亿元,是2012年A股市场募资总额0.31万亿元的近3倍。新时代我国资本市场交易活跃度显著提升,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价格发现和风险分散功能得到有效保障。
资本市场分红派息水平提升增强了投资者获得感。资本市场分红派息水平是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事关投资者权益保护和投资体验。2022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明确鼓励和引导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完善投资者权益保护制度。2023年A股上市公司累计向投资者分配现金红利2.24万亿元,全市场现金股息率达到2.6%,较2012年现金分红总额0.62万亿元大幅增加超2倍,现金股息率提升近0.7个百分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规模和占比的大幅提升增强了投资者获得感,夯实了我国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为银行理财提供广阔机遇
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将在以下几个方面为银行理财提供广阔的投资机遇。
资本市场覆盖广度延伸将不断涌现投资机会。尽管当前我国资本市场体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但无论是和自身经济体量比较,还是和成熟资本市场比较,我国资本市场仍有巨大的增量发展空间。截至2024年10月末,沪、深、北交易所全部上市公司数量近5400家,合计市值近100万亿元,上市公司数量在全国近1.5亿户市场主体中占比不到十万分之四,证券化率仅有75%,远低于同期美国超过350%的证券化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大量具有核心科创能力、良好增长势头、广阔市场空间的优质企业将登陆中国资本市场。特别是北交所设立后,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迈上新台阶,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登陆资本市场,为包括银行理财在内的资本市场参与者提供更多投资机会。当前,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数量达到6150家,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总额超过14万亿元,“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16000家。未来,沪深北交易所作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引擎,将庞大的优质企业和庞大的社会资本有效衔接起来,能更好地激发中国经济的创新活力和增长动能,形成“科技—产业—金融”高效闭环,为包括银行理财在内的资本市场参与者创造丰厚的投资收益。
居民财富配置向资本市场迁移将带来长期稳定的回报。受益于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居民财富快速增加,《中国资产管理市场2023-2024》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我国居民总资产近720万亿元,2019-2023年期间年均复合增速超过9%。我国经济社会正在迈入“财富红利”时代,居民财富的资产配置需求日益增长。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居民财富配置范围狭窄,居民资产配置结构不合理,房产占比超过70%,存款占全部金融资产的比例高达50%,资本市场配置比例约为10%,相对而言,美国居民资产配置中房产占比仅为25%,存款占全部金融资产的比例仅为10%,资本市场配置比例超过50%。一方面,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新格局形成,房地产正在脱离资本品属性,回归居住属性,房地产价格“稳定向上”的趋势不复存在,居民财富对地产的配置比例将逐步下降。另一方面,随着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多层次资本市场逐步形成,将为投资者有效供应丰富投资标的,充分满足不同风险收益偏好居民的资产配置需求,庞大的居民财富将流入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有望实现长期繁荣活跃。银行理财必须把握好居民财富配置向资本市场转移的趋势性机遇,获取长期稳定投资收益,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
