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策略

财富   2024-12-23 11:07   山西  

设置星标 抢“鲜”浏览精彩内容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来,商业银行都在加快布局。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不仅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更是全球化背景下提升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支柱,银行业必须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聚焦战略领域,突破现存制约,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的支撑。


银行业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中,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创新等五个方面,对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出明确要求。作为金融行业的主力军,银行业的作用不仅在于提供资金支持,还在于通过引导各类社会资源向这些关键领域倾斜,布局新质生产力发展。


着力科技创新,把牢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主阵地。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也是银行业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阵地。新质生产力强调原创性和颠覆性科技创新。银行业着力科技创新,要以服务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领域为重要发力点,聚焦科创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等重点科技型企业,强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陪伴,拓宽科技型企业融资方式和渠道,为科技创新提供多元化、接力式、全方位的综合金融服务。


着力产业创新,把握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主方向。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银行业着力产业创新,要围绕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战略部署,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生物技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绿色环保产业、航空航天产业和海洋装备产业等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六大未来产业发展,同时助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为数字经济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国际一流的数字产业集群提供金融服务。


着力发展方式创新,把准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路径。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质上就是绿色生产力。我国正在不断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银行业承担着重要的资源配置功能,要积极践行ESG理念,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加强对绿色技术、绿色制造业、绿色服务业、绿色能源产业等领域的支持,要促进碳排放权等环境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推动构建高效、生态的绿色产业集群,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促进“生产力的生态化”与“生态化的生产力”协同发展。


优化体制机制,助力锻造匹配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以高科技、新载体、新要素、新方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的升级与飞跃,必然要求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与其适配的新型生产关系。银行业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是国家政策的重要传导枢纽,也是诸多社会难点与痛点问题的直接面对者,要积极通过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引导资源配置、开展智慧政务等,促进优质生产要素的高效流动与合理配置,助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的堵点卡点、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推动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锻造人才队伍,建立适应新质生产力的人才体系。新质生产力对人力资源提出新的标准,需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打造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队伍。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银行业不仅需要做好自身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提升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质效,还需要通过实现金融、科技、教育、人才的融合发展,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动能,助力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人才生态。


银行业服务新质生产力面临的制约因素


当前银行业存在的三大深层次矛盾,制约了银行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能力和动力。一是风险偏好的“高”与“低”。银行资金来源大多为居民及企业存款,具有显著的风险厌恶特征,难以匹配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高风险、高收益、长周期的资金需求。二是经营目标的“义”与“利”。银行在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既要把坚持功能性放在第一位,也要直面息差收窄、营收增速放缓等短期压力,追求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目标。三是业务模式的“破”与“立”。为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面临的新逻辑、新业态,银行要因地制宜探索业务模式的创新与转型。具体来讲,银行业面临以下难点问题。


传统体制机制面临挑战。管理体制机制上,顶层设计有待进一步完善,决策及审批链条过长,很大程度上仍存在“重抵押”“垒大户”“一把尺子量天下”等管理僵化的问题,难以高效敏捷响应新质生产力客户需求。科技创新体制上,现有体制在科技创新宏观决策、资源统筹、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方面存在不足,不利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资源配置结构尚需优化。人力、物力、信贷等资源在区域、产业行业和业务间的配置有待优化,对房地产、基建等大行业、大企业的传统路径依赖没有从根本上消除,需要根据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区域特征、产业行业和业务发展需求有的放矢,提高资源配置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产品服务谱系不够健全。支持科创企业的创新产品不够丰富,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科创企业提供差异化信贷、非信贷产品的体系不完善,知识产权抵质押融资等担保模式创新应用不足。赋能传统产业的综合服务不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和绿色基金等金融产品供给不足,数字技术共享输出、经营决策咨询等非金融支持能力相对较弱。


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缺乏既熟知金融领域专业知识,又了解新质生产力相关行业特点及发展规律的人才,难以识别企业发展前景并为其提供适配的综合服务方案。缺乏熟知国情、了解国际经贸规则的金融人才队伍,国际交流能力较弱、国际竞争能力不足,难以把握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过程的国际合作新机遇。


协同联动效能有待提高。尚未建立“商行+投行”“股权+债权”“本币+外币”“融资+融智”的“商投行一体化”服务体系和“股贷债保”协同联动机制,没有实现与资本市场高效联通,需要进一步打通“耐心资本”陪伴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路径。母子协同、总分协同、部门协同的质效不高、合力不强,服务新质生产力的落地效果难以充分保障。


风险防控体系亟须完善。在风险评估方面,服务新质生产力往往涉及多种金融产品的组合,增加了风控模型对整体风险和单一风险的计量难度。在风险识别方面,新质生产力相关行业存在“一哄而上”“合成谬误”的可能,容易滋生“高杠杆”“泡沫化”问题,需要进一步强化前瞻性预判风险的能力。


