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全年票房425亿元,票房过10亿的电影有8部,相比于2023年的12部,呈现较大幅度下滑,且8部电影撑起了年度总票房的近40%,票房过亿元的影片共79部,其中国产影片55部,剩下的几百部都在陪跑,整个行业西北风喝得顶饱。大量的电影工作室正在走向失败,幕后工作室常年接不到活,甚至刚刚涨上去的群演工资又降回到了最初的起点。在岁末年初的节点,似乎行业内外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的电影到底怎么了?
作者 | 林聪(三川汇文化科技作者,三川汇文化科技研究院研究员)
“失败!继续下一个失败!”2007年黑神话悟空制作人冯骥万字长文《谁谋杀了我们的游戏?》中对游戏的定语,套在2024年的电影上,似乎并不违和。
2024年春节档,票房突破80亿元,观影人数突破1.6亿元,全部史上新高。只是这个破记录的开门红,竟然也是最后的狂欢,五一档平淡度过后,暑期档票房116.43亿元,相比2023年的206.3亿元,同比下滑43.6%,国庆档票房21亿元,日均票房3亿元,到年底拉一下票房总数,全年票房425亿元,票房过10亿的电影,2024年8部,相比于2023年的12部,呈现较大幅度下滑,且8部电影撑起了年度总票房的近40%,票房过亿元的影片共79部,其中国产影片55部,剩下的几百部都在陪跑,整个行业西北风喝得顶饱。大量的电影工作室正在走向失败,幕后工作室常年接不到活,甚至刚刚涨上去的群演工资又降回到了最初的起点。在岁末年初的节点,似乎行业内外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的电影到底怎么了?一、难看的数字,遇冷的市场
市场自有其规律,电影也有它的大小年。只是数据不会撒谎,在2024年这个分外寒冷的电影市场,更多的深层次的因素,让人感到行业的凛冬或许真的要将至了。第一,观影人群的结构性下降。相比于票房的下滑,观影人次的变化才是更值得深思的问题。在总观影人次上,2024年,全国总观影人次超10亿人次,人均观影频次2.34场,预估观影总人口4.3亿,相比于2023年13亿元的复苏,人均观影频次2.58场、预估观影总人口5亿,打开了下滑的通道,比2019年的16.9亿的总人次下滑了超过40%,说是断崖式下滑并不为过。更为致命的变化是,年轻观影群体的加速流失,25岁以下的年轻观众从39%的绝对主力下滑到了当前的21%,流失了近一半,35岁以上的中年成了观影人群的主力军,占到了33%,最应当喜欢看电影的人群,不再爱看电影了。△数据来源:灯塔研究院《2024电影市场年度盘点报告》
网络舆论主力军“95后”“z世代”在电影的语境中消失,也让电影的舆论场不可避免的调低了音量。体现到日常生活中最为直观的感受,就是对于烂片的吐槽都安静了不少,很多的电影连扑街都扑的悄无声息。热搜榜上,一堆过气明星真真假假分手的恋综,都能长期霸占热搜榜,以往榜单的宠儿——电影,如今显得确实有点过于无奈。在平淡就是失败的流量算法时代,主流舆论场的失语,意味着主流市场失速。当最爱看电影的人群,不再走进电影院,那么电影的危机,或早或晚,总归会到来。第二,影视投融资热潮的消退。和3A游戏类似,电影也是一个需要大量资金、大量时间、大量资源的产业。长期以来也是资本追逐的宠儿。仅仅在2018年,影视产业资金环境的繁荣还如同烈火烹油,各类投资者蜂拥而至,当年投融资金额超过310亿元,整个影视赛道出现了130起融资事件。根据《中国电影投融资调研报告(2019)》,2019年,金融机构涉足影视文娱板块的意愿也还在提升,77.8%的金融投资机构有涉足电影信贷或相关业务的计划,60%以上的金融机构设置了影视文创等特色部门,55.6%的金融机构已出台各种电影融资业务优先或特色支持信贷政策。彼时,一部电影的诞生仿佛只在一念之间。只是过了5年左右时间,曾经的“PPT神兽”——即依赖明星阵容即可轻易获得投资的现象不复存在。2024年,导演们奔波于电影节、投资会,尽管收获了奖项与关注,却难以将这些转化为真金白银的支持。根据当下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电影产业私募股权市场仅发生14次融资,累计金额1.7亿元人民币。资金短缺、投资谨慎、风险厌恶成为当下电影行业的新常态。第三,叫座电影品类相对集中。虽然2024年,中国电影给人很多新的惊喜,以暑期档为例,《抓娃娃》对社会热点议题的观察,《云边小卖部》给予观众的温暖,《从21世纪安全撤离》风格的独特性,《默杀》节奏紧凑并对善恶主题有所突破......但遗憾的是,回顾全年的作品,喜剧片贡献了总票房的36%,相比2023年增长了近一倍贡献率,票房前十的电影中,喜剧片也占了半壁江山。票房毕竟是影院生存的必需品,当“含腾量”100%的非喜剧电影《逆鳞》遭遇票房滑铁卢,资方应当如何选择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数据来源:灯塔研究院《2024电影市场年度盘点报告》
