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春晚,承载着我们的记忆,蕴藏着时代的变迁。
一曲《难忘今宵》响起,总让人想起那春晚的故事。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里,或许都有春晚的记忆。那些与春晚有关的故事,诉不尽、道不完,仿若点点星光,照亮着我们前行的路。
而就在今年,总台春晚分会场落地无锡,精彩的《无锡景•家国情》完美演绎,无锡也由此成为了入选总台春晚分会场的首个江南城市,这是无锡人民引以为傲的一件大事!近期,“梁溪发布”开设“我与春晚的故事”专栏,邀您一起分享与春晚的特别故事,一起相约梁溪,感受新春的喜悦和浓浓的年味,共同分享春晚带给我们的美好回忆!
我叫萧尧文,出生于2006年,家住汤巷社区,现在是南京大学大一的一名学生。
春晚,这场文化盛宴,对于身为理科生的我,意义其实并不在于具象化的一个个精致的节目,而是春晚所赋予的年味——春晚已至,年则将至。
我们这代人的成长过程是与网络普及化相伴相生的——娱乐的手段目不暇接,春晚已经不像从前那样具有独一无二的属性,单独挑出一个节目似乎也不能像老一辈口中赵本山、赵丽蓉、李谷一等经典那样具有现象级的影响力,二三十年后也或许很难成为我们这代人茶余饭后的共同语言。但是,对于重视“家”的中国人,春晚依旧有强大的凝聚力。除夕夜,其乐融融的年夜饭承载着一家人一整年的见闻与趣事,味道中流淌亲情。
年夜饭后,八点,春晚一定会准时出现在每家每户的电视机上。哪怕我们这代人的童年春晚大多是抢着群聊中的微信红包,玩着过年期间来之不易的手机,也一定多多少少会与亲友讨论着春晚的节目,等待着零点钟声的响起。没有春晚的除夕是不完美的——这就是年味,是独属于中国人的共同记忆。
高中时,学习生活的紧张混淆了所有的时间线,也稀释了许多趣味。过年,是对繁忙生活恰到好处的暂停。春晚则是一年的总结,也是新年的前奏。在静候新年到来之际,年轻一辈以春晚为话题与好友在网上交谈。我仍记得与挚友讨论着歌手的歌喉——去年的张杰、今年的薛之谦。刘谦的魔术相信也同样让所有人印象深刻——19年的“魔壶”也几乎成为了全中国人过年的一个话题。
上大学之后,作为一个成年人,对于春晚也滋生了许多不同的情愫。从前一直生活在父母的庇护之下,大学从外地归来才真正有那种游子归家的切身体会。在家,在无锡,才得以尽情释放此前积攒的全部压力,我也更加懂得珍视所爱之人。大学生活中,我第一次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打交道,对无锡有了更多身份认同感,同时也鼓励我以更多元的维度去探索这座生我养我的城市。这次寒假,我自己也带着与从前不尽相同的心情多次踏上南长街,重新感受着锡城的文化魅力。
今年,我第一次以“返乡人”的身份观看春晚,也恰逢无锡成为春晚分会场,或许也是我与春晚独特的一种缘分吧。同时,我报名参加了“返家乡”社会实践,在梁溪区委宣传部实习,接触到了无锡春晚相关的文稿,也认识到春晚的前期准备工作的不易——选址的取舍、幕后人员的付出……这是无锡走向全国各地人民的一步,让全国人民见识到了南长街、清名桥、惠山古镇的热闹。甚至,走向世界——马斯克对无锡美景评论的“wow”无疑让每一个无锡人倍感自豪。
蛇年春晚,于我而言,不再仅仅是儿时热闹的背景音,或是紧张生活里短暂的放松,而是承载着成长感悟、家乡骄傲与社会责任的独特存在。在春晚无锡分会场的灯火辉煌中,我看到了家乡的蜕变,也看到了自己在时代浪潮里的成长轨迹。未来,春晚及其所带来的年味,都将是我心中那根永恒的纽带,串联起岁岁年年的温暖与希望,提醒我无论走多远,家与根始终在这片熟悉的土地。而我,也期待着下一次与春晚相逢,以全新的姿态,续写属于我、我的家乡与这场文化盛宴的故事。
如果您也与春晚有特别的故事
可以于2月4日前
投稿至邮箱
liangxifabu@163.com
建议字数1000字左右
并提供
相关老照片5张、作者近照1张
我们将择优进行登载发布
文字:萧尧文
部分图片来源:沈忠、刘国选
编辑:梁溪区融媒体中心
你的每一个“点赞”和“在看”
我都当成了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