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风起堂主人
来源 | 风起堂观察(funqitun)
投稿 | funqitown(微信)
北京丽思卡尔顿酒店,任正非正和吴春波教授共进早餐。
这时,一位西装革履的中年人走到任正非面前,自称是美国花旗银行中国区的高管,递上名片后说:"花旗银行正在同华为讨论合作事宜,希望得到任总的支持。
任正非:"好啊,你找郭平就行,他是我们财务体系的最高负责人。”
这是2012年,任正非和教授吃早餐时的一个小插曲。
而任正非口中的郭平,对华为也真可谓意义非凡。
任正非创办华为之后,招揽的第一个高材生就是郭平。
郭平之于任正非和华为,可以说是华为真正走上技术之路的起点。
01
他才是任正非的第一桶金
如果说倒卖交换机为任正非挣来资金上的第一桶金,那么郭平就是任正非为华为走上未来挖来的人才上的第一桶金。
决定企业命运的,当然是人才。
所以,任正非真正的第一桶金,郭平才是。
郭平第一次见到任正非是在1988年,那时他还在华中理工大学读研究生。
那一年,任正非一个人扛着一台40门的程控交换机,坐了上千公里的火车从深圳到武汉,拜见郭平的导师。这位导师是当时国内极少数研究程控交换机的专家,任正非要向他请教程控交换机的发展前景。
不过,任正非到华中理工还有一个重要目标,那就是要把郭平带到深圳去。
郭平这时候正好研究生毕业,学校原本要安排他留校任教,但是禁不住任正非的热情鼓动,郭平就放弃留校的机会,跟着任正非去了深圳。
那时的华为,还只是一家倒卖交换机设备的"二道贩子",从香港鸿年公司和珠海通信公司买来交换机,再卖给国内县级邮电局和乡镇、矿山等。
由于国内通信技术的落后,倒卖小型交换机的业务恰逢其时的迎合了市场需求,为华为挣来了"第一桶金"。
但也正是从那时起,华为就经历了经常被供应商"掐脖子"断货。
那些早年加入华为的人都有一个深刻印象,每当有人在办公楼下喊:"来货了!"从任正非到所有人,全都欢呼一片,冲到楼下,从大卡车上卸货,那场景"像过年似的……"。
货源受制于人,对未来的梦想,和一群人的"野心",让任正非下定决心,科技公司不能长期当二道贩子,代理只是权宜之计,华为必须要有自己的技术产品。
就这样,1990年,郭平受命开发256门交换机。
立项的时候,任正非问郭平:"你们导师一年有多少科研经费啊?"郭平答:"八九十万吧。"任正非说:"我给你1000万,你把这个东西做出来……"
郭平当时就觉得"一下子有一种很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一定要把产品做出来。
于是,郭平每天晚上工作到12点,经常在实验室干到通宵……后来产品做出来了,是512门交换机。
当然,对于这款产品的研发投入,到底花了多少钱,究竟有没有花了1000万,那就没人知道了。
02
为任正非拉来一“宝”
郭平到华为做的第二件足以改变华为命运的事,是拉来了自己的师兄郑宝用。
郑宝用能加入华为,可以说就是被郭平“忽悠”来的。
郑宝用是华中理工大学的高材生,读完本科和硕士,还考上了清华大学的博士。
当时华为研发交换机遇到一些困难,郭平就向任正非推荐了自己的师兄郑宝用,任正非当然求才若渴。
郭平就把从任正非这学来的鼓动说辞用到了郑宝用身上,而郑宝用对自己心气极高的同学郭平,跑到华为这样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工作也很是不解,于是经不住郭平的多次“撺掇”,郑宝用来到华为参观,也想一探究竟。
任正非亲自陪同郑宝用参观,还一边热情地给郑宝用讲解华为的产品。
郑宝用的创业梦想,立刻被任正非身上那种激情四射的进取精神,和华为员工热火朝天的工作热情给点燃了。这也才有了郑宝用后来的放弃清华大学的博士学位,加入了华为。
关于郑宝用放弃博士学位加入华为的版本,在不同的任正非传记中描述略有不同,当然,也会有部分的艺术放大。
其中一个版本是这样描述的:在任正非刚一介绍完,郑宝用上前一步,一把握住了任正非的手,“任总,我决定了,我不读博士了,我要到华为来工作!”