不仅在类别上更加的集中,在电影内容上也趋近于保守,越来越多的片子选择在大IP的荫庇下猥琐发育。这其实和当下2024年的好莱坞电影如出一辙,2024年大火的美国电影,《头脑特工队2》《死侍与金刚狼》《神偷奶爸4》《哥斯拉大战金刚2》.......这些能够大热的片子大多也是前作的续集。再往前追溯,这几年能够抗票房的多是续集,只是再好的材料,经过多轮次、翻来覆去的“冷饭热炒”,还是会有腻歪的一天。当众多喜剧电影习惯用“预制菜”套路简单糊弄,当漫威宇宙逐渐陨落,当一些影片为了迎合资本需求,完全舍弃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转而追求特效堆砌和流量明星的无脑卖点,当电影不能够再创造奇迹、创造需求,用脚投票自然也就自然成必然了。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最简单的办法,当然可以甩锅给“经济形势”,毕竟在今年的平安夜和元旦,酒店都没涨价的情况下,电影票房出现一点下滑也是情有可原。只是,电影产业的发展从来和经济曲线没有必然的关联,甚至于,从美国的经验来看,一度经济越萧条,能麻醉人心的奶头乐越火爆。只是,为什么可爱的观众开始始乱终弃?抛开大环境因素,冰冻三尺,可能远非一日之寒。首当其冲的,是短视频、微短剧对电影的持续冲击。正如火枪让身着重盔的骑士显得如此笨重。自2016年左右,短视频时代,流媒体、短视频等新兴的内容载体崛起,让电影在碎片化的时间里,看起来是如此的进退两难。流媒体内容的丰富性、画像的精准性,特别是影片上线的及时性,总是让等等党、羊毛党们笑到最后。到了2024年,被“小帅和小美”驯化的效应更加明显,特别是2024年火爆出圈的“微短剧”,以“快餐式”的内容投喂,驯化了用户快速、高效的刺激模式。虽然专业电影人可以从艺术性欠缺的角度批评微短剧的土和庸俗,但现实是,在普通观众眼中,电影和短视频、微短剧是“平等”的,并没有“高下之分”。当习惯了倍数播放、习惯了即时满足,2个小时的电影对于观众而言,已然是一个过于长久的“负担”。坐在电影院里,刷短剧、刷解说、刷解读,也是当下观影者的新常态。其次,还是电影生产的结构性错配的问题。电影作为影视行业的明珠,生产制作的周期,远远高于电视剧、网络大电影,和当下一周就能拍摄完成的影视新物种“微短剧”更是不能同日而已。根据《中国电影投融资分析报告》统计,一部电影的制作周期往往是24个月到36个月。据统计,2024年1——9月上映的影片中,五成以上都是两年前投拍的项目,周期最长的《深海》甚至长达7年之久。拉长的项目周期,一是和观众审美周期的错配。不管是为了流量也好、还是票房也好,当下大量的电影也被所谓的潮流、热梗所“驯化”,《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儿》《好运来》《大反派》如果放在2年前,或许还有可能让大家会心一笑,只是间隔了1—2年多后,这些所谓的潮流和“热梗”,不可避免的在当下的语境中变成了老掉牙的套路,看起来多少总有一些雷人。二是项目周期长,也影响了投资者的决策的判断。以一年期国债收益率1.39%,作为市场无风险投资收益的参考基准,平均项目周期2.78年的电影,保本回报率就得4%。电影作为典型的高投入、高风险的投资产品,资本成本起码也得跟私募对齐,也就是6%的私募基金收益率门槛。那么平均周期2.78年的电影,光财务成本就超过了18%。近年来,融资整体严峻形势之下,背负巨大的KPI包袱,“唯票房论”自然而然成为黄金信条,追逐流量明星、扎堆拍喜剧片、不敢碰现实题材,也是不得已的避险选择。同时,有着小投入大回报的微短剧珠玉在前,很多资方干脆打不过就加入,在和微短剧双向奔赴下,让2024年微短剧市场规模达500亿,首次超过了电影票房。最后还是老调重弹的创作问题。好的作品,自然有让人用脚投票的力量。不管是泰国的《姥姥的外孙》,还是印度《因果报应》,或温情、或严肃、或工业奇观,这些打动人心、吸引眼球的年度爆款,在全球范围内,都在证明电影还是有让人进到电影院的魅力。只是,这种魅力在国内而言,则难说亮眼,2024年的影片,某种程度上像极了一个黑洞,不忍直视的片子层出不穷。豆瓣评分3.5分的《花千骨》、4.1的《动物园里有什么》 、4.2分的《大反派》、3.6分的《无间毒票》.......“大导演+大制作”“大流量+大明星”的电影制作套路,在2024年扑街扑得特别的千姿百态。