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学 | 黄 燕:站在香寮遥望

文摘   2024-11-21 21:02   福建  
点击上方“福建作家”关注我们


这个天高云淡的秋日,我的香寮之行,关乎一个人和那段关联的曾经。

香寮村位于漳平市西北部,是个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的少数民族村落,明朝前归漳州府管辖,属闽南地区。

在这里,我看到了他的生平介绍,寥寥数百字,简单而平淡:“早年入宫为宦,永乐年间随明太宗巡狩,因参与了明成祖靖难夺嫡之战,故受到重用。后拥立皇储有功,荫及嗣子,并委以重任,与郑和同为下西洋正使……”

他是王景弘,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领军人物。

虽已是深秋,香寮的晌午,却是暑气犹存。太阳热情地照耀着这个群山逶迤、林木茂盛、古韵悠悠的小山村。

此时,站在香寮,我有满脑子的疑问:王景弘走出生他养他的这块土地时,是何时?是多大?是什么机缘?是怎样的情景?是泪眼汪汪一步三回头,还是欢天又喜地?下西洋前一次又一次回闽招募水手、征集物品、督练舟师、监造海船、装载货物,为出使做准备期间,他是否回乡祭过祖?下西洋时一回又一回驻泊福建,他是否归家省过亲……这一切,皆不得而知。连专家学者的研究都苦于“文字记载缺失”“史料太少”,研究论文中“据说”“推断”“应该是”之类的词出现频繁,甚至于其生卒年份,前面都要加个“约”字,还有先后出现在史书记载的“下西洋”活动中的“王景弘”和“王贵通”是否为同一人,也成为“困扰诸多学者的一大难题”,至今没有定论……

但是,来到他的故里,我宁愿放弃游览名胜古迹的机会,也不错过许家山——这个位于香寮村西北隅山坳里的“自然村”。虽经岁月淘洗、兵匪浩劫,许家山早已成为废村,可这里曾经有过王景弘的童年,还有他尽管赤贫如洗,但骨肉相连、虽苦犹乐的家。

沿着崎岖泥泞的山路来到许家山。在王氏后裔的引领下,穿过茂密的竹林和抛荒的田土,跨过长满苔藓藤蔓的村口石拱桥,来到早已废弃的“村庄”。拨开苇草荆棘,随处可见残垣断壁、陶瓦碎片、石臼石础、墙基石构。透过这些遗存,可以想见许家山曾经的规模和风光。王氏后人告诉我们:听老辈们说,鼎盛时期,村里人口有200多呢。当然,王景弘不知道的是,后来再后来,他的村庄,由于传言“有人在朝廷当过大官”,引来岭南劫匪血洗,几近灭绝。据说整村只剩下6个活口,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搬到了山下……

巧的是,村口那棵巨大的古红枫,离地一丈处,就是丫分六支,笔直向天。有人说,一棵树太古老了,真实和虚幻的边界就会模糊,神奇灵异的事情就会发生。

时光流淌成缓慢的姿态。我站在古老的红枫树下,抚摩着它沧桑的树干,试图感知它的温度和脉动,抑或寻找到村里顽童刻下的印记。多少年了,雨雪风霜,寒暑更迭,春去春来,它努力地向上生长着,并微微前倾着身子,向外张望。它是否想告诉人们什么?或是和我一样,想寻找什么答案?

但它缄默不语,只是神闲气定地注视着远方。

那一日,小小的王景弘被人带出许家山,它看见了。

据专家考证,王景弘成为宦官,与古代福建出卖阉童之习有关——自唐以来,贫穷人家将无法养活的小儿卖给专门贩卖阉童的人贩子,而后当成贡品再转卖。明代朝廷中有不少闽籍宦官。王景弘应该就是被贩卖的阉童,送到明朝宫殿,分给皇子朱棣,成为他的亲随。后来因为靖难和拥立有功,得皇帝信任及重用。

《明史》记载:“永乐三年(1405)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这个由200艘巨舶组成的庞大使团,“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从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这是郑和与王景弘首次出使西洋。

之后的20多年间,郑和与王景弘又多次奉命出使西洋,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和60多个地区,去实现明成祖朱棣“锐意通四夷”的宏图,达到宣扬明朝国威、扩展朝贡贸易、加强各国联系的目的。宣德五年(1430),王景弘与郑和受命率船队第七次出使西洋。临行前,明宣宗分别赐诗给郑和与王景弘,称王景弘“昔时命将尔最忠,大船摩拽冯夷宫。驱役飞廉决鸿蒙,遍历岛屿凌巨谼”,足见其对王景弘航海技术和统领船队的肯定。在这次出使西洋的返航途中,郑和病逝于印度古里。此后的三个多月,身为最高统帅的王景弘,率领船队,扶柩回国,完成使命。

