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草中国!广电总局认定162部文旅微短剧全景透视

文化   2024-12-17 22:20   辽宁  

第4422期三川汇文化科技

点上方蓝字「三川汇文化科技」关注并星标


162部微短剧以短小精悍的镜头记录中国大地的壮美与文化,通过丰富的叙事和创意表达,推动了文旅目的地的传播与曝光。然而,在流量热度背后,政策依赖、内容同质化和市场转化不足等问题逐渐显现。微短剧能否从屏幕跳脱出来,真正成为文旅产业的持续驱动力?



作者 | 见鸣(三川汇文化科技作者,三川汇文化科技研究院研究员)
编审 | 时光
编辑 | 半岛
来源 | 三川汇文化科技


在近期的“2024视听中国马栏山微短剧之夜”上,“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迎来了第五批推荐剧目的发布(详见:《微短剧+文旅:广电总局公布第五批48部》)。至此,“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已发布162部推荐剧目。从2024年初,国家广电总局印发《关于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的通知》,提出2024年创作播出100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主题优秀微短剧目标。到年底,这一计划完成了全景拼图。


2024年,“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发布的162部微短剧(后附162部微短剧的清单),用短小精湛的镜头捕捉着中国大地的万千气象,唤醒了一个个文旅目的地的生命,也为观众种下了星星点点关于远方的念想。当故事落幕,这些风景能否跨越时间与距离,成为你旅行清单里的下一个坐标?


第五批推荐剧目亮相

162部微短剧全景图鉴


从乡村田园到城市街头,从历史深处到自然秘境,162部微短剧如一幅流动的文化长卷,展示了中国的多样面貌。乡村振兴方向18部、历史文化方向20部、非遗文化方向38部、产业发展方向7部、城市文明方向29部、景区与生态文明方向36部……这些微短剧带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满满的情感温度,构建出一场既好看又能“种草”的文化之旅,为文旅融合提供了新的想象空间。



短短几分钟,如何讲好文旅故事?如何让观众跟着影像心动,走进每一片人文与自然的诗意风景?


城市文明:烟火气中的现代注脚


城市文明微短剧用细腻的镜头与深情的叙事,折射城市的多面性。从陕西的味觉记忆到东台的责任叙事,再到崇礼的冰雪奇迹,城市文明微短剧用烟火气、人情味和地域符号,为观众打开了通向现代都市文化的窗口。


美食是城市文化的舌尖记忆。《恋恋小食光》用葫芦鸡、油泼面等地道美食串联大唐不夜城、渭南、榆林文化地标,展现了陕西的烟火气息与文化碰撞。《驴火了》通过拟人化叙事,将保定驴火转化为情感符号,使其成为观众心中的美食打卡地。


△《恋恋小食光》


情感与理想赋予城市温度。《我是猎手》以反诈故事为切口,将东台的西溪古韵、黄海森林美景与文化地标融入剧情,让地方风光与社会议题完美结合,推动东台文旅热度飙升。


△《我是猎手》东台取景地


城市风貌是微短剧的视觉灵魂。《回到崇礼》以崇礼雪景为切入点,将个人成长与冰雪经济交织,展现冬奥浪潮下冰雪文化的崛起与地方发展。



产业发展:生活背后的时代律动


如果城市文明是温情的表面,那么产业方向微短剧则深入了城市的幕后,通过个体故事和标志性场景,将宏大的经济发展主题转化为生动的文旅符号,打造吸引力强劲的地方名片。


《宁波144小时》通过中世纪法国商人穿越到现代宁波的视角,以宁波舟山港、老外滩等标志性场景为载体,展现国际贸易的繁忙与城市多元文化。法国商人卢卡斯的体验串联起宁波的港口经济与现代化成就,最终形成完整叙事闭环。凭借全球化传播策略,剧集塑造了宁波“有东西”的城市名片,吸引国际关注,赋能地方文旅品牌。



《拜托了!老爸》以家族情感为切入点,通过黑白影像与彩色画面的对比,呈现南通从历史港口到现代产业基地的蜕变。剧中,祖孙三代的情感交织与“建设南通,建设祖国”的情怀,将产业故事与家庭传承有机融合,展现南通适宜创新创业的温暖环境,赋予产业地标以深厚的情感共鸣。


