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弓当挽强”——劲贯三军的中国古代弓

时事   2024-11-07 09:23   北京  

开栏的话

每一部文明史都伴随着一部战争史。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古代著名战争不计其数。中国古代兵器作为中国古代战争发展的产物,在经历了原始兵器、青铜兵器、钢铁兵器、古代火器几个时期后,走出了一条自成体系的道路,从兵器制造技术、品种类别到形制,都有着鲜明的工艺特色和民族风格。中国古代兵器有攻有防,使用灵活多变,方法多样从不死板。在实战过程中,中国古代兵器也兼容了其他地区和民族兵器的特点,在增加杀伤力的同时保证兵器的实用性和灵活性。

从今日起,本版开设“中国古代兵器面面观”专栏,与读者一起研读、体会每件兵器的历史气息,了解中国古代兵器的发展与创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展出的汉晋时期木弓。

古人用弓箭狩猎(明代画家仇英所作的《子虚上林图》局部)。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在狩猎时为避免与野兽正面作战,会使用矛这种投射兵器。进入新石器时代,用于远程投掷的矛出现两种发展方向。一种是依然采用投掷的形式,但缩短矛杆以减轻飞行重量,成为“标枪”“投枪”。另一种则是把矛杆变得纤细轻盈,并在尾翼插上用于增加飞行距离、稳定飞行方向的动物羽毛,再用折弯的树枝做弓身,用植物纤维或绳索等绷紧做弦,逐步演化为以远射方式打击目标的弓箭。随着人类不断进行生产实践活动,弓箭也逐步由狩猎工具发展为冷兵器时代重要的兵器。

进入奴隶制社会后,弓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周礼·考工记》中,弓已有诸多分类。比如,“王弓”“弧弓”是军队专用,“唐弓”“大弓”为练习用弓,只用于日常狩猎。在春秋战国时期,弓被列为兵器之首,贵族将门之子从小就学习射箭。汉魏时期,出现了适用于步战、水战、骑战的多种弓。唐朝的弓主要分为长弓、角弓、稍弓和格弓。其中,长弓用作步战,角弓用于骑战,稍弓和格弓则是狩猎用弓和皇家禁卫军用弓。从北宋到清初,弓一直是军队的主要作战兵器之一,只是这一时期弓的形制日趋单一化,大致分为常用弓和练习弓,前者注重射击的准确度,后者用于练习张弓的臂力。火器问世后,弓仍以其轻便灵活、精准率高的优势效力于军中,一直沿用至清朝末年。

弓根据制作方法,可分为单体弓、强化弓、合成弓3种。其中,单体弓是指单纯把一种弓体材料弯曲安弦而制成的弓。强化弓则用绳类将弓体缠绕加固,增加弓的弹力。合成弓也就是复合弓,是用动物角、骨或用竹子等合制而成的,其弹力足,威力大,射程远,制作工艺比较复杂。据《周礼·考工记》载,制造一把最简单的复合弓需要用到“干、角、筋、胶、丝、漆”6种材料,且取料制作都要注意气候条件。比如,构成弓身的原材料“干”要在冬天砍伐,弓两头使用的“角”,需要在春天进行浸泡牛角使其具有一定柔韧度,而绑缚弓弦的“牛筋”需要在盛夏时节进行制作,到秋天之后使用“胶”将这些材料粘在一起,最后才上“漆”和“丝”(弓弦)。一张普通的弓,工期需要1年,若要制作一张良弓,就更加费时费力。

中国传统复合弓主要由木、角、腱3种材质组成。其中弓背为木制,大多采用槭树、山茱萸或桑树材料,也有同时使用多种木材的做法。

弓箭的弓面由角制作而成,可以加强弓臂部分的力量。游牧民族常会选用水牛角或野山羊角,因水牛的角相对于其他动物的角比较有弹性,而且形态较长,因此颇受游牧民族的欢迎。

由于动物的后腱像橡皮圈一样弹力十足,经拉扯后能够迅速地回位,大大加快发射箭的速度,因此古代先民还会用鱼胶将牛、鹿的腿后腱粘在木制的弓背部分。

由于复合弓所需要的拉力非常大,要以单手大拇指进行拉弦,然后使用食指和中指压住弓弦。所以,为保护大拇指不会被回弹的弓弦拉伤,早在商代就发明出保护大拇指所使用的扳指,这也证明早期中国弓具有较大的威力。在古代,挽弓强劲、左右开弓、骑马驰射的勇士非常受人们推崇。据《后汉书》载,东汉末年的董卓“膂力过人”,佩用两张弓,左右手皆能开弓,可于马匹急驰中左右连发,一时间名噪四方。西汉“飞将军”李广,在一次射猎过程中甚至能够将箭矢深深射入山石棱角之中,使得“没入石棱”的故事成为赞美神射手的经典案例。唐朝时期的薛仁贵更是在天山之战中,仅凭三箭便平定了叛乱,成就了“将军三箭定天山”的佳话。这些故事都彰显了弓在冷兵器时代的重要地位。

(中国国防报 2024年11月7日第四版)

责任编辑/陶春晓 

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中国军号APP   


中国国防报
《中国国防报》官方微信。关注国家安全,助推国防建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