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蓝血创作组
来源 | 蓝血研究(lanxueyanjiu)
据相关消息,2024年8月荣耀公司宣布启动股改,到目前为止,四位华为系高管——董事长万飚、CEO赵明、中国区CMO姜海荣及销售部部长郑树宝已相继离职。
这一事件引发了业界对资本介入与企业自主权关系的热议。作为华为曾经的子品牌,荣耀的独立与资本化改革,与其母公司的“不上市”战略形成鲜明对比。两者的选择揭示了资本的双刃剑效应:既能加速扩张,亦可能动摇企业根基。
01
资本的双刃剑:
短期收益与长期价值的博弈
资本的本质是逐利性。在荣耀的案例中,投资人通过调整高管职务(如万飚从董事长降为副董事长)推动战略转向,折射出资本对短期市场占有率、投资回报率的强烈诉求。这种诉求往往倒逼企业压缩研发投入、追求快速盈利,进而削弱长期竞争力。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直言:“资本贪婪的本性会破坏理想的实现。”这正是华为坚持不上市、拒绝外部股东干预的核心逻辑——通过内部分红与利润再投资,确保对技术研发的持续高投入(如2023年研发费用占收入25%),维系全球技术领导地位。
02
华为的“反资本化”哲学:
以技术主权抵御风险
华为的不上市策略,本质上是对资本严酷性的一种防御。外部资本股东往往要求企业遵循季度财报逻辑,注重分红与股价表现,而华为则通过员工持股制度将资本控制权内部化,使战略决策不受短期市场波动干扰。这种模式赋予华为两大优势:一是技术研发的长期连贯性,例如麒麟芯片与鸿蒙系统的十年磨一剑;二是危机应对的灵活性,如在芯片断供后迅速启动“南泥湾计划”。华为的实践表明,远离资本市场的“紧箍咒”,企业方能以技术主权构建护城河。
03
荣耀的资本化实验:
独立后的阵痛与挑战
荣耀的独立被视为华为应对制裁的权宜之计,但其股改后的资本化路径却与母公司的理念背道而驰。引入外部资本后,荣耀的管理层被迫在投资人意志与企业原有战略之间寻找平衡。四位华为系高管的离职,表面是职务调整的结果,实则是资本逻辑与技术逻辑的冲突:资本要求快速扩大市场份额以提升估值,而华为系高管更倾向于延续技术驱动的渐进式发展。这种冲突导致荣耀的产品策略从“创新高端化”转向“性价比优先”,短期内市场份额回升,但品牌溢价与研发投入明显下滑。
04
企业与资本的平衡之道:
控制权与增长需求的调和
华为与荣耀的案例为企业与资本的关系提供了双重启示:
1、资本需为企业愿景服务,而非主导愿景。企业引入资本时应明确控制权边界,如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通过双层股权结构确保创始团队决策权;
2、长期主义需要制度保障。华为的员工持股计划、特斯拉对私有化风险的抵御,均通过治理结构设计抵御资本短期化压力;
3、资本化不等于妥协。企业可借鉴苹果公司“高现金流+低负债”模式,利用资本但不依赖资本,保持战略自主性。
05
结 论
资本是企业发展的催化剂,却非万能解药。华为以“反资本化”坚守技术主权,荣耀在资本化中经历阵痛,两者共同印证了一个真理:企业的终极竞争力不在于资本的多寡,而在于能否在资本诱惑与长期价值之间建立防火墙。未来,如何在开放融资与保持独立之间找到动态平衡,将成为所有追求基业长青企业的必修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