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风起堂主人
来源 | 风起堂观察(funqitun)
投稿 | funqitown(微信)
华为手机从无到有的曲折史——系列之四
华为现在“坚决不造车”,过去也曾有“坚决不做手机”、“坚决不做房地产”的定论。
不自己下场造车和不做房地产,与任正非坚持通信设备主航道的初衷无二,无论是华为内还是华为外,大都能理解。
但手机作为通信设备终端,却被任正非拒绝多年,即便华为内也有很多人不理解,认为老板是战略误判。
华为内早期曾有多位高管向老板提议上马手机项目,但都被任正非严厉拒绝。2002年,时任华为业务与软件产品线总工程师的张利华,就因为在会上建议华为应该做手机,曾被任正非当场拍桌子怒斥“谁再提做手机谁下岗”,自此,华为再无人敢提做手机。
到底什么原因,导致任正非如此排斥做手机终端呢?
原来,华为早在1994年,就已经搞过终端,只是败得太惨,自此任正非决定:华为从此再也不做终端了。
01
华为不做终端的由来
这一段华为终端战败史,外界知者甚少。
华为前高管刘平回忆称,那是在94年,在C&C08数字交换机研发成功之后,华为成立了一个终端事业部,毛生江任事业部总裁,开始做电话机的开发、生产和销售。
终端事业部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电话机,有无绳的子母机,有带录音功能的电话机,有桌面电话机,还有挂在洗手间的壁挂式电话机等。
虽然华为在交换机的市场上,一路高歌猛进,但华为在终端设备的市场上,却因为自身电话机的产品质量问题,迟迟打不开局面。
华为终端事业部的电话卖不出去怎么办?两个办法,一是公司内部使用,二是当礼品送给客户。
华为北京办事处主任曾经送了一对子母机给一位局长,结果没用几天就坏了,换了一台,又很快就坏了。最后换了三次,才可以使用。
如此,送出去的越多,华为终端电话机的口碑越差,华为终端的路也就越走越窄。
华为电话机的另一大客户是内部员工,卖不出去,就只能号召员工积极购买自己的电话机。
刘平回忆称,自己在96年春节回家的时候,买了10台公司的电话机,拿回家去送人。
结果,很多人用了没多久都说,话机坏了。
就这样,华为终端事业部最终以亏损2个多亿收场。
华为另一个失败的终端项目,是北研所的第一个产品ISDN终端,配合C&C08交换机的ISDN功能销售到电信部门。ISDN终端最大一批销售是在广东东莞电信局,但在使用过程中问题很多,最大的问题是防雷,一次雷击打坏了一大批终端,于是只好免费给用户换。
之后,随着ISDN技术被ADSL技术所淘汰,ISDN终端项目也终以亏损告终。
华为连续在终端项目上的失败,让任正非觉得华为不适合搞终端产品,据刘平回忆称,任正非曾经说过:”华为以后再也不搞终端了“。
以至于,当移动通信时代到来,华为中研部多次提出立项开发手机,都被任正非坚决否决。这便是“华为不做手机,早有定论”的由来了。
02
张利华建议做手机,任正非:谁在提谁下岗
小灵通时代,让中兴、UT等厂商凭着小灵通手机飞速发展,一度在2003 年营收上追平了华为。
但是,华为没有选择小灵通,那些年运营商的年度预算中,一半多都给了小灵通基站和手机,华为只能捡漏。
当时,华为在无线通讯技术的研发上已经站在2.5G和3G的前端,完全有能力做手机。同时,华为的3G技术要实现落地,也必须要有终端手机承载。
一方面是出于市场竞争需要,另一方面是华为自身3G技术需要,华为做手机的呼声四起。
但即使如此,任正非一开始也没想自己做手机,而是准备和日本的企业合作。
时任华为对外合作部部长刘平,就曾带着无线业务部的几位同事和日本NEC等公司,洽谈3G手机的合作事宜。
但是,还是有很多坚持自己主张的华为人,寻找一切机会,建言华为立项做手机。
2002年的10月,北京国际通信展期间,时任华为业务与软件产品线总工程师的张利华,给徐直军递了一份建议华为做手机的汇报材料,徐直军看了之后,马上给张利华发短信,让张利华准备一份正式的手机立项汇报材料,任老板要看。
就在张利华写材料期间,张利华受邀参加任正非参加的一次无线产品线讨论会。
会上,任正非照例让大家畅所欲言。
张利华早就按捺不住了,便大声说:"任总,我有一个想法,我们华为要造手机。华为的3G设备只能卖一次,但消费者一年会换好几部3G手机,中国有好几亿手机消费者,华为应该尽快立项3G手机,否则会失去巨大的市场机会。"
不料刚刚还和蔼可亲的任正非,听完张利华的发言后,啪啪啪地拍着桌子说"华为不造手机早有定论,谁再胡说,谁下岗"!
