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在读一本书
刚才读的这一段正好谈到巴菲特的能力圈
巴菲特的能力圈的故事
很多人当然知道
我呢
起码在4年以前就读到了巴菲特的能力圈的故事
但是
一直到刚才
我感觉
才对巴菲特的能力圈有了一丁点儿的认知
【一】巴菲特谈能力圈
这本书里是这样写的——
沃伦·巴菲特一直建议投资者只关注他们最了解的领域。
在HBO电视网的纪录片《成为沃伦·巴菲特》(Becoming Warren Buffett)中,他将自己的投资策略与美国人最喜欢的消遣方式进行了对比,其中引用到了棒球传奇人物泰德·威廉姆斯(Ted Williams)的《击球的科学》(the Science of Hitting)一书。
在书中,这位全明星强击手强调了知道你的最佳击球点的重要性!
“如果他等待的球是他的最佳击球点,他会打出0.400的打击率。如果他不得不在下角挥杆,打击率可能只有0.235。”巴菲特认为这给投资者的教训是,我们不必对每个球都挥杆:
“投资的诀窍就是坐在那里,看着一个又一个球(飞)过去,然后等待一个正好在你最佳击球点的项目。如果人们大喊,‘挥杆,你这个笨蛋’!不要理他们。”
正如威廉姆斯只在他的最佳击球点挥杆一样,巴菲特只投资于他“能力圈”内的公司,这是他在1996年给股东的信中首次描述的概念:
“投资者需要具备正确评估选定业务的能力。注意‘选定’这个词:你不必成为每家公司的专家,甚至不必成为很多公司的专家。你只需要能够评估你能力范围内的公司。能力圈大小并不重要;然而,知道它的边界是至关重要的。”
【二】66岁+能力圈:巴菲特的“顿悟时刻”
那么,我们来看看巴菲特首次提出“能力圈”的时候,他的年纪是多大?
巴菲特出生于1930年,所以,1996年的时候,巴菲特已经66岁了。对吧,这个计算应该没有错误吧。
好,那我们来看一下,巴菲特为什么要在他66岁的时候提出能力圈这个概念?
这么说吧,其实,我们可以把66岁的巴菲特提出的这个概念的时间节点,看作巴菲特的顿悟时刻。
什么叫巴菲特的顿悟时刻呢?
简单来说,其实就是巴菲特在不断地总结他的人生经验并且希望能够把这个经验分享给社会。
注意啊,所谓的顿悟,其实就是对人生经验的升华。
什么叫对人生经验的升华?
对于巴菲特来说,其实就是意味着,到了66岁这一年,他基本上认为他的人生投资经营可以做一点总结了,当他说出来的时候,就是那个“顿悟时刻”,说出来的目的,无非是希望能够对社会对更多人给与一点帮助。
这就是巴菲特能力圈的故事。
这是一个顿悟的故事。
这是一个分享的故事。
这更是一个传承的故事。
为什么说提出能力圈的66岁那一年是巴菲特的顿悟时刻?
因为,了解巴菲特人生经历的人都知道,巴菲特从20多岁开始合伙做投资的时候,对于合伙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不许合伙人打听自己的投资标的。
也就是说,巴菲特几乎是不愿意谈论自己的投资细节的。刚开始,巴菲特担心的是影响自己的操作,再到后来,则可能是担心自己的名声。,毕竟,好多时候,巴菲特买入之后其标的的股价都出现了下跌,对于一般人来说,只要价格的下跌一点,大家就会骂娘,巴菲特当然不愿意承担这种骂声。
所以呢,当66岁的巴菲特提出“能力圈”这个概念的时候,其实是巴菲特已经顿悟了,“能力圈”这三个字就是真正的人生致富密码。
因为,能力圈对于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每个人本质上都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圈获得财富。
每个人都可以
凭借自己的能力圈致富,
这就是巴菲特分享
“能力圈”的真正价值。
不知道巴菲特是什么时候被称为Oracle of Omaha “奥马哈先知”的,但是,应该跟这类顿悟有关。
正统的财经媒体尊称他为“奥马哈的先知”(The Oracle of Omaha)或“奥马哈的圣人”(The Sage of Omaha)
Oracle:(in ancient Greece) a place where people could go to ask the gods for advice or information about the future; the priest or priestess through whom the gods were thought to give their message
【三】巴菲特能力圈的情商逻辑
下面呢,我想谈一谈巴菲特能力圈概念的情商逻辑。
其实,本来,我对情商这个词儿没什么好感。
为什么呢?因为我自己的情商不高,或者说,我自己的情商很低。因此,只要谈到情商,我就觉得是在侮辱我,是在刺激我,当然,我不愿意谈情商。
但是,今天读的这本书,作者提到了情商的一个标准,让我不得不面对情商这个词。
人家怎么说的呢?
