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文摘   其他   2021-11-25 10:37  

读研这几年,疯狂开始了一些非功利性阅读,然后就发现自己非常喜欢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类的书籍。人生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找寻真正的自己,知道我要干什么,获取人生的意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进行一些非功利性阅读。一百年前,梁启超就曾对当时的“90后、00后”说过:“无精神生活的人,知识愈多,痛苦愈甚”,认为当时的教育属于一种,“贩卖智识杂货店的教育”,细想一下,我们现在所受的教育何尝不是“贩卖智识”,虽然不再闹“智识饥荒”,但是又开始闹“精神饥荒”了。

我特别喜欢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关于非功利性阅读的观点“一个人的成功不在于取得多少辉煌,而是在于你是否能在挫折中勇敢地爬起来,只有非功利性阅读,才能让你坦然接受失败”。



除了能学会接受失败,非功利性阅读能让我们变得更加谦卑,少一些人的傲慢,多一些对世间万物的大爱,也会让我们不断反思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警惕自我物化并提醒自己不要物化他人......当然不是说功利性阅读不重要,两者是互补的关系,非功利性阅读帮助我们找到人性,追寻意义;功利性阅读为我们提供方法,帮我们实现意义。



今天还是想分享一些非功利性阅读的成果。

2021年我看过对我影响最大的书,莫过于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全套共八本,图中第一部借给别人看了,第八部在寝室。《少有人走的路》是一系列通俗的心理学著作,从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斯科特的诚恳和勇气。可以说,阅读这本书给我的精神和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当然冲击过后,是心智的成长。正如斯科特所说: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唯有正确地认识自己,进一步认识他人,最后理清自己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心灵成长。

八本里面,最值得看的还是第一本《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从我们中国的哲学理论来看,当你觉得痛苦的时候,内观最重要,也就是要面对自己,从自己身上找问题。 这本书就是告诉我们怎样找寻真正的自己。 “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你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




限于我个人水平,恐难以复述书中的观点,所以就在这里放一些摘录,希望大家能从中汲取力量......


1. 人生苦难重重。这是个伟大的真理。只要我们知道人生是艰难的——只要我们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一点,那么我们就再也不会对人生的苦难耿耿于怀了。然而大部分人却不愿正视它。在他们看来,似乎人生本该既舒适又顺利。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完整的自律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2. 所谓自律,是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3. 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4. 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启发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问题是我们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为解决问题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断成熟。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倾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5. 固步自封,逃避挑战,可说是人性的基本特征之一。只有让接受挑战成为习惯,心理治疗才能够真正成功。…接受挑战,才可以带来真正的安慰;心理接受长期的、甚至经常碰壁的自律,才可能使治疗成功。


6. 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

7. 真正的爱的本质之一,就是希望对方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我们豢养宠物,只是希望它们永远不要长大,乖乖地陪着我们。我们看中的,是宠物对我们的依赖性。自恋的人无视别人的存在,只把别人当成自我的延伸。他们没有感同身受的能力,从不去体会别人的感觉,也不具备为别人着想的能力。扩充自我界限,意味着摆脱惰性,直面内心的恐惧,这就是说,爱可以使我们勇气倍增。所以,爱也是获得勇气的一种特殊的形式。


8. 人生唯一的安全感,来自于充分体验人生的不安全感。


9. 人人都有这样的倾向,问题一旦出现,就要立刻解决,不然他们就会思绪烦乱、寝食不安,这样的心态显然不切实际,但一厢情愿地等待问题自行消失,这种心态更为可怕,通常不会带来任何好结果。


10. 大部分的恐惧与懒惰有关,这句我深以为然。我们常常会害怕改变,其实都是因为自己太懒了,懒得去适应新的环境,懒得去学习新的知识,涉足新的领域,但如果总是这样的话如何能让自己成熟起来呢?


11. 多数人认为勇气就是不害怕。现在让我来告诉你,不害怕不是勇气,它是某种脑损伤。勇气是尽管你感觉害怕,但仍能迎难而上;尽管你感觉痛苦,但仍能直接面对。


12. 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13. 最好的决策者,愿意承受其决定所带来的痛苦,却毫不影响其做出决策的能力。一个人是否杰出和伟大,视其承受痛苦的能力而定。


14. 毋庸置疑,父母的爱,决定了家庭教育质量的优劣。充满爱的教育带来幸运;缺乏爱的教育只能导致不幸。富有爱心的父母,善于审视孩子的需求,做出理性、客观的判断。他们也可能在面临痛苦抉择时,与孩子一道经受痛苦和折磨。孩子也当然会逐渐意识到,父母甘心陪着忍受苦楚的一片苦心。他们未必立刻流露感激之情,却可以领悟到痛苦的内涵和真谛,他们提醒自己:“既然爸爸妈妈愿意陪着我忍受痛苦,痛苦就不见得那么可怕,而且未必是太坏的事。我也应该承担责任,面对属于自己的痛苦。”——这就是自律的起点。


