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银行陈静 李盛国:浅析商业银行央企供应链金融业务

财富   2024-12-26 10:55   山西  

设置星标 抢“鲜”浏览精彩内容


近年来,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不断完善供应链金融产品体系,结合不同供应链场景,创新特色服务方案,大力发展以央企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服务。




商业银行央企供应链金融业务现状




供应链金融业务。一方面,商业银行不断提高供应链金融产品供给能力。农业银行依托数字化科技和线上产品的整合,形成“链捷贷”线上供应链融资品牌,提升标准化产品服务能力,为供应链上游企业提供“保理e融”“应收e贷”“票据e融”等产品,为供应链下游企业提供“订单e贷”“票据e承”等产品;中国银行推出“中银智链”供应链金融品牌,围绕产、供、销链条,形成涵盖票、证、融、贷的供应链金融产品体系;交通银行打造“蕴通·易链”产业链金融品牌,为产业链上各主体提供融资、结算、风险管理等综合金融服务;建设银行创建“建行e贷”供应链金融产品体系,基于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信息,为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在线融资服务。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针对不同产业链供应链创新特色服务方案。工商银行通过“开放银行+智能存管+保理”模式,为电力供应商企业制定基于数字人民币的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农业银行按照“一链一策”拓展行业供应链金融服务场景,运用数字科技创新供应链融资模式,打造“供应链融资+ 数字人民币业务”场景,为汽车产业供应链下游企业提供银票承兑业务;中国银行重点支持构建“产供销有机衔接”的跨境产业链,依托海外网络,提供跨境供应链、全球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建设银行针对物流类供应链场景,创新推出“供应链数据贷”,将物流服务中积累的运输、结算数据与银行数据模型有机融合,为物流链上的企业提供精准服务。


央企供应链金融业务。商业银行高度重视央企在重要产业链上的“链长”作用,以服务央企司库建设为契机,向央企集团的核心企业营销供应链金融业务,针对央企客户的供应链金融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从业务类型看,供应链上游企业融资场景业务规模最大,其中应收账款融资业务的贷款金额占比较高。从业务模式看,主要以对接第三方供应链服务平台为主。通过多元合作,对接专业供应链服务平台,推动行业资源的整合。从行业分布看,供应链集中在建筑领域,主要为基建类项目提供资金支持。聚焦建筑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交易垫款规模大、资金周转压力大的融资痛点,加强建筑业供应链金融服务。




商业银行央企供应链金融业务存在的问题




供应链金融产品较为单一,金融服务尚未有效融入供应链下游企业。服务核心企业下游客户的订单和票据类融资需求较少,供应链金融产品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核心企业上游的供应商。不同类型产品之间未形成有效的营销合力,仍是以单个产品单打独斗为主,尚未以整条供应链开展一体化作战,无法利用供应链资金闭环运行的优势形成全场景全链条金融服务。


银行自营供应链金融平台业务规模较小,业务拓展的主导性较差。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对接第三方供应链服务平台开展业务,极易对第三方供应链服务平台形成路径依赖,营销受限,客户黏性低,合作场景单一,产品与场景无法深度绑定,难以直接触及客户个性需求。同时,央企积极推动产融结合,加速自建贯通集团延伸产业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对接央企将成为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大趋势。


供应链金融服务的行业过于集中,对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不足。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核心企业多为建筑类央企,服务项目多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各大央企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粮食安全等产业链加大投资,轨道交通、电力装备、通信设备、种子农机等重点领域,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薄弱环节的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融资需求亟待满足。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




核心企业信用风险。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中处于主导地位,也是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的核心变量。核心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直接影响整条供应链的运作与安全,若核心企业经营业绩下滑、财务状况恶化,一旦发生信用违约,风险将随着供应链扩散至上下游企业,引发整条供应链出现兑付危机。目前,商业银行主打应收账款融资产品,针对核心企业承诺付款应收账款的供应商提供保理融资,可以实现核心企业信用的多级穿透,覆盖持有核心企业承诺付款应收账款的多级供应商,核心企业的信用捆绑累计如果超过其承受极限或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不仅自身可能面临破产清算,还会导致上游企业应收账款无法收回,造成上游企业经营出现异常,引发整条供应链的风险。


重复融资风险。供应链金融业务线上化产品相关数据信息繁杂分散,银行之间、银行与第三方供应链服务平台之间的数据交互性较差,信息不对称形成信息壁垒,线下与线上可能出现重复融资。供应链上游企业与核心企业利用应收账款在线上向银行进行融资的同时,企业在线下可以将未来应收账款权利再转让给不同的金融机构或向非银机构进行重复融资,获得不同机构的贷款。线上平台之间也可能出现重复融资。银行自建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的客户信息及数据独立且保密,相互之间不会共享,极易导致一条供应链在多家银行进行重复融资。部分银行未对接第三方供应链服务平台,无法获取第三方供应链服务平台中的供应链项目信息,也容易造成同一个项目既在第三方供应链服务平台获得资金支持又获得其他银行的贷款。