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完善将提供更具性价比的投资。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资本市场在金融运行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资本市场在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全局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资本市场的基础职能是金融资源配置,合理的风险收益定价至关重要。长期以来,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相对狭窄隔绝,流动性分层、信息不透明等不合理因素长期困扰投资者,热点炒作、抱团投资等不规范投资行为常常导致资本市场价格失真、结构畸形,资本市场基础功能削弱,投资者配置积极性不高。随着2021年北交所的设立,补齐了我国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与未上市公司连接中重要的一环,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打破了过去资本市场中长期存在的“玻璃门”和“隐形墙”,将原来资本市场中的“孤岛”、“荒漠”与“主阵地”融通,在一个更加宽广、更具活力的资本市场中充分发挥流动性定价和风险定价功能,形成均衡统一的市场价格体系,将为包括银行理财在内的投资者提供更加合理的投资场域。
当前银行理财融入资本市场发展的挑战和思考
稳健的银行理财收益需要匹配稳健的资本市场运行。银行理财是一类典型的具有稳健属性的资管产品。银行理财个人投资者数量庞大,2024年6月末,银行理财个人投资者数量达到1.2亿人,个人投资者数量占比近99%,个人投资者出资金额占比近90%,相较于公募基金、保险资管等其他资管产品较高的机构投资者占比,银行理财是典型的普惠型资管产品,对收益稳健的要求更高。从银行理财运作历史实践来看,银行理财整体持续保持了较好的绝对收益水平,但2022年末阶段性的债券市场波动引发的银行理财净值调整,导致银行理财大量赎回,整体规模明显下滑,一度接近触发流动性风险,足见银行理财稳健属性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资本市场的“牛短熊长”和“快牛慢熊”的现象一直困扰着我国资本市场投资者,“赚钱效应”体验感较差导致银行理财等稳健属性资金对其开展配置的意愿较弱。自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资本市场在金融运行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特别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活跃资本市场”以来,我国资本市场运行的稳健性明显增强,主要指数收益表现日益提升,银行理财迎来了配置资本市场的战略机遇期。未来,随着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建立,银行理财也必定能够利用好资本市场服务大众财富的保值增值。
当前银行理财负债端期限较短,较难践行“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资本市场理念。银行理财平均存续期限较短。近年来,新发行封闭式理财产品加权平均期限在1年左右,相较保险资金、企业年金、社保基金甚至公募基金,期限明显偏短。资本市场是信息高度敏感型市场,受高频信息扰动,资本市场短期波动较大,短期投资、快进快出难以带来满意的投资业绩。历史经验表明,“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是投资者在成熟资本市场获取稳定收益的最好保障,当前银行理财资金负债端的存续期限难以匹配长期价值投资理念,不易获取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发展红利。
随着理财子公司的陆续成立和资管新规的全面实行,银行理财按照资管产品的本源属性开展市场化、专业化运作。一方面,将不断加大中长期限银行理财产品的创设发行力度,拉长理财资金的整体存续期限;另一方面,银行理财子公司作为市场化资管机构,将积极开拓吸纳包括养老资金、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长期资金的投资运作,打造长期价值投资机构的市场定位,更好地融入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发展进程中来。
当前银行理财负债端风险偏好较低,难以匹配全面融入资本市场的需求。银行理财负债端的风险偏好水平较低。2024年6月末,存续银行理财资金风险等级为二级(中低)及以下的理财产品规模占比为94%,风险等级为四级(中高)和五级(高)的理财产品规模占比尚不足1%。在较低的风险偏好水平下,银行理财投资权益的比例明显偏低,2024年6月末,银行理财投向权益类资产的规模占总投资资产的规模比重仅为2.8%,显著低于同期保险资金、社保资金、公募基金的权益投资占比。当前银行理财资金过低的风险偏好水平严重制约了银行理财融入资本市场的程度。
随着理财子公司的陆续成立,银行理财注重补齐权益投资能力短板,有意识地加大了在权益投资领域的资源投入和业务布局。一方面,凭借银行理财长期构筑的品牌形象和客户口碑,银行理财子公司将积极加大中高风险理财产品的创设发行,已有理财子公司通过发行被动权益指数理财产品创新切入权益投资领域;另一方面,凭借银行体系独特的信息发掘和获取优势,银行子公司可以管控好资本市场风险,获取差异化收益,服务好大众财富的保值增值。
当前银行理财客户并未彻底实现自身“资管产品投资者”的身份转型。二十年来,银行理财的稳健发展给客户造成了理财产品应“保本保收益”的刻板认知。随着2018年《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的出台,银行理财必须按照资管产品的要求净值化运作,定期向投资者披露产品净值。银行理财的净值化运作势必造成净值波动,但是,银行理财客户对理财产品净值波动接受度和容忍度明显不足。2022年末,由债券市场波动引发的银行理财净值回撤,短时间内导致银行理财大量赎回和客户投诉舆情爆发,市场对银行理财的质疑和客户对银行理财的信任用了较长时间才得以修复。在日常理财产品运作之中,不用说产品净值亏损,即使是产品收益率不达预期,客户的接受程度都不高。
