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头版 | “院士农业”的长沙实践

文摘   2024-12-06 17:08   湖南  


星城长沙,热辣滚烫。在这座湖南网红城市,文旅消费新场景层出不穷,藏于街头巷尾的烟火味道,“硬控”了一拨又一拨年轻人。新消费经济崛起背后,现代农业产业的基础支撑功不可没。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要扛稳粮食安全的重任,稳步提升粮食产能。对此,长沙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深入探索科技强农的机制模式,守牢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底线。


在2022年4月,长沙市人民政府与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签订共同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合作框架协议,面向乡村产业发展需求,依托本土科技与人才优势,由院士团队牵头,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回首两年多的发展历程,在“院士农业”的带动下,长沙粮食生产高标准、高技术、高产量、高品质的“四高”试验基地粮食亩产节节攀升、地方特色猪种保护与利用成果层出不穷、农业技术集成发展模式切实助农增收致富……长沙一方面稳稳托住了市民的“米袋子”“菜篮子”“肉盘子”,另一方面牢牢兜住了农民的“钱袋子”,实现多方共赢。

  

如今,长沙已建成以院士领衔的农业科研创新试验基地12个,落地院士科研成果18项、应用技术22项,形成专利3项。在“院士农业”的加持下,长沙更有底气和信心接住流量,甚至化流量为“留量”,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Part.1

院士与长沙农业,匹配度几何?

一方“沃土”滋养创新种子茁壮成长


2022年,长沙正式拉开了“院士农业”的精彩大幕。彼时,外界不无疑惑:为什么是长沙?院士与长沙农业的匹配度几何?

  

作为快乐之都、时尚之城,2023年长沙超万亿元的经济总量中,第一产业仅占3.2%,对GDP的贡献并不大。


然而,比例不高并非分量不重。千万级人口的旅游大市、“舌尖”城市,再简单的一日三餐也意味着超大规模的农产品供应,须臾离不开现代农业产业托底。正因此,长沙一直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这在省会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中并不多见。

  

为了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长沙把科技创新作为稳产保供的重要驱动力。不同于一般的科技赋能,“院士农业”是重用科技利器向“未来农业”进发的前瞻之举,它追求的是更高技术、更高效益与更高质量。事实上,长沙发展“院士农业”可谓优势叠加,尽得天时地利人和。

  

长沙现代农业本就底子厚、底气足。


长沙县、望城区、浏阳市、宁乡市四大产粮大县(市、区),稳稳托起了长沙的“米袋子”;绿茶、油茶、花猪、蔬菜、水产等特色产业多点开花,“菜篮子”“肉盘子”同样装得满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395家,全链条集群式发展基础坚实。


站在这样的高起点上,向上跃升、向新突破便多了可借之力、可倚之势。尤为难得的是,这里“超级大脑”云集,8位杂草防控、柑橘加工、生猪、水产养殖等涉农学科的院士长期深耕于此,再加上本土农业科研院所、高校以及岳麓山实验室等重大科创平台的支撑,足以让长沙端出色香味俱全的“院士一桌菜”。

  

“科研成果只有走出‘铁皮柜’,落到田间地头才能体现价值。”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柏连阳说。“院士农业”真正落地,不只需要院士,创新链、产业链上的各方主体、要素缺一不可。


如果将其看作一个平台,它连接起科学家与农民、高校院所与企业等多方主体,将前端的科技、人才要素与中后端的土地、资金要素有机融合,使科技成果就地即时转化,缩短了产业化应用的时间成本。

  

当然,创新的种子拔节生长,离不开一方“沃土”,更要有“好气候”。


长沙出台“院士农业”实施办法(试行),扎扎实实支持院士及其团队与企事业单位建立院士领衔的创新工作站(室),携手开展核心技术科研攻关。

  

其势已成,其兴可待。犹如一石入水,“院士农业”激起了层层涟漪。


Part.2

院士智慧,如何融入产业?