15. 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爱,可以使自我和他人感觉到进步。不爱自己的人,绝不可能去爱他人。父母缺少自律,就不可能让孩子懂得什么是自我完善。我们推动他人心智的成熟,自己的心智也不会停滞不前。我们强化自身成长的力量,才能成为他人力量的源泉。我们终归会意识到,爱自己与爱他人,其实是并行不悖的两条轨迹,二者之间越来越近,其界限最后模糊不清,甚至完全泯灭。


16. 爱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爱着与被爱着都不是对方的附属品。付出真爱的人,应该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


17. 相当多的人对认识事实缺乏兴趣。有的人过了青春期,就放弃了绘制地图。他们原有的地图窄小、模糊、粗略,对世界的认识狭隘而偏激。大多数人过了中年,就自认为地图完美无缺,世界观没有任何瑕疵,甚至自以为神圣不可侵犯,对于新的信息和资讯,他们也没有多少兴趣,似已疲惫不堪。只有极少数幸运者能继续努力,他们不停地探索、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直到生命终结。


18. 只有真正的爱,才能帮助你自我完善。你的爱越深,自我完善的程度也就越大。真正的爱,在促进对方心智成熟的同时,也会让你的心灵得到成长,你体会到莫大的喜悦,幸福感会越发真实和持久。


19. 承受痛苦是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任何人都不能回避。 


20. 批评他人很容易,不仅父母和配偶,人人都可能把批评当成家常便饭,可是,大多数批评只是出于一时的冲动,不满和愤怒,不但没有启发和教育意义,反而使局面更加混乱。真正具有爱的人,绝不会随意批评别人或与对方发生冲突,他们竭力避免给对方造成傲慢的印象。动辄与所爱的人发生冲突,多半是以为自己在见识或道德上高人一等。真心爱别人,就会承认对方是与自己不同的、完全独立的个体。


21. 人人都害怕承受痛苦,遇到问题慌不择路、望风而逃,有的人选择拖延时间,幻想问题会自行消失;有的人选择对问题视而不见,欺骗自己认为问题与己无关;有的人选择娱乐、酒精或有毒物品,想把问题排出在意识之外,让自己尽量忘记问题的存在,以换得片刻的解脱。我们总是逃避问题,而不去与问题正面搏击。我们总是想远离问题,不想承受解决问题要经过的那段痛苦。


22. 从本质上讲,宽容是一种非常自私的行为,因为它最大的价值就在于能够治疗自己内心的创伤。因此,宽容的第一受益者是宽容者自己,而不是宽容的对象。


23. 要让孩子养成推迟满足感的习惯,就必须让他们学会自律;要让他们养成自律意识,对安全感产生信任,父母必须以身作则。这些心灵财富,来自父母表里如一 爱,来自父母持之以恒的照顾,这是父母送给子女最好的礼物。假如这些礼物无法从父母那里获得,孩子也有可能从其他渠道得到,不过获得礼物的过程,必然是一场更为艰辛的奋斗,通常要经过一生的鏖战,而且常常以失败告终。


24. 尊重事实,意味着如实看待现实,杜绝虚假,因为虚假与事实完全对立。我们越是了解事实,处理问题就越是得心应手;对现实了解得越少,思维就越是混乱。虚假、错觉和幻觉,只能让我们不知所措。


25. 抱残守缺,与现实脱节,这是不少人的通病。坚守过时的观念,对现实默然置之,是构成诸多心理疾病的根源,这种情形,心理学家称之为“移情”


26. 人格失调者则多是不称职的父母,本人却不知不觉。心理学界有一种公认的说法:“神经官能症患者让自己活得痛苦,人格失调者却让别人活得痛苦。”也就是说,神经官能症患者把责任揽给自己,弄的疲惫不堪;人格失调症患者却嫁祸别人,首当其冲的就是其子女。


27. 要停止责备的游戏,需要的是宽容。宽容确切的含义是:责备游戏到此结束。


28. 耶稣说:“不去评判别人,你自己就不会被批评。”但他没有说:“永远不要评判。”只不过每一次对别人品头论足时,也要准备接受别人的品头论足。耶稣还曾说过:“首先取出你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把眼中的木屑看得更清楚。”意思是,在评判他人之前,先评判自己。


29. 人人都有依赖的需求和渴望,都希望有更强大、更有力的人关心自己。不管我们看起来多么强壮,也不管我们花多少心思,竭力做出无须关心的样子,但从内心深处,我们都渴望过依赖他人的感觉。


30. 不敢正视死亡,就无法获得人生的真谛,无法理解什么是爱,什么是生活。万物永远处在变化中,死亡是一种正常现象,不肯接受这一事实,我们就无法体声明宏大的意义。

FEMINISTPHD暴躁小刘
小刘是坚定的Feminist,非主流phd。主业—能源电气研究,副业—社会学(主要是性别议题)和心理学(主要是个人成长)非结构性研究,副副业—八十岁也要跑马拉松的佛系长跑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