非遗传承:传统与现代的深情对话


非遗文化微短剧以独特的叙事和深厚的文化内核,串联起古老技艺与现代生活,将传统文化的温度注入当代叙事之中。


《醒狮》以广西藤县的舞狮文化和六堡茶制作工艺为核心,描绘壮乡传统文化的鲜活画卷,藤县人舒展的生活节奏与自然风光交相辉映,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治愈情感的桥梁。


《我和我爸的18岁》以英歌舞为线索,用轻喜剧形式探讨民俗传承与创新,林氏父子态度的转变呈现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中的新生,传递出文化传承的深意。



《一梦枕星河》融苏扇技艺、昆曲、苏绣等江南文化符号于古城保护叙事中,以“三面扇”贯穿情感与非遗技艺,探索非遗现代化路径,为苏州的文化底蕴注入时代活力。


△《一梦枕星河》剧照


非遗微短剧不仅是传统技艺的展示平台,更是一场以情感为纽带的文化对话。通过视觉美感与情节深度的双重结合,这些作品将非遗从历史书页带回生活日常,在保护与传播中让古老技艺焕发当代光芒。


景区叙事:人与自然的诗意对话


景区与生态文明微短剧通过自然与人文的双重演绎,不仅为观众呈现视觉的震撼,也用细腻的叙事与真实的情感打动人心,让每一处风景都成为牵引人们走向诗意远方的理由。


《此处通往繁星》以宁夏的清澈夜空为背景,通过沙坡头、贺兰山和览山公园的浪漫场景,展现宁夏作为“星星的故乡”的独特魅力。观星情节将自然美景与观众的情感向往紧密相连,勾勒出一幅梦幻星河的诗意画卷。



《春风不改旧时波》将绍兴柯桥的黄酒酿造与鉴湖、柯岩等水乡景致结合,通过“黄酒世家”的家族故事,将景区的自然韵味与绍兴深厚的文化内涵融为一体,让观众在风景中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鸣。



《那个重逢的夜晚》以平潭的“蓝眼泪”奇观为亮点,通过海岛风光承载角色救赎与成长的情感故事,用清新风光治愈城市疲惫,成功打造景区的品牌记忆,赋能地方文旅发展。


乡村振兴:土地蕴藏的多元魅力


乡村振兴微短剧用田园风光、文化记忆与产业实践,编织出乡村转型的诗意画卷,让观众在追剧中感受到乡村的温暖、活力与无限可能。


用情感叙事唤醒乡村治愈力量。《爱在炊烟袅袅时》通过女主圆子的疗愈旅程,将海盐丰义村的田园景色与人情交织,以家常菜和乡村日常传递“家的味道”,营造出质朴又治愈的乡村氛围。


△《爱在炊烟袅袅时》剧照


通过产业振兴展现乡村创新气息。《辣妈回村》展现城市精英返乡发展农业与文旅经济的励志故事,结合现代科技与多元产业,呈现了新农村的创新面貌与勃勃生机,激发了观众对乡村发展的关注与期待。


用文化融合凸显乡村特色。《有种味道叫清溪》通过田园美景与菜肴设计,将文学与美食、科技兴农相结合,展现清溪村的文化与产业魅力,打造出“文学+旅游+产业”的乡村振兴模式。


以爱情叙事拉近观众与乡村的情感距离。《恋恋茶园》通过浪漫爱情故事串联丽水的农耕与茶文化,用稻田、茶园等真实场景展现田园风光,同时结合智能农业与茶文化创新,塑造现代乡村的美好形象,让丽水成为“追剧打卡”热点。



乡村振兴微短剧以情动人、以景取胜,不仅展现了乡村的文化与生态魅力,也通过情感叙事与视觉沉浸,为地方文旅注入了温暖与生机。每一帧田园风光都仿佛在呼唤观众走进乡村,体验那片焕发新生的土地。


历史文化:用技术复现鲜活历史


历史文化微短剧犹如一台时光机,以浓缩的镜头语言将厚重的历史与现代情感交织,让观众在追剧中感受文化遗产的鲜活生命力。


穿越叙事让历史走进当下。《你好,苏东坡》与《遇见唐诗》分别通过苏东坡和杜甫的穿越情节,将定州和成都的文化底蕴融入现代生活,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拉近历史与观众的距离,跨越时空展现文脉传承的当代活力。



