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福建广东沿海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在香港,遍地都是黄金,只要到那边,工作随便做,银子随便来,都会成富豪。
现在回想当年,收入高是真实的,就算到了1997年回归时,当年一个搬运工,月薪也有过万元港币,做导游带一个团也有几千元的收入。
所以,“香港导游”这份职业,在当时对于新移民来说十分“火”,特别是做购物团的导游,在高回佣制度下,收入甚至比医生律师还高。
当年台湾探亲必须经香港,懂闽南话又懂普通话的福建人几乎垄断“香港导游”,当时香港旅行社老板十有八九都是福建人,就是这么来的。
不过,大概在2005年开始,一个职业慢慢代替了“导游”,成为新移民的宠儿,这个职业不再限制于福建人的圈子,这就是“保险”。
其实在香港本地,“保险”这份工作的社会地位不高,因为要“断六亲”,有很久没联络的朋友同学突然来电慰问,基本都是做保险的。
不过,香港人还是很现实的,毕竟“笑贫不笑娼”,谁赚到钱谁就是大晒,保险成为不少年轻人进入社会的门槛,当年黄家驹也是保险第一职业。
不过,随着内地市民对香港保险的需求增加,加上香港本地保险中介“高姿态”,于是保险公司对准了新来港的内地人士,招聘他们加入行业。
新移民不仅懂普通话且在内地居住过,人脉广且高佣金的制度下,很多人就到香港就做保险,然后组合名字成保险金融,社会地位迅速攀升。
等那些香港本地保险中介“恍然大悟”,一个个想要放弃本地市场转投内地之际才发现,自己的普通话实在太“水皮”,不少人纷纷败阵而归。
至今,香港按行业划分,收入最高的行业依然是金融及保险,月入中位数为3.98万元,排在后面的是口贸易及批发行业,收入为2.45万元。
只需考核一个保险导游牌,就可以进入这个行业,各自修行,在港府最新的人才政策上,来香港做保险,自然成为不少内地人的首选。
网络上有很多攻略,想要有香港身份很简单,第一,做保险经纪;第二,自费开设空壳公司,如此简单粗暴,吸引了很多内地人到香港生活。
据报道,香港正迎来大量来自内地金融和科技业的专业人士,因他们对自己的跨境职业和薪资前景感失望,因此加入佣金较高的香港保险业。
现时友邦、保诚及其他公司均聘请更多的内地“高才通”人士,向来自内地的游客销售保险计划,部分更设“普通话小组”教导销售策略。
由于通关后,内地访客业务超过750亿元,他们购买的大部分保单均以美元或与美元挂钩的港币计价,令资金能够转移到海外并进行长期投资。
有数据显示,香港保险代理平均基金年薪47.4万元,平均奖金逾6.6万元;有保险业界称,表现最好的保险中介年收入可逾1000万元。
据悉,有在深圳互联网打工10多年,目前年薪超过100万元人民币的人士,但正打算辞职,转被全职转投到香港保险工作。
如今香港,没有80年代遍地黄金的曲儿可以唱,但这块宝地还是处处有机会,就如奥运金牌说,不要放弃自己,的确是可以出人头地,一点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