任正非当然欣喜若狂,兴奋地说:“华为公司以后就看你和和郭平的了!”
而从此以后,郑宝用就成了任正非的“宝宝”、“阿宝”了。
03
华为和思科世纪之战的“前敌总指挥”
这是郭平在华为担当的第三件堪称决定华为命运的大事件。
2003年,华为重金投入的3G研发因国内牌照问题陷入苦苦等待,高层拒绝小灵通导致营收大损,数字通信产品也遭到前爱将李一男创办的港湾步步紧逼……
然而,内外交困交困之际,思科对华为发起了“世纪诉讼”,指控华为涉及专利、版权、不正当竞争、商业秘密等8大类21项罪名,几乎涵盖了知识产品诉讼的所有领域。
面对华为创立15年来第一次被外国企业起诉,任正非自己也没底。
于是,郭平被任命为“前线总指挥”带队去美国迎战。
匆忙之下,郭平和同事们第一时间赶赴美国,甚至年夜饭都是在宾馆里解决的,没想到一去就是半年。
在郭平的现场组织下,华为天价聘请了美国的法律顾问,同时在诉讼和媒体两条战线上与思科展开正面较量,这一场对决,可以说丝毫不亚于影视剧中的诡谲商战。
历经一年半的交锋,最终以双方和解告终,而华为也因此被思科“洗白”,让华为的企业网产品在美国的知名度远高于其他区域。
这一场诉讼之战,也为郭平在美国的IT界和律师界名声大噪,华为也因此成为真正走出国门并站起来的中国品牌。
作为最早加入华为的高管之一,从实习生开始,到担当华为自主产品的研发主力,此后历经多个职能体系的轮岗,历任产品开发部项目经理、供应链总经理、总裁办主任、首席法务官、流程与IT管理部总裁、企业发展部总裁、华为终端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公司轮值CEO、财经委员会主任、公司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等职务,现任公司监事会主席。
郭平在新员工座谈会上说,“解决华为的问题,关键靠人才,靠优秀人才”。
那么,郭平、郑宝用、徐直军、孙亚芳、余承东等众多优秀人才,又是如何几十年聚集在一起为华为一直奋斗呢?
任正非说,自己啥也不懂,就是拎着“一桶浆糊”,把这些优秀的人才粘在了一起。
“英雄不问出处,出处不如聚处”!有管理专家说,华为能取得成功,关键在于“任正非这个华为最大的人力资源部长”。
为了探究并解读任正非的管理哲学,从1996年起即担任华为高级管理顾问的田涛教授完成了这一经典——华为研究三部曲:《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理念·制度·人》、《我们为什么要做企业家》。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由田涛和吴春波教授合著,访谈了136位华为中高层管理者,书中通过大量首次披露的任正非和华为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基于人性的独具特色的任正非管理哲学,对华为进行了深刻、系统、权威的解读,还原了一个真实、可信、丰满的任正非,被众多知名学者人士誉为“颠覆外界对于华为的所有认知,研究华为与任正非的教案级著述”,极具可读性和思想冲击力。
《理念·制度·人》是田涛教授积淀8年研究华为之力作,对华为企业文化与组织制度建设进行了深入解析;《我们为什么要做企业家》则以华为和任正非为参照,纵论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
要真正了解和学习华为,建议创业者、企业经营者、企业管理者以及其他希望了解和学习华为和任正非的相关人士,可以读一读。
▼▼▼
感兴趣的即可点击下方卡片查看
参考资料:
田涛、吴春波合著《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
田涛著《华为访谈录》、《理念·制度·人》、《在悖论中前进》;
吴春波著《华为没有秘密》1/2/3;
黄卫伟《价值为纲》《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
注:本号所发表内容凡注明来源的,版权归原出处所有(无法查证版权的或者未注明出处的均来自网络,系转载,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号会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