动态叙事赋予遗产新生。《清明上河图我是画中人》利用特效重现宋韵文化,“名画复活”成为剧情与游玩场景的桥梁;《重回永乐大典》通过数字技术与传统修复工艺的结合,让古籍修复更具时代感。这些剧以创新叙事和视觉表现,使文化遗产焕发生机。



文化符号深化地方特色。《等你三千年》通过香囊、战国袍、古戏楼等符号串联邯郸历史与爱情故事,展现“成语之都”的文化魅力。这种轻松的“软植入”形式,让地方文化焕发年轻化与时尚感。


162部微短剧,是一座流动的文化博物馆,收藏了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它们以最贴近观众的方式,讲述了土地与人、城市与乡村、自然与文化的故事。短短几分钟的篇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与情感共鸣。


繁荣背后的隐忧

“创作计划”的年度实践报告


当“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于年初启动时,或许没想到它在短短一年内会交出如此丰富的答卷——162部微短剧覆盖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各地申报与创作热情高涨,成果数量远超预期。


政策输血,文旅微短剧喜忧相伴

自创作计划启动以来,各地政府积极响应,通过专项资金、资源整合等方式推动文旅微短剧的发展。北京市广电局发布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短剧游北京”创作计划,对网络微短剧创作播出全流程给予扶持指导;云南则组织开展“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活动,展现多民族文化与自然风貌,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微短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播电视局召开全区优秀网络视听作品创作座谈会,强调要多走微短剧、短片等“小快灵”路线,抓好“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的创作进度......



2024年,“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成功迈出了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的第一步,在数量、覆盖范围和区域探索上的成果令人鼓舞,但在市场化、传播力和精品化上仍存在许多不足。


政策虽然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剧目产量与地方热度,却也暴露了其对政策资源的高度依赖。例如,一些地方专项扶持资金过于倾斜于短期项目,追求年度指标的完成,而忽视了长期的市场运营和产业化发展路径。许多微短剧上线后热度有限,传播范围局限于本地和周边地区,难以打破区域限制,缺乏实际影响力。



为追赶政策进度,部分项目在立项、拍摄和后期制作上都被大幅压缩,叙事模板化、风格单一化现象随之而来。例如,有些剧集仅以景点为背景,忽视了剧本的精细打磨,呈现出一种生硬的宣传片质感,无法激发观众的观看热情。这种急功近利的创作方式,虽然在数量上交出了亮眼答卷,却在质量与创新力上留下明显短板。


屏幕与现实之间的距离,需要更有力的桥梁


尽管政策推动使文旅微短剧迎来了创作的高峰,但在市场传播中,许多剧集却显得力不从心。相比商业微短剧动辄上亿的播放量,这些政策扶持下的作品在全国范围内的声量普遍有限。数据显示,除了《我的归途有风》和《我等海风拥抱你》等少数剧集播放量破亿以外,绝大多数文旅微短剧的传播范围局限于本地平台,缺乏“出圈”效应。



传播困境的根源之一,是内容本身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许多剧集在情节设计上流于表面,未能塑造鲜明的角色与故事记忆点。例如,《驴火了》通过拟人化叙事将“保定驴火”打造成了短期热搜,但观众对剧情的记忆远不如对美食的关注。与之相似,《回到崇礼》虽然掀起了滑雪运动的讨论热潮,但因叙事深度不足,其话题热度未能延续到雪季之外。这种“看完即忘”的现象,暴露了文旅微短剧在内容塑造与情感链接上的短板。


另一个问题是传播策略的单一化。许多文旅微短剧的推广,仍以地方电视台、广电新媒体为主,未能充分利用短视频平台的社交传播优势。而短视频平台,正是当下年轻观众获取娱乐内容的主阵地。例如,《宁波144小时》虽然通过中英双语发布,试图覆盖全球市场,但因叙事逻辑僵硬、内容设计迎合性过强,传播效果并不尽人意。这种脱离观众需求的传播策略,使得作品难以真正融入市场,未能达到预期的影响力。


△《宁波144小时》剧照


此外,文旅微短剧在产业链上的不完善,也是传播效果受限的重要原因。许多剧集缺乏从“观众兴趣”到“文旅消费”的完整导流机制。观众“云打卡”与实际出游之间的转化缺口,依然是文旅微短剧亟待补齐的短板。