有鉴于此,银行理财要想更好地融入资本市场,理财客户对产品净值波动的接受程度需要向公募基金靠拢,加强对理财客户的投资者教育任重道远。下一阶段,不仅需要银行理财子公司利用好银行独特的线上线下渠道融合优势,持续加强对理财经理和理财投资者的业务培训和理念引导,也需要监管部门的积极政策引导和社会公众媒体的正面宣传。
商业银行风险文化对资本市场业务的包容性和承载性不足。银行理财深深植根于商业银行体系,而市场化独立运作的理财子公司,从第一家理财子公司2019年5月开业算起,至今也仅有五年时间。可以说,银行理财的运作机制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商业银行的运作机制文化。商业银行的运作文化是风险文化,在表内授信业务中非常注重对主体历史财务状况的考量,偏好重资产属性行业,决策机制遵循稳健原则,信息敏感度和应对敏捷度较差。而资本市场的运行文化是投资文化,在资本市场业务中更加注重对主体预期成长能力和发展空间的分析预测,决策机制遵循效率原则,信息高度敏感,反应迅捷。
随着理财子公司持续加强专业能力建设和推进市场化运作,银行理财子公司将更加注重加强资管文化建设,打造出一种植根于商业银行风险文化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商业银行风险文化的理财子公司的资管文化,建立起一套与市场一流资管机构完全接轨的业务运作机制和流程,保障银行理财资本市场业务的顺畅发展。
新时代银行理财融入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途径
经过二十年的砥砺前行,银行理财逐步壮大为我国资产管理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特别是《资管新规》出台以来,市场化经营、专业化运作的银行理财子公司成立,银行理财运作的规范化、市场化、专业化程度显著提升。截至2024年6月末,净值型理财产品占比超过98%,银行理财通过债券、股票等路径直接参与资本市场,还通过公募基金、金融衍生品、未上市企业股权投资等路径间接参与资本市场。在新时代,随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日臻完善,银行理财可以通过以下多条路径进一步融入多层次资本市场。
围绕做好“五篇大文章”融入资本市场。银行理财做好“五篇大文章”既是高质量融入资本市场的目的,也是高质量融入资本市场的基础。科技金融是银行理财资本市场配置方向,以科技创新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也是资产收益的集中来源,银行理财对资本市场配置将逐步向以科技创新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领域聚集;绿色金融是银行理财坚守的资本市场配置风险底线,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是长期趋势,不符合绿色低碳转型要求的资产将逐步出清,银行理财的资本市场配置需要按照绿色低碳标准进行优化调整;普惠金融和养老金融是银行理财开展资本市场配置的长期稳定资金来源,银行理财的资本市场配置应当按照普惠和养老属性加强引导、创设产品和稳健运作,让资本市场红利惠及更广大客群;数字金融是银行理财优化资本市场配置效能的重要手段,金融科技赋能将为银行理财资本市场配置插上腾飞的翅膀。
通过权益指数投资稳步加大对权益资产的配置。党中央提出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以来,我国资本市场持续稳健发展,银行理财加大对权益资产配置是确定性方向,在方向正确的前提下,需要规划好路径。短期内,银行理财需要平衡好权益投研能力建设和权益投资占比提升不匹配的矛盾,权益指数投资是全球权益投资的主流趋势,且权益指数投资为被动投资,费率水平较低,对主动投资管理能力要求相对较低,而对客户基数要求较高,十分契合现阶段银行理财开展权益投资的资源禀赋。因此,银行理财可以通过指数投资逐步提升权益投资比重,进一步融入资本市场。
参与股权投资获取多层次资本市场超额收益。银行理财还可以通过未上市企业股权投资支持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银行理财植根于商业银行体系,能够获取较其他资管机构更加全面客观的企业信息。银行理财开展未上市企业股权投资,在项目来源、项目评估、项目管理等诸多方面具有其它资管机构不可比拟的优势,同时还可以较好发挥“投贷联动”综合化效益,助力被投企业更好发展。因此,银行理财可以通过聚焦新质生产力领域,开展未上市企业股权投资,获取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的超额收益。
探索股债融合投资获取资本市场差异化收益。随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完善,上市企业数量和拟上市企业数量同步增多,企业将面临较以往更多的发展机会。多元化的发展机遇催生多样化的融资需求,企业本身和企业股东的融资类型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股债融资,股票和债券的融资界限将被打通,诸如可转换债券、可交换债券、夹层融资等股债融合型融资需求将层出不穷。股债融合型融资工具通常风险可控、收益可观,契合银行理财投资的风险收益偏好。未来,银行理财应积极探索股债融合创新投资方式,与上市企业、拟上市企业等形成更加紧密的长期协作关系,不断挖掘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带来的差异化收益。
作者系华夏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责任编辑:董 治
Yhj_dz@126.com
文章刊发于《银行家》杂志2024年第11期「特别关注」栏目
END
分享、在看与点赞,全都想要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