问题导向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有了这帮“院士天团”扎根在长沙这片创新沃土,那么,这些“最强大脑”的非凡智慧,如何深度融入产业?

  

“‘院士农业’提出之初,走的就是‘专精深’的路子,一个院士专家团队联系指导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建设一批应用基地或项目。”长沙市副市长周春晖介绍,如此布局,意在通过长期稳定的“连接”,让院士团队潜心研究,企业和农民等经营主体安心投入。

  

每逢水稻生长关键时节,柏连阳院士都要跑到田间地头。


今年夏季湖南高温多雨,他更是放心不下,先后到长沙多个粮食生产“四高”试验基地查看水稻生长情况。粮食生产“四高”试验是首批“院士农业”项目之一,到现在已经陆续建设了5个千亩核心片、13个万亩综合试验区,由柏连阳院士领衔探索双季稻绿色丰产生产技术模式。

  

“过去部分耕地存在重金属污染问题,我们通过选用低镉积累水稻品种、病虫草害综合绿色防控等技术,实现了化学农药和肥料的‘双减’,改善了应用区稻田和土壤生态环境,提升了稻田的生产力水平。”柏连阳院士介绍。


经过两年多实践,一套以“培地扩容、激光平田、因地选种、依茬搭配、机械密植、变量施肥、生防优先、梯级控害”为核心的水稻丰产增效技术体系逐步集成,推广应用到全市100余万亩稻田。

  

“我们联合柏连阳院士开展的粮食生产‘四高’试验,邀请印遇龙院士为宁乡花猪等地方猪种问诊、邹学校院士为辣椒等蔬菜产业把脉、刘少军院士为水产养殖开方……”在长沙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戴建文看来,“一对一”的精准对接,变“大海捞针”为“定位撒网”,院士团队可根据每个产业所处发展阶段以及面临的难题“对症下药”,更具针对性、实用性

  

当湖南楚沩香农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青华踌躇满志,准备在生猪产业大展拳脚之时,一头“拦路虎”横亘眼前。


“宁乡花猪是地方特色猪种,本以为它们抗病能力、环境适应性强,结果真正养了才发现太娇贵,吃得多、长得慢,而且疝气发病率达5%~10%,严重影响养殖效益。”曾青华很苦恼。

  

印遇龙院士团队在楚沩香设立科研基地后,立即着手开展“宁乡猪基因组血缘关系鉴定”“生长育肥阶段的营养需求研究”“宁乡猪新品种研发和利用”等研究攻关,摸清了花猪的群体血缘数量,解决了遗传病问题。


团队根据花猪生长发育的特性规律,为其量身定制精准营养饲料,如此一来养殖一头花猪的成本降低了近300元。

  

创新的“火花”一经点燃,便成燎原之势。品种选育、技术集成,依托这条创新链,新质生产力深度注入产业链,催生更多新业态,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刘仲华院士领衔的茶叶专家服务团,提升长沙茶叶深加工工艺,将“长沙绿茶”品牌擦得更亮,综合产值超80亿元。且看长沙街头,一芽一叶正掀起茶饮新消费的强劲旋风。

  

“院士团队的成果一般都是非常领先、具有产业发展前瞻性的。”长沙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王少希认为,让每个产业应用一批先进适用成果,除了院士团队引领试验,配套的“地推”服务也要跟得上。长沙推动每个产业组建“1名院士为首席专家+1个院士专家服务团队+若干农业科技推广员”的创新团队,成果直接下沉到产业一线、农户地头

  

任何科技创新都需要时间的累积与发酵。“院士农业”模式下,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之快着实令人惊讶。


两年多来,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饲料粮减量替代、蔬菜稀植高效栽培技术等一批新技术、新模式成功转化落地、推广应用,农业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Part.3

“院士+农业”,加出了什么?

