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家金融创新论坛 | 于学军:货币环境发生变化,突破更需深入创新

财富   2024-11-30 08:00   山西  

设置星标 抢“鲜”浏览精彩内容

由《银行家》杂志社组织的“2024银行家金融创新论坛暨银行家金融创新成果发布会”,于 2024年11月23日在北京成功举办。为全面审视当前中国金融业以金融创新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所取得的创新成果,研讨未来转型与创新的方向和路径,2024银行家金融创新论坛以“金融创新与新质生产力”为主题,邀请金融行业学者专家、金融机构同仁齐聚一堂,围绕金融创新如何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助力中国金融机构扬帆远行。以下内容是原中国银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在本次论坛发表的重要观点。



原中国银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

于学军

2024年以来中国的货币环境发生

较大变化


首先看货币供应量。我国的货币统计分为三个层次,即M0、M1、M2,称为现金、狭义货币供应量和广义货币供应量。简单分别一下,M0即流通中的现金,M1是现金加上企事业单位的活期存款,M2是在M1的基础上再加上企事业单位的定期存款、居民的储蓄存款,还包括所有的其他各项存款,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货币统计口径。


先说M0即现金。相信现在所有的人都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现实感受:近十几年来,随着微信、支付宝等手机支付功能的开发和发展,现在人们的口袋里已几乎不需要携带现金,走到哪里都是手机支付,确实方便、简单,现金支付的场景大幅减少。从统计数字上,也可以寻觅到这种变化:在2012年之前,中国的现金投放每年都保持双位数以上的增长,其中2010年增长16.7%,是增长较快的一年;但之后增速明显降低,2012年即由上年增长13.8%降低为增长7.7%,2014年进一步降为只增长2.9%。直到新冠疫情发生前的几年里,基本上每年大约增长3%—5%。应该是因为受新冠疫情的冲击,在2020年之后全国现金投放明显增大,2020—2023年,分别增长了9.2%、7.7%、15.3%和8.3%,平均约在10%以上,即明显高于疫情发生前的水平。这种情况一直持续至今,2024年前九个月同期比仍保持11.5%的增长水平。现在到处都不使用现金了,但每个月现金投放却仍保持大幅增长,这显然有些不合常理,什么原因?问了不少相关人员,但都不得其解。


再看广义货币供应量M2。在新冠疫情暴发前的三年即2017—2019年,每年增长维持在8%多一点,当时被认为是一个合理的正常水平;新冠疫情对经济形成明显的负向冲击,宏观调控部门迅速出台刺激性经济政策,不断加大货币信贷投放,致使M2增长出现上升,2020—2023年,四年平均每年大约增长10%左右,明显高于疫情前的增长水平。但2024年以来,增速却明显下滑,9月末的M2余额达到310万亿元,同期比增长6.8%。表面上看,这个数据问题不大,但仍然感觉保持增长不易。


问题主要反映在狭义货币供应量M1的减少上。至9月末,M1余额为62.8万亿元,同比下降7.4%;从数额上看,比上年末大约减少5.2万亿元。这是我国货币供应量指标自设立以来的历史最低,从而出现了所谓的M1和M2剪刀差不断扩大的问题,6.8+7.4=14.2,即两者相差14.2个百分点。


M1的构成主要是流通中的现金和企事业单位的活期存款,既然同期现金投放增加较多,M0保持高速增长,那么M1的下降就一定是企事业单位的活期存款。简单计算一下,这一项大约从上年末的56.7万亿元减少到2024年9月末的50.6万亿元,两数相减,大约下降6.1万亿元,减幅达10.8%。


这应当是2024年以来,我国经济、金融(包括财政)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怎么形成的呢?初步分析应该有三个原因:一是从2024年4月开始严禁银行手工补息揽存,使资金空转套利空间缩小,存贷虚增压缩;二是人民币与美元存在较大的利差,驱动资金滞留境外;三是企事业单位存款出现定期化趋势(包个人储蓄存款同样如此)。这个问题很重要,不改善、不解决,经济恢复增长就面临很大的挑战。


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出现的下行压力,实际上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表面上看到的各种困难,例如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财政收支紧张、内部需求不足、企业经营效益下降等;二是通缩的影响或资产负债表收缩,这似乎是看不见摸不着,但实际上又无处不在。从2024年前三季度A股上市公司公布的财务报表来看,营业收入合计为53万亿元,同比下降0.87%;实现的归母净利润为4.4万亿元,同比下降0.53%。这说明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出现收缩。