众皆无言,华为做手机终端之事,卡死。
03
北研所“擦边球”:立项做手机预研
华为北研所,有一个测试UE团队,所谓测试UE本就是为华为的3G业务而生,目的就是支持3G系统开发(用终端手机测试验证华为3G系统技术),后来成了华为手机的前身。
虽然华为在手机终端技术上,已有积累,但距离真正做手机,还有相当大跨度。
一是公司政策不允许,老板的定论“华为不做手机”,这是一道迈不过去的坎;二是手机产品技术本身的问题。
为了让公司同意做手机,时任华为北研所无线业务分管负责人苏立清是绞尽脑汁,“整天在思考这个问题”。
一天,报纸上一篇某公司推出某款工程样机的报道让苏立清灵机一动:对呀,华为也可以做手机关键技术预研,公司在关键技术预研上的投入还是鼓励的。
于是,华为北研所就以工程样机的名义在无线产品线正式立项做预研,无线产品线的主管都支持,很快立项就通过了。
工程样机项目启动后,一年时间不到,北研所就把手机工程样机做出来了,这是华为自主开发的第一款手机原型。
工程样机有了,接下来就是该如何向老板推出并获得认可了。
不久,任正非到北研所视察,几个北研所干部(舒俊是时任所长)给老板汇报工作,苏立清利用这次汇报后晚上吃饭的机会和氛围,拿出插了卡能打电话的自研手机原型机给老板看,老板拿起就打电话,高兴地说:“我们3G手机做出来了,我觉得很好!”
应该说,这时候的任正非,已经不再排斥华为做手机了。
此后,没过多久,华为手机产品线就成立了,由徐直军分管,多年后再由余承东接管,终于有了今天华为手机的辉煌。
04
不经过挫折,就不知道如何走向正确的道路
今天,回头来看华为手机终端的“出生”历程,正如任正非一直所强调的 “不经过挫折,就不知道如何走向正确的道路”。
从华为最早终端的惨败,任正非开始定论“华为不做手机”到接纳做手机,到做了几年没做好后悔要卖掉,幸而被“蓝军”首长郑宝用力阻,之后余承东接手力挽狂澜,终于成就了今天能媲美三星、苹果的国产高端品牌!
其实,不只是华为手机,华为每一项业务产品线,无一不是经历了千难万险才成就了今日的辉煌。
从任正非国企被骗200万离职下海艰苦创业,到华为历经万难后领航全球通信行业,再到华为被西方大国举国之力围堵打压不倒,而后华为手机又“皇者归来”,这“苦难成就辉煌”的一路,堪称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和华为的精辟写照。
30多年前,任正非创建了华为,并带领华为一路征战全球、一次次度过寒冬,成就了今天的全球领先。
任正非在带队华为过程中的一次次危机处理、关键讲话和关键决策,成为业界和国人的旗帜、标杆,奉为学习楷模。
为了探究并解读任正非的管理哲学,从1996年起即担任华为高级管理顾问的田涛教授完成了这一经典——华为研究三部曲:《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理念·制度·人》、《我们为什么要做企业家》。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由田涛和吴春波教授合著,访谈了136位华为中高层管理者,书中通过大量首次披露的任正非和华为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基于人性的独具特色的任正非管理哲学,对华为进行了深刻、系统、权威的解读,还原了一个真实、可信、丰满的任正非,被众多知名学者人士誉为“颠覆外界对于华为的所有认知,研究华为与任正非的教案级著述”,极具可读性和思想冲击力。
《理念·制度·人》是田涛教授积淀8年研究华为之力作,对华为企业文化与组织制度建设进行了深入解析;《我们为什么要做企业家》则以华为和任正非为参照,纵论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
要真正了解和学习华为,建议创业者、企业经营者、企业管理者以及其他希望了解和学习华为和任正非的相关人士,可以读一读。
▼▼▼
感兴趣的即可点击下方卡片查看
参考资料:
田涛、吴春波合著《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
田涛著《华为访谈录》、《理念·制度·人》、《在悖论中前进》;
吴春波著《华为没有秘密》1/2/3;
黄卫伟《价值为纲》《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
刘平《华为往事》。
注:本号所发表内容凡注明来源的,版权归原出处所有(无法查证版权的或者未注明出处的均来自网络,系转载,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号会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