虚假贸易风险。供应链金融业务本质上是以供应链各主体真实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等作为抵押物,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若出现伪造交易背景和合同、提供虚假凭证等情况,将导致银行出现风险、面临资金损失。央企集团的核心企业掌握供应链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供应链上具有绝对的话语权,有可能依靠强势地位,变相隐瞒供应链相关交易主体的经营情况,甚至有计划、有预谋地联合上下游企业虚构交易往来情况、联合造假,通过上下游企业向银行骗取融资授信。




几点建议




加强营销服务,深化银企合作。一是加强对供应链的研究分析,深化对产业发展和供应链场景的认识。密切跟踪产业政策及最新发展动向,研判发展趋势和重点领域,理清供应链上下游贸易背景关系,深入了解产业、行业和企业。二是加强联动,针对重点产业、重点区域、重点项目进行专项营销。梳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粮食安全等产业链供应链龙头企业名录及重点项目清单,对优质客户和优势项目进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专项营销。三是拓展服务场景,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将账款管理、现金管理、融资支付等产品服务深度嵌入供应链金融场景,拓展服务边界。探索应用开放银行将供应链金融能力组件化输出,推动生态化批量获客和深度经营。四是积极争取成为央企自建供应链金融平台清算银行或与其达成战略合作。融入央企自身产业链供应链的生态圈,获取相关客户信息和融资线索,推动对公拓户,提高产品上线率。


密切关注存量供应链金融业务可能出现的风险。一是重点关注建筑业核心企业信用风险。建筑业的供应链融资规模大,受宏观经济转型、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建筑业正面临深度调整,建筑业核心企业出现经营异常的可能性增加。二是重点关注央企股份占比较小的核心企业信用风险。部分核心企业的央企股份占比很小,在经营管理上并不受央企集团实际控制,一旦出现信用问题也不会得到央企集团资源支持和保护。三是重点关注上下游中小企业较少的供应链融资项目。当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较少时,核心企业联合上下游中小企业虚构交易往来、进行项目合同造假更容易、更隐蔽,银行将面临较大的虚假贸易风险。


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风险防范与控制。一是动态调整核心企业准入门槛,审慎选择拟授信的供应链。以供应链思维对链上融资企业开展综合授信评估,根据核心企业实际经营状况以及银企合作情况,动态管理核心企业准入标准和授信额度,针对供应链上各主体的生产经营情况、履约记录、合作紧密度进行全面客观评价,强化整条供应链的授信准入管理。二是强化内部控制,严防操作风险。供应链金融业务上线后,贷后管理环节的内部控制尤为重要。客户经理应加强对供应链融资使用情况的监控和审查,业务经营行应定期探访核心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应细化贷款使用、贷款回笼等事项的操作职责和管理要求,建立贷后调查审查操作指引。三是迭代优化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模型。基于供应链金融业务不断积累的大量客户经营数据、信用数据、融资数据,结合外部工商、物流、税务数据,训练风险模型,获取最佳模型参数,根据供应链场景,不断调整风险模型适配性,提高风险评估准确性。四是加强供应链金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针对客户经理开展产品业务、行业分析、产业研究等专题培训,打造一支既懂金融业务又了解产业运作的高素质客户经理队伍。建立复合型人才库,培养客户经理和产品经理的跨界思维,加大金融科技、数字金融等复合型人才的储备力度。


探索应用新兴技术赋能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一是通过区块链时间戳技术记录供应链金融业务信息和交易活动。针对每一条供应链生成唯一的地址和编码,确保供应链金融业务信息不被篡改和交易活动可溯源,防止出现供应链上相关主体伪造虚假贸易或者进行重复融资。二是运用大模型和OCR识别技术辅助风险评估与决策。应用大模型技术对行业研究报告、企业财务报表进行文本语义解读,提炼涉及风险的关键词,聚焦可能存在风险的领域,提高风险评估效率;应用OCR识别技术审核材料单据、检测虚假文档、核实客户信息,防范欺诈行为,提升风险控制能力。三是构建基于多模态数据融合的供应链风险态势感知模型。整合各个渠道涉及供应链的文本、图像、音频、视频数据,对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特征提取,通过跨模态学习在不同类型数据之间建立关系,基于融合后的数据进行风险预测、追踪和管理。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所在单位无关)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大客户部,

其中陈静系该部门副总裁

责任编辑:杨生恒

ysh1917@163.com

文章刊发于《银行家》杂志2024年第12期「商业银行」栏目


END

分享、在看点赞,全都想要拥有!

银行家杂志
弹指一挥间,金融二三事。最前沿的行业资讯,最辛辣的时事点评,且看金融界风云变幻,尽在银行家盛宴独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