中国的货币环境受到外围国际环境的较大影响


自2020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欧美等发达国家均实行了超宽松的财政、货币刺激政策,加之疫情一度使供应链中断,以及俄乌冲突等地缘政治的影响,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全球发生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为应对通胀形势,从2022年3月开始,美欧等主要国家持续提高各自的政策利率。以美联储为例,基准利率由之前的零利率提高到5.25%—5.5%的历史较高水平。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国内政策部门却不断下调利率,以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即LPR为例,2019年8月创设时为4.25%,几年来连续下调,最新已降低到3.1%的历史最低水平。当然,LPR与美联储基准利率不是同一种利率,这里只是作简单的趋势性对比。总体来说,美国和中国,一个调高利率,一个调低利率,致使两国之间的国债收益率水平出现逆转,即过去长期以来中国的国债收益率高于美国,外资进入中国有套利空间,但自2022年美国提高利率、中国反向降低利率之后,美国的国债收益率快速升高,中国的却持续下滑,结果就出现了中国明显低于美国的“倒挂”现象。以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例,近期美国约为4.2%以上,中国约为2.1%。致使近三年来的国际资本向美国流入,人民币汇率总体上面临贬值压力。在进出口贸易保持较大顺差的情况下,外汇储备却鲜有太多增加;外商直接投资明显下滑,在2023年下降13.7%的基础上,2024年前三季度又下降30.4%。这与M1的减少,表面上看并无直接关系,但实际上却有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随着美欧等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逐步得以控制(美国降到3%以下,欧元区则降到2%以下),全球货币政策方向又进入新一轮的下调周期。美联储已分别于2024年9月和11月调低50和25个基点,现已降至4.5%—4.75%,预计12月还将有一次政策会议,大概率会再调低0.25个百分点。欧洲与美国的情况大致相同,欧洲央行且已先于美国作出降息决定,在其历史上尚属首次。从大的趋势看,2025年美欧等外围环境处于降息通道,但进程和幅度也存在一定的变数。尤其是美国总统大选初定,面临政府更替,最近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又发表新的政策解读,使降息进程更难预料。对中国而言,2025年外部货币环境的压力有望进一步释放。


我国银行业的资产负债结构发生

很大变化


2024年三季度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到440万亿元,同比增长7.3%;其中以债券投资为主的投资业务增长8.4%,所占比重有所上升。而在负债端,总负债突破400万亿元大关,达到404万亿元,同比增长7.2%;其中储蓄存款增长10.4%,同业负债增长22.7%,这两项占负债总额的比重明显上升。资产负债结构出现的变化以及存贷款利差的持续收窄,使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明显下降,2024年前三季度共实现净利润2.18万亿元,同比仅增长0.8%;净息差下降到1.49个百分点,比2023年同期和2024年初进一步分别缩小0.17和0.15个百分点。据42家上市银行统计,2024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合计比2023年同期减少1.05%,其中利息净收入减少3.19%,手续费及佣金减少10.75%;同时投资收益却增长23.9%。几乎所有的上市银行在其公告中均称,2024年盈利增长主要依靠债券市场,上半年中国的债券市场表现不错,成为银行业重要的盈利来源。


在新形势下金融创新需要不断深化和精细化


金融业与各行各业一样,在中国四十多年改革开放和发展中取得了巨大进步,尤其在金融科技上突飞猛进,已实现全面的电子化,市场化水平和风控管理技术也有明显提高。但创新,包括金融创新和各个领域的创新,实际上是永恒的主题,永无止境,永远不能停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经营环境出现的明显变化,银行业整体增长开始放缓,利息空间受到挤压;在这种格局下,银行业需要更加积极进取,继续加大科技投入,使经营管理更加精细化。金融科技仍是重要抓手,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最新成果,继续提高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为金融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更安全更便捷的金融服务。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在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五篇大文章”,是银行业等各类金融机构共同努力的方向,虽然股贷债保等各个方面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有改进和完善的巨大空间。而新质生产力关系到国家的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问题,是银行业等金融机构着力支持的重点,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持续努力,更加积极地探索有效的方法,力争作出最大的贡献。


作者系原中国银监会

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

END

分享、在看点赞,全都想要拥有!

银行家杂志
弹指一挥间,金融二三事。最前沿的行业资讯,最辛辣的时事点评,且看金融界风云变幻,尽在银行家盛宴独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