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C/COP材料国产化来临,进展如何?
财富
2024-12-11 16:25
上海
在当今材料科学的舞台上,环烯烃共聚物(COC/COP)作为一颗耀眼的新星,正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其性能优越,涵盖出色的光学性能、优良的气密性、耐热性、刚性以及高透光率等诸多优点,在光学、医药、电子等多个关键领域都有着广泛且重要的应用。长期以来,COC/COP 的生产技术被国外企业牢牢把控。日本的瑞翁化学株式会社、合成橡胶、宝理 / 大赛璐以及三井化学株式会社等在全球 COC/COP 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其总产能合计约 8.6 万吨 / 年。这种技术垄断使得我国在该材料的供应上严重依赖进口,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犹如被扼住咽喉,在成本控制和技术创新方面都受到极大的限制。
然而,我国企业并未因此而退缩,反而积极投身于 COC/COP 材料的国产化研发征程。阿科力堪称其中的先锋代表。自 2014 年起,阿科力便坚定地踏上了长达 9 年的研发之路。2020 年,COC 项目从小试阶段顺利迈入研发放大环节;2021 年,成功完成原料千吨级生产线建设以及 COC 的实验室级别合成与验证。到了 2024 年 9 月,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阿科力千吨级高透光材料(环烯烃共聚物 COC)生产线已完成主体建设及设备安装、调试工作,试生产方案经专家组评审通过,并获得相关主管部门同意备案,正式进入试生产阶段。此外,阿科力在潜江江汉盐化工业园的年产 2 万吨聚醚胺、3 万吨光学材料(环烯烃单体及聚合物)项目也在稳步推进,截止 2024 年 6 月底,土建施工按计划顺利进行,预计 2024 年三季度可完成所有土建施工。金发科技同样在 COC/COP 国产化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通过不懈的自主研发,成功完成医疗级与光学级 COC 材料的小试,并于 2023 年 9 月让自主研发的 COC 中试装置投入运行,其 80 吨 / 年中试线已顺利投产,为后续大规模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辽宁鲁华泓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也取得了卓越的成果。2024 年 1 月,其环烯烃聚合物(COC)装置一次性投产成功,生产出合格产品,一期产品各项性能均超预期,实现了在石化新材料研发领域的重大突破。该项目年产环烯烃共聚物 500 吨、降冰片烯(折 100% 降冰片烯)1000 吨,并于 9 月初顺利通过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一期示范项目完成后,二期规划建设 10000 吨 / 年环烯烃聚合物生产装置,彰显了其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的决心。还有拓烯科技,其 3000 吨 / 年特种环烯烃共聚物(SOOC® 拓美特 ®)项目一期于 2023 年 11 月 30 日成功投产,二期年产 4.8 万吨高端光学新材料项目预计于 2025 年竣工投产,正逐步提升我国在 COC 材料生产领域的竞争力。除了上述企业,国内还有万华化学、益丰生化、盖丰新材料等众多公司,也都在从单体、聚合小试、工业化建设等各个方面大力推进 COC/COP 国产化,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合力。
在 COC/COP 国产化进程中,技术突破是核心关键。深圳先进高分子材料研究院朱世平院士团队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他们采用高温溶液聚合法,成功研制出覆盖多种进口商品牌号的 COC 样品,并且具备实现中小试及量产的产业化技术条件。该团队攻克了两项关键技术难关:一是 COC 树脂连续溶液工艺技术,通过连续溶液聚合法合成环烯烃共聚物;二是 COC 分子链结构调控技术,凭借其在聚合反应工程方面的优势技术积累,能够有效地控制环烯烃共聚物的聚合度、支化度以及相对分子质量分布,从而得到高品质产品,并已申请知识产权保护。随着国内企业在 COC/COP 材料国产化进程中的不断推进,其应用前景愈发广阔,市场潜力也日益凸显。在光学领域,COC 透光率可达 91% 以上,双折光性低,密度约为玻璃的一半,在手机镜头、监控安防摄像头、车载摄像头、无人机摄像头等领域广泛应用。例如 iPhone 的部分摄像头镜片就采用了 COC 材料,同时 COC 制成的膜材料也用于各类屏幕的偏光片、保护膜等,如三星的部分液晶电视产品使用了 COC 膜作为屏幕保护材料。随着 5G 手机和汽车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光学镜头的需求持续攀升,COC/COP 在光学镜头领域的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拓展。在生物医药领域,COC/COP 树脂纯度高、气密性和水蒸气阻隔性好、生物相容性佳,可应用于预灌封注射器、药用容器、生物芯片和精密实验器材等。如在预灌封注射器方面,COC 塑料管替代玻管应用于价值高昂、敏感类的生物制剂及低温条件下的 mRNA 疫苗以及医美类注射针剂,相比传统玻璃注射器具有重量轻、不易破碎等优点。在药品包装瓶、输液瓶等药用容器中,COC/COP 材料的高透明性方便医护人员观察药品状态,高耐热性和耐低温性适应不同储存条件。在聚烯烃改性领域,COC/COP 与 LLDPE、HDPE 等共混可增强材料阻隔性能和立袋力学性能,与普通 PE 掺混生产 PET 包装上的热缩膜,可降低成本、提高包装材料性能,在食品、保健品和化妆品包装等领域广泛应用,成为包装薄膜领域发展最快的材料之一。在电子领域,COC/COP 材料介电常数低、介电损耗小,被广泛应用于薄膜电容器的膜材料,可提高电容器储能密度和工作稳定性,降低体积和重量;还可作为电子封装材料,为电子芯片提供保护和绝缘,保证电子器件在恶劣环境下正常工作。
据相关机构预测,到 2025 年,中国 COC/COP 的消费量将提高到 2.9 万吨,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8.9%。从消费结构来看,目前主要应用于光学,占比 53.2%;其次为包装和医疗领域,分别占比 25.3% 和 15.1%;预计到 2025 年,光学领域占比将上升至 55.4%,包装领域及医疗领域占比将升至 23.6% 和 14.7%。仅 2024 年,我国 COC 产品市场空间就有望达到 4.2 万吨,其中光学镜头领域需求将达 2 万吨,新型光学应用领域需求 0.5 万吨,预灌封注射器需求 1.2 万吨,药用容器、药品包装及其他潜在应用领域需求 0.5 万吨。
尽管我国在 COC/COP 材料国产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目前,其原材料降冰片烯主要被国外垄断,导致 COC 的进口原材料价格较高,COP 的价格则更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对成本敏感领域的应用。此外,国内企业在产品质量的稳定性、生产规模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需要持续加强研发投入和生产管理优化。然而,我们坚信,随着国内企业技术的不断成熟和产能的逐步扩大,COC/COP 材料国产化进程必将加速推进。通过持续创新和协同合作,我国有望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让 COC/COP 材料在国内乃至全球的光学、医药、电子、包装等众多领域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为我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材料支撑,开启 COC/COP 材料国产化的辉煌新篇章。声明:本图文内容来源于公开资料或者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若您发现图文内容(包含文字、图片、表格等)等对您的知识产权或者其他合法权益造成侵犯,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 xiaozhushou@poly6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