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浏览了第七届女科学家论坛(Women in Science Forum)的讨论,很开心地发现一些在社会学中得到广泛研究的议题如今在主要为生物学领域的科学家团体中也得到了重视与讨论,当然可能是因为参加上述论坛的主要都是Yan Lab成员,自然而然受到了颜宁老师的影响。当然,这也是在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在各自的领域中力争上游,即使不是社会学家、政治家,也能通过影响团队成员甚至整个学科领域工作氛围的方式,为gender equality的实现做出自己的贡献。
论坛探讨的问题之一为“男女成就不同到底是不是性别差异所致?”,这其实是一个没有“正确答案”问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个问题探讨一下我们所说的“性别差异”到底是什么,是天生就有还是社会塑造的。
生物上,人类分为男性和女性。所谓男性(male)就是拥有一个X染色体和一个Y染色体,所谓女性(female)就是拥有两个X染色体,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一个人够不够男人(man)或者是不是女人(woman),讲的就是社会学的概念,属于人类想象的秩序。所以,学者通常把性别分为生物上的区分“性”(sex)和文化上的区分“性别”(gender)。生物学上的性别差异,在整个历史上未曾改变,例如男性没有子宫。但是在这个核心差异上,每个社会通常会不断加上一层又一层的文化概念和规范,而这些常常和生物学没有关联。天生自然的生物学,可能性几乎无穷无尽。然而,文化却要求必须实现某些可能性,而又封闭了其他可能性。
社会塑造的性别差异是怎样呢?农业革命以来,大多数人类社会都处于父权制社会中,父权社会教育男人应该“阳刚”,女人应该“阴柔”,从出生到死亡,男性必须一辈子不断通过各种“仪式”或者“表演”来证明自己是条汉子,总怕别人觉得自己没有“男子气概”,而女性也需要不断证明自己拥有“女人味”。然而,父权社会又重视阳刚的特质胜过阴柔的特质,社会中阳刚的典范得到的总是比阴柔的代表多。
虽然有各种理论从自然的角度去证明阳刚胜过阴柔,但没有任何一个能完全站得住脚。
最常见的一个理论就是“肌肉理论”。认为男人比女人强壮,于是他们就能靠着肌肉的力量迫使女性就范。但是“肌肉理论”存在两大问题,①“男人比女人强壮”只是一般情形,而且女性一般来说比男性更能抵抗饥饿、疾病和疲劳,而且也有很多女性跑得比男性快;②整个历史中也有许多不需要体力的工作,比如宗教、法律、政治,但是女性并没有分到这些工作,反而是在田地里、工厂里、家庭中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如果社会权利分配只看体力,那么女性得到的权利应远大于男性。事实上,肌肉的力量和社会的权利往往呈现反比,在人类内部的权力链条中,聪明才智以及社交技巧比体力更加重要。那么通过肌肉力量来证明男性胜于女性完全站不住脚。
另一种理论是说,男性具有好侵略的个性,所以通过主导战争成为了社会的主人。但是,战争可不是单纯的打架斗殴,需要非常复杂的组织、合作和安抚手段。真正胜利的关键,通常是能够同时安内攘外,并看穿他人思维。女人被认为比男人更加八面玲珑,更懂得安抚他人,而且更能够从不同角度观看事情,如果这些刻板印象至少有部分是真是的,那么女性就应该是绝佳的政治家和帝国领袖,但是现实社会中却很少成真。
还有一种理论就是从生物演化论的角度来说,男性需要彼此竞争才能得到繁殖的机会,因此传到后世的基因就是最具野心、积极和好胜的男人,而女性在生育养育过程中需要确保男性分担这个重担,不得不同意男性的各种条件,导致传到后世的女性基因就是那些最顺从、最愿意接受他人照顾的女人。这个理论最有问题的一点在于,在实际的历史发展中,女性在生育养育过程中,并不需要依赖家庭内部的男人,相反,往往是家族中的女性结为群体共同负担起养育的责任。而且正是由于雌性需要外部帮助,所以更需要发展社交技巧,学会如何和合作,更能构建起全为雌性的社交网络,主导全局,至于以自我为中心又不合作的雄性,只能滚到一边去。
所以,父权制其实并没有生物学基础,只是基于毫无根据的虚构概念,目前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法律、教育等领域中的性别差异其实是人类自身想象的秩序塑造出来的差异,并不是天生就有,“天生带来允许,文化造成封闭”。自然不是天生就有这些差异,那我们就不应该被社会塑造的刻板印象所限制。正如颜宁老师所说“一些固化的思维模式导致了男性和女性在成长过程中接受的期望值不一样,培养方式不一样。而我们做女科学家论坛的目标,其实就是要让大家去反思,不要想当然,要打破固化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