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的“临终绝笔”,已达“通神之境”,超越王羲之易如反掌

文化   2024-09-29 17:32   甘肃  

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王献之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他们的书法艺术各具特色,影响深远。然而,由于历史原因,王献之的书法成就长期被认为不如他的父亲王羲之。

但是,当我们仔细研究王献之的《地黄汤帖》时,就会发现他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越了王羲之,达到了“通神之境”。

我们需要了解《地黄汤帖》的背景。这是一封写于东晋太元十一年的书信,内容是王献之对妻子的关心。

在这封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到王献之深情厚意的一面。而更令人惊叹的是,这封书信写完后不久,王献之便离开了人世。因此,我们可以说《地黄汤帖》是王献之的“临终绝笔”。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地黄汤帖》的艺术特点。在笔法上,王献之融合了内擫和外拓两种技法。内擫笔势向内收敛,表现出一种含蓄、深沉的美感;外拓笔势放纵,展现出一种豪放、奔放的气质。

这种融合使得《地黄汤帖》既有王羲之的秀美之气,又具有独特的个性魅力。

从审美观点和用笔习惯来看,王献之与王羲之有很大的不同。王羲之追求的是典雅、端庄的风格,而王献之则更加注重情感表达和个性张扬。

内擫和外拓的使用并非易事。如果运用不当,就会产生问题。例如,过于强调内擫可能会导致笔画僵硬、缺乏灵动感;

而过分依赖外拓则可能使字显得松散、缺乏凝聚力。然而,王献之在《地黄汤帖》中巧妙地将这两种技法融为一体,使整篇作品达到了“通神之境”。

在开头的几个字中,他采用了内擫笔法,使字迹显得稳重而有力;

而在后半部分,他又转而使用外拓笔法,使字迹变得飘逸而生动。这种巧妙的安排使得《地黄汤帖》既具有深厚的艺术底蕴,又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遗憾的是,《地黄汤帖》的原迹已经遗失,我们现在只能通过唐人的摹本来欣赏这部杰作。尽管如此,这些摹本仍然保留了原作的神韵和风貌。

据史料记载,《地黄汤帖》曾被多人收藏并记录于多个法帖之中。1911年,它被带到了日本,现在藏于东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

虽然我们不能亲眼目睹真迹的风采,但通过这些摹本和复刻品,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王献之书法的魅力。

为了让更多人能够欣赏到王献之书法的艺术价值,官方对其进行了超高清复刻。

采用博物馆级别的技术标准,使用12色超高清微喷复刻工艺进行还原。在细节方面,如墨色、纹理等都做到了与原作毫无二致的程度。

看到这样的复制品就像看到了真迹一样让人震撼。如果您对书法感兴趣或者想要收藏一件珍贵的艺术品不妨点击下方的商品链接一探究竟!

书法功课
正经学书法的人,才会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