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说
《中国石油报·北方周末》开设了“青春说”专栏,聚焦青年群体,就“国之大者、企之要情”,畅谈理想信念、责任使命、精神传承,建言国家石油事业建设、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各企业创新实践等,唱响“以青春之我,赴时代之约”的豪壮之歌。我们予以摘选转发,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凝思青春,积淀力量。今天,我们请来的是中国石油新疆油田王御鑫,听听他怎么说——
玛湖的月光
又是一个通宵达旦的长夜,目光从电脑屏幕上移开之际,月亮正高悬在窗外,散发出青白色的光芒。看看时间,距离天亮尚有一段时间,我遂决定在办公室稍作休息。4年的工作实践下来,我已经不是刚出校园的毛头小子,但回想起刚工作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玛湖,这个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砾岩油田,于我而言,一直以来只存在于新闻报道中。他在我眼里是宏伟,是壮观,但当我踏上这片土地,放眼望去只有荒凉。我很难想象,这就是我在新闻报道中看到的那个热火朝天的玛湖油区。
但是,逐渐地我才明白,他的恢宏壮观从来不是来自他本身,而是来自每一位围绕着他辛勤付出的石油人。
科学决策,提高发展质量,是决策者肩上的责任,所以我看到了红着双眼、顶着朝阳和日暮、从一个会场匆匆赶往下一个会场的掌舵人;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发现更多油气储量,是石油企业的使命,也是科研人员肩上的责任,所以我听到了深夜灯火通明的办公室里响起的键盘敲击声;保证油气生产平稳运行,为产量稳步提高保驾护航,是一线操作员工肩上的责任,所以我感受着颠簸不平的道路,在师傅的带领下奔赴一个又一个井场、啃下一块又一块干馕。
在为期一年的学习培训中,白天,我四处奔波着维持每口井的正常运转,记录数据、采集油样、检查配件、保养抽油机;夜晚,无论严寒还是酷暑,我都会披着月光准时准点颠簸在路上,听听这口井出液是否正常,看看那口井有没有故障,走走停停、拍拍敲敲。即使这样的动作做了千万次,每一次我依然极尽认真。
不断地工作,不断地理解师傅口中所说的、身上所散发的石油精神,我下定决心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在之后的两年时间里,我投身于各个油藏开发方案的编制,对着图纸和同事“争论不休”,看着彼此眼神中充斥着谨慎又满是希冀;在电脑前“奋手疾敲”,仿佛透过屏幕看到了几千米的地下,一寸一寸地搜索那黑色的血液;站在会议室的屏幕前激情演说,向在座的每一位展示自己脑海中油藏的纤毫变化。
我就是这样专注于图纸上的分毫差别,专注于地下的细微变化,专注于把自己脑海中的油藏展现出来。我全心全意牵挂着自己亲手布置的井,每日谨慎地观察记录,时而懊恼不已,时而涨红着脸振臂高呼:“见效了,终于又出油了!”
热爱,让青白色的月光不再只带了寒意,而是不断为体内的热血升温。
犹记得“压舱石”工程启动伊始,我主动向领导请缨,要加入项目组,检验自己以往所学的同时,在实践中学习领悟更多的知识技能。深夜翻阅文献,在字里行间寻找破题之法;白天与同事进行头脑风暴,再小心求证灵光一现得出的思路。那段时间,不记得多少次看着日出,但记得从没见过日落;也不记得多少次修改汇报材料,但记得每一页的每一个数据。
现在的我逐渐退去了怕风怯雨的娇气,有了敢于冲锋的勇气;退去了心浮气盛的燥气,有了刻苦钻研的踏实;退去了好高骛远的傲气,有了实干笃行的稳重。我不知道我距离前辈那些优秀的石油人还有多远,但我会怀揣着前辈对我们的嘱托,一直坚定地向前走去。
一百年前,有一批青年救国家于水火,用自己的青春力量挺起一个国家的脊梁。一百年后,依然有一批青年,在用自己的青春为这个国家保供工业血液。我辈青年,生逢盛世,肩负重任,当为祖国加油,为青春喝彩!
《中国石油报·北方周末》“青春说”栏目常年征稿,欢迎投稿哦~来稿请标注“青春说”字样。投稿邮箱:bfzm2021@126.com
作者:新疆油田百口泉采油厂助理工程师 王御鑫
图片:徐志远 刘蓓蓓
编辑:姚婕娜
审核:向爱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