下西洋改变了自明太祖以来的“禁海”政策,开辟了一条新的贸易之路,把传统时代的海上丝绸之路推向了顶峰:通商顺畅,贸易频繁,国力增强,不仅为中国输入了新的工艺产品、原料、技术,更重要的,这是一场播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香料之旅”,友好沟通,真诚交谊,文明相待,给亚非各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带来积极的影响。

“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所有的文明都渴望交流。古红枫构建的场域,令我浮想联翩。

自秦汉起,中西方文明的交流就通过陆路和海路往来不绝。陆上丝绸之路是当时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主渠道。从长安出发沟通东亚、中亚、西亚,进而联结欧洲及北非,各大文明的先进文化和数不尽的财富,在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上交汇融合。控制着这条交通命脉的大唐帝国,也因此成了世界的中心。

但是,随着战争频仍和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晚唐以降陆上丝路渐渐沉寂、断绝,从此以华夏文明为代表的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关山阻隔。然而,崇山峻岭、风沙雨雪、刀枪剑戟却挡不住人类文明交流的冲动与贸易的欲望。于是,向南,向南,历史的天空转向了南方,拓宽海上通道成为必然的选择。

正好,明成祖朱棣即位后雄心勃勃,不遗余力地发展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全方位实现对外和平邦交的政策。历史选择了郑和,选择了王景弘。

东南沿海的闽浙一带是宋元中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最发达的地区。福建一直是中国的航海活动中心,其中又以向海而生的闽南人对通往西洋的航路最为熟悉。所以,下西洋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船队、最巨大的海船、最遥远的航程,是一定要雇用福建的火长和水手的,因为他们不仅熟知海情,精通航海术,身上还流淌着远古先民驾轻舟下南洋闯天下的热血。而文武兼备、博学多才、雷厉风行的闽南人王景弘,被郑和及整个船队所倚重,更是顺理成章的事。他负责下西洋航路的选择、船舶的制造、人员的选拔、水手的操练、物资的调配、船队的管理等具体事务。据《西山杂志》记载,王景弘“调雇泉船,以东石沿海名 导引,从苏州刘家港入海,至泉州寄泊”,伺风出洋。

福厦漳泉地区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在蒸汽机发明之前,外国商船乘西南风而来,数月之后再随东北风而去。据临江靠海之地利,福建渐渐与环南海周边的国家开展经贸文化交流,进而与各大洋交通。宋元时期,对外贸易最繁华的泉州港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并发展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季节性的互市逐渐繁荣,至明朝达到顶峰——“下西洋”形成的六大航行枢纽,纵横交贯,辐射的航路多达58条,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新途径,并为西方人的大航海铺平了亚非航路。

历史横亘在眼前,璀璨夺目。在这场人类航海史上最伟大的壮举中,王景弘与郑和并肩领航,功勋卓著。在他们拓展的这条五彩缤纷、繁荣昌盛的金光大道上,那支宏伟的远洋船队,不仅满载金银、瓷器、丝绸、茶叶、铜器等物品出发,带着大量的宝石、香料、胡椒、海产品、奇异动物等舶来品返航,还一路播撒和睦、和谐、和平的阳光,照耀着来来往往的人们。我知道,沿途许许多多关于他们的美好传说、纪念活动、命名地点,至今还在鼓励着在此跋涉前行的后人;我还知道,以航海事实为依据、倾注了王景弘心血、百科全书式的《郑和航海图》以及他晚年投入生命潜心编撰的《赴西洋水程》一书,都在中国航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由此,王景弘生平行踪的诸多“不确定”,是否还要依据阙如地进行合理推断,破解谜团,找到答案,我以为都不重要了,因为,历史肯定地告诉我们:王景弘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和卓有建树的外交家,他为开拓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此刻,站在香寮的岁月深处,感觉到了空气流转的拙朴和清朗。我以许家山红枫一样的姿势,看闽山闽水,听潮落潮起。不知王景弘是否看得见,他的家乡,正在向海而兴?
来源:《福建文学》2024年第2期


扫码关注我们

识别二维码,即可关注


福建文艺网        福建省作协

漳州市作协           泉州市作

宁德市作协           龙岩市作

南平市作协           平潭作


主编:钟红英

投稿文章需提供作者单位、姓名及联系方式,有照片需提供原图。未按要求,则不予采用。

微信平台投稿:fjszxxx@sina.com

福建作家
福建作家、作品,介绍、欣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