银行业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策略建议


从战略上明确重点发力方向。以服务新质生产力国家重大布局为牵引,积极推进业务结构与客户结构调整,从战略上进一步提升创新发展的“含新量、含绿量、含智量”。一是积极进军重点产业。密切跟踪国家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九大领域、未来产业六大新赛道,提升金融资源倾斜力度;加大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支持。二是大力支持重点行业。对现代农业、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中与新质生产力强相关的行业,积极予以支持。三是助力稳住传统产业基本盘。围绕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聚焦“智改数转网联”“上云用数赋智”新动向,促进金融服务与产业转型升级对接。四是高度重视优质客群。围绕新质生产力重点领域龙头客户,强化对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低碳、数字经济等重点客群的精准支持,因地制宜夯实客户基础,提升服务效能。


打造链式营销、平台化经营、个性化服务的业务模式。充分把握新质生产力金融服务的复杂性,以强化银客关系为重点,着力探索新的服务方法,加快培育契合的业务模式。一是强化链式营销。深化“科技+大数据”的加持,从金融服务角度融入产业链供应链的数字化建设,更好发挥链长、链主、链核的纽带牵动作用,做强做优批量化营销和供应链金融。二是完善平台化经营生态。借力金融科技、聚合产品、泛在物联,拓维深化产融合作,推动制造业开放平台、跨域场景和融合生态更深触达,为客户提供端到端的数字化、智能化、共享化解决方案,联动贯通银行内外优质资源。三是提升个性化服务水平。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不同领域中小企业的特性,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制定差异化服务机制,尤其是为科创企业提供更具针对性、定制化的金融服务,持续支持其创新发展。


完善“商投一体化”和“股贷债保一体化”产品服务。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融资需求与银行风险偏好匹配不佳等问题,统筹用好支持科创、先进制造业发展等基础经验,重点提升产品服务的体系化、针对性和竞争力。一是构筑产品服务矩阵。以科创为重点,覆盖新质生产力客户全生命周期需求,不断完善“商行+投行+风投+保险”和“股、贷、债、保”等一体化解决方案,打造多元化、特色化、接力式的产品服务矩阵,推动业务相关性强的银行业子公司向培育壮大耐心资本转型,深化投贷联动、股债联动、贷保联动等融资模式的探索。二是细化产品梯次。深度挖掘新质生产力不同行业、不同产业的成长周期差异,为不同类型客户提供差异化金融产品。三是打造特色化大单品。突出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领域创新型企业融资特点,基于更多类型的无形资产,提供更多与企业成长性挂钩的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高适配产品。四是优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服务方案。依托母子协同、公私接力、跨境联动,不断完善股贷互促、“批发金融+零售金融”等组合服务,有力支持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以数智化方式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大支撑。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大力提升智能化手段应用,推进以科技化、智能化为显著特征的数字银行建设,提升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能力。一是深化“数智融合”。紧密追踪前沿科技,持续深化科技手段与数据要素的融合发展,围绕提升发展质量、优化资源配置、重塑业务流程等关键举措,不断夯实数智化支撑。二是深化“数业融合”。充分运用数字化聚焦新质生产力典型发展场景,为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提供既有金融支持又有科技赋能的泛金融服务,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数智化、绿色化转型,持续助力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三是深化“业技融合”。发挥银行资源整合功能,统筹优化资源配置,将更多金融资源引入科技创新领域,助力科技成果转化,引导数字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中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尽快应用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构建因地制宜的区域发展战略。聚焦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立足新质生产力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推动完善银行业一体化协同经营机制,分类提升金融资源均衡配置效率。在东部地区重点围绕服务科技创新、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率先形成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增长点。在中部地区以支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为重点,不断提升跨区域协同服务能力。在西部地区重点支持当地的特色优势产业。在东北地区突出强化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推动迈向高质量发展。银行需要结合所在省市新质生产力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实施“一行一策”战略,因地制宜地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经营模式。


建立与新质生产力相适配的风控机制。围绕新质生产力衍生的新型风险,进一步强化风险防控的责任及能力。一是区分新质生产力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风险特征,特别是针对制造业授信风险、ESG风险等重点风险类型,强化风险的跟踪与动态研判,细化不良贷款容忍度。二是提升新产品风险评估质效,确保在创新产品的开发与应用过程中,能够有效识别并管理潜在的风险因素。三是不断拓展前沿技术在模型敏捷迭代、内控合规管理、风险监测系统功能升级等领域的应用,夯实风控基础能力,提升对新质生产力相关风险的应对能力。


打造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积极面对金融机构集中发力的竞争态势,打造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一是专项引才。建立专项政策,将人才招聘向新质生产力重点专业背景人员倾斜。二是多维育才。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新质生产力相关产业领域,深化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校等机构合作,丰富培训课程,加快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升队伍政策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三是科学用才。探索深化柔性组织机制建设,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和市场化薪酬制度,培育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长期核心竞争力,确保银行业在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始终具备强大的人才优势。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院

责任编辑:杨生恒

ysh1917@163.com

文章刊发于《银行家》杂志2024年第12期「特别关注」栏目


END

分享、在看点赞,全都想要拥有!

银行家杂志
弹指一挥间,金融二三事。最前沿的行业资讯,最辛辣的时事点评,且看金融界风云变幻,尽在银行家盛宴独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