打破传播困境,文旅微短剧的破局之道


要打破文旅微短剧的传播困境,必须从内容质量和市场策略两个层面发力,建立“内容吸引+传播创新+消费转化”的完整闭环,让作品从屏幕走进现实。


其一是强化情感共鸣,塑造深度叙事。优秀的文旅微短剧不仅是风景的展示,更需要通过鲜活的人物与动人的情感打动观众。创作者应深挖地方特色,将文化符号融入情感叙事,使剧集成为“风景+故事”的双重享受。例如,通过小人物的视角,讲述他们与地方文化的牵绊,能够使观众在情感上与故事产生共鸣,让剧集成为吸引游客的情感纽带。



其二是优化传播链条,抢占平台生态。在传播上,文旅微短剧需要深度嵌入当前主流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和直播生态。通过多样化的推广形式,例如剧情花絮、演员互动直播、观众挑战任务等方式,让内容更加贴近年轻观众的媒介习惯。同时,注重平台推荐机制的优化,确保作品能够精准触达目标观众群体。


其三是创新互动玩法,增强参与感。互动性是文旅微短剧传播的重要抓手。如结合剧中故事,设计“主题游”路线,鼓励观众亲身体验剧中取景地的独特魅力。尝试推出“观剧+旅游”联动套餐,通过观众完成任务、互动打卡等方式兑换剧中场景相关的权益或折扣,激发观众参与热情。


其四是精准对接旅游时机,提升转化效率。微短剧应该发挥“轻量化”的优势,上线时间与目的地的最佳旅游时间应科学匹配。例如,雪景题材剧集可以在冬季滑雪旺季上线,通过剧情吸引观众提前规划出游;花海主题剧集则应选择春季花期集中推广,提升游客转化效率。通过精细化的内容运营与宣发策略,使微短剧成为推动旅游消费的催化剂。


△《你的岛屿已抵达》


文旅微短剧要想突破传播困境,必须实现从内容到消费的无缝连接,让观众在“屏幕前流连忘返,现实中跃跃欲试”,才能真正拉近剧集与观众的距离,让文旅微短剧成为地方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


结语


微短剧的潜力远未被挖掘完毕。它不仅是文旅发展的新工具,更是连接人们情感与文化认同的重要桥梁。只有真正从内容、技术、市场三个层面深耕创新,微短剧才能在文旅融合中书写更多动人篇章,成为文旅产业持续焕新的动力。

附:广电总局认定五批162部全名单




 加入私密社区

 推荐阅读 


 主题阅读 
独家报告:透视全国170座城市300余个文旅元宇宙政策
3万字37张表格详解:全国区县级元宇宙政策如何赋能文旅经济
重磅 | 两万字报告:从国家级到省级,150个元宇宙政策大盘点

 推荐收听 
当AI卷入综艺赛道,会激发何种想象?
深度伪造:AI“变脸”成隐私与财富的“掠夺者”
独家报告:透视全国170座城市300余个文旅元宇宙政策
重磅 | 两万字报告:从国家级到省级,150个元宇宙政策大盘点
苏州文博会何以“国际风、江南韵、创新潮”
20份研报集萃: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全景洞察

 订阅关注 
行业窗口与顶尖新媒体【三川汇文化科技】已运维4000多期(持续十多年,跨越4000多天),推送文化、旅游、体育领域专业优质文章8000多篇。【三川汇文化科技】始终秉承权威、专业、准确、及时、实用的特点,聚焦文化、旅游、体育等行业前沿动态、发展思考,直面新时代行业发展重大问题,融汇行业内外精英的观察和理解,得到了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精英从业者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亦架设起沟通各方的畅通渠道,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电影局、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文物局、国家体育总局等有关部门,各地市政府,以及全国各文化、旅游、体育企业的重要助手。欢迎订阅关注!

交流/咨询/合作
请加主编微信号:7759813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加入「三川汇文化科技」,这里,是你的舞台~

喜欢这篇吗?分享、点赞、在看,都安排上~

请给见鸣打赏,您的打赏,平台都会给到作者个人



三川汇文化科技
原名【文化产业评论】。三川汇旨在通过专业内容、能力、资源、服务,链接业内各界同仁,结交志同道合朋友,集聚产业各方要素,为行业提供专业产品和服务,助力高质量发展。三川汇文化科技系中国文化和科技融合领域的产业集成及落地服务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