科技赋能激活乡村全面振兴引擎


“院士农业”,只是院士与农业的简单相加吗?事实上,“院士农业”带来的链式反应和蝶变效应是全方位的,“院士农业”不仅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广阔平台,还是促进产业兴旺、农民增收的创新之举,成为长沙提速创建乡村振兴示范市的重要推动力。

  

直观地看,院士赋能加出了农业的高效益。辣椒是湖南人餐桌上的常客,“葛家鸡肠子辣椒”在长沙颇有名气。邹学校院士团队与浏阳市红秀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工作室,选育出5个具有鸡肠子辣椒特征特性的新品种。较传统品种,这些新品种的产量、品质及抗性、纯度均有提升,亩产增加400斤,能达到1800斤,产值超1.8万元。

  

其实,过去单个院士团队与企业、基地“点对点”开展科研合作、推广应用并不新鲜,“院士农业”闪光之处恰恰在于,更注重产业发展的系统性、技术的集成性


宁乡田园牧歌稻渔基地近年来试验的“双季稻养鱼”就颇有意思。一方田地里,水稻品种来自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水稻间游动的鱼出自刘少军院士科研团队之手,田间杂草治理则是使用的柏连阳院士团队技术


当然,这样的“混搭”也意味着,在稻鱼品种耦合、综合种养技术等各方面要花更多心思,探索出的“一站式”综合解决方案自然更具推广价值。

  

产业发展,最终都要落到农民增产增收上来。浏阳市沙市镇河背村种粮大户邓健加,快人一步尝到了科技增收的甜头。


去年,乘着科技的东风,他一举夺下“长沙市单产冠军”荣誉,“有柏连阳院士团队的定期生产指导,再加上选种了优质高产的新品种,我对今年水稻丰产丰收也有信心!”数据显示,“院士农业”每年带动全市农业经营主体增收约1亿元。

  

以“院士农业”为“支点”,可能撬动的改变也不限于农业产业。“我们期待依托院士及其团队、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培育一批科技支撑人才,催生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一批乡村人才队伍,以科技之力激活乡村全面振兴引擎。”长沙市农业农村局科技教育处副处长厉占国说。

  

“风物长宜放眼量。”立足长江中游地区重要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长沙拥有的区位优势、科研实力,让“院士农业”的引领作用超越一地一域,辐射湖南全省甚至全国。


反过来说,长沙要攻克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难关,未尝不是其他地方的棘手难题。就像宁乡花猪的养殖“近忧”破解后,地方猪产业发展仍有“远虑”:我国拥有大量独有的地方品种资源,但当前进口瘦肉型猪种占据着国内绝大部分市场。

  

对此,印遇龙院士有着长远的谋划:“地方猪要在保种的基础上扩大群体数量,同步做好商业利用。我们的策略是挖掘地方猪的关键遗传信息,开发地方猪育种的专用芯片,通过基因组选择和基因编辑技术改良品种,既让老百姓吃得香,又让农民赚着钱。”他的团队正围绕宁乡花猪等地方特色猪种,培育兼具肉质优秀、生长速度快、性能高产、抗逆抗病特性的优质猪新品种或配套系,做大做强地方猪产业。

  

“院士农业”引领下的创新成果,育于长沙,走向全国。


在浏阳乌龙渔场,刘少军院士科研团队繁育推广“合方鲫2号”、抗病草鱼、湘军鳊、杂交翘嘴鲂等新型鱼种苗3亿多尾,它们游出了长沙,游向15个省市的广阔天地。这是饕餮的口福,又何尝不是对农民的利好?

  

山水洲城,创意无限。长沙,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充盈着浓厚的创新氛围,涌动着蓬勃的创新活力。“院士农业”一招妙棋,还将给长沙带来多少突破与惊喜?未来,时间也许会给出答案。

来源 | 农民日报
编辑 | 王宇蓝

养成“在看”习惯,从今天开始↓↓↓

长沙农业农村
由长沙市农业农村局主办,发布全市农业和农村有关政策、资讯、服务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