热度和流量,一贯是2023年以来类型片成功的黄金法则,用好“饭圈营销”就能收获数十亿的票房。通过简单的“男女对立”“情绪输出”,就能赚的盆满钵满。那么创作者把精力更多的放在场外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总结今年扑街电影的一个规律,都可以发现创作者为观众的“精心设计”,哪些情节能够获得观众情绪价值?那些桥段能够引起话题的爆发性传播?哪些演员能够自带更多的粉丝和流量?......在对观众的围猎中,电影创作者不可避免的陷入到了评分、票房、流量、热度等构成的数据陷阱里。“黑红也是红”并不是一味包治百病的药,对观众不尊重,自然观众也不会对电影尊重。根据数据显示,一年能看6场以上的核心观影人群,2024年比2019年少了10个百分点,缩水超过了千万人次。三、风还很邪,路还很长
套用冯骥万字长文的收尾“风还很邪,路还很长”,虽然2024年有这些、那些的不如意,但我们也始终相信中国电影始终会给我们带来更多造梦的故事。只是,电影的问题或多或少一直都会存在,希望能够更多的从历史中去学习。恪守好内容为王的“黄金守则”。用心打磨剧本、追求品质的电影,即使市场环境恶劣,也能收获观众的心。从电影创作者出发,不妨更多的回归到电影拍摄的初心,关心社会、关心历史,开阔视野,讲清楚故事、塑造好人物、创造好精品。从电影投资者角度,不妨多一些耐心资本,以工业化的理念,驯化一整套的生产逻辑,摆脱过往的“大导演+大制作”的路径依赖,扩充人才储备库,把那些类型风格较新、市场不确定性较大的项目交给年轻人练手,把成本和风险降下来,把产能和多样性提上去。从管理方的角度,还是要构建完整的电影人才成长体系,通过更多短片大赛、青年影人计划等试错成本较低的方式,给青年提供更多成长的沃土。探索好电影播放的全新航道。顺应时代而变,顺应需求而变,是从业者的应然,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比如,现在行业9万多块荧屏,是不是可以尝试分线运行,让更多的影片实现更多的亮相?比如对于当下蓬勃发展的XR体验空间等,能否制定电影级的标准,让大家除了《金字塔》等片源外,有更多奇观的享受。应用好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运用好云计算、XR、AI等技术,让技术更好的服务群众喜好、服务生产创作,创造更多让人惊叹的工业电影。结语
用南方周末的一句老话,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新的一年,电影又会开始新的一个轮回,即将到来的春节档,又将迎来“神仙打架”的新一年,《哪吒之魔童闹海》《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唐探1900》《熊出没・重启未来》等高票房背书的老IP,《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蛟龙行动》等大手笔,电影大概率也会迎来新的开门红。只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和创新力,属于中国电影行业的寒冬总归还是会过去,也必将迎来更加百花齐放的春天! 加入私密社区 行业窗口与顶尖新媒体【三川汇文化科技】已运维4000多期(持续十多年,跨越4000多天),推送文化、旅游、体育领域专业优质文章8000多篇。【三川汇文化科技】始终秉承权威、专业、准确、及时、实用的特点,聚焦文化、旅游、体育等行业前沿动态、发展思考,直面新时代行业发展重大问题,融汇行业内外精英的观察和理解,得到了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精英从业者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亦架设起沟通各方的畅通渠道,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电影局、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文物局、国家体育总局等有关部门,各地市政府,以及全国各文化、旅游、体育企业的重要助手。欢迎订阅关注!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加入「三川汇文化科技」,这里,是你的舞台~请给林聪打赏,您的打赏,平台都会给到作者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