人家说——
情商高的一个标准就是
具备承认错误的能力。
这句话一下就击中了我!
为什么击中了我?
因为这句话一下就点出了我情商低的根本原因。
一个人情商低其实就是死不认错,打死也不认为自己是错的。或者说,即便自己智商低到要命,还是认为自己了不起。
所以这个一下就把我击中了。
因为人家一杆子就捅到我的痛处了。
回到巴菲特的能力圈的故事。
我们对照着情商一看,人家巴菲特绝对是高情商的人。
低情商的人是什么?就是犟的要死。
高情商的人是什么?就是贼的要命。
你看人家巴菲特,从几岁卖可乐开始,就没赔过钱。人家为什么没赔过钱,就是因为情商高啊。
仔细想想,只有低情商的人才会赔钱。
您细品!
一个人为什么会亏钱,就是面对巨大风险的时候,不但不承认犯错了,而且还顶着风险跟风险对着干!您想吧,在雪上上雪崩了,情商低的人还在观望,情商高的人可能压根儿就没上雪山。是不是这个道理。
所以呢
巴菲特的能力圈的情商逻辑就是承认自己会犯错。
什么叫承认自己会犯错呢?其实就是承认自己能力有限呐。
事实上,每个人显然都有自己的长处,但是,与长处相比,每个人的短处更明显。但是,大多数人似乎总是喜欢在自己的短处上去冒险,为什么?因为假如在短处上冒险成功,那不是显得自己更牛吗?
但事实是,在短处上冒险,绝大多数的情况就是失败。
举例说,如果你不擅长游泳,非要在大海里给岸上的美女展示一下自己的优雅泳姿,结果大概率是,美女觉得你是个傻逼。而你,大概率再也看不见美女了,因为,不是被淹死就是差点被淹死然后幸运地被人救了送到医院(而后者这种幸运的几率太低了)。
好,我们进一步分析。
巴菲特为什么会承认自己会犯错?
因为巴菲特谦虚、谦逊。
这就引出了“能力圈”概念
的低层逻辑:
谦逊!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不承认自己有能力界限其实是因为自己的孤傲,或者说,傻乎乎地自以为是。
这就让我想起了王阳明先生说的一句话:
人生大病,只一“傲”字!
作者在书中写道:
如果你明白自己不知道什么——你的无能圈——你就会自然而然地进入你真正知道的领域——你的能力圈。
其实,我特别喜欢这位作者提到的这个“无能圈”三个字。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位作者提出了的“无能圈”对于普通人更具有刺激作用。
因此,当你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圈的时候,其实,你可以尝试写下你的“无能圈”。
作者在书中写道:
真诚、诚实地坚守自己的能力圈是深度谦逊的例证。
事实上,正是这句话引发了我对巴菲特能力圈的底层逻辑的思考。
也就说,一个人是否能够正视自己的能力圈取决于一个人的情商,只有高情商的人才对风险敏感,而风险当然来自于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能力圈”的清醒认知。
这个作者说:
能力圈背后的基本理念非常简单,以至于大声说出来都有点难为情:当你对自己想做的事情感到不确定或存在疑虑时,就不要去做。
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意思是低情商的人才对自己的“无能”感到难为情,高情商的人从来不会难为情,更何况对自己不懂的东西呢。
高情商的人从来不会难为情。
大家仔细体会一下这句话。
再俗一点就是,高情商的人脸皮厚得要命。
为什么脸皮厚?
因为高情商的人总是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
只有低情商的人才常常把自己暴露在风险之中,任由别人或者外物侮辱和践踏。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高情商的巴菲特的搭档查理-芒格的高情商,查理-芒格说:
沃伦和我,比大多数人都,更了解自己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这甚至比智商高还要好。人们长期以来错误地评价自己知识的局限性;这是人性最基本的一部分。对于一个人来说,知道自己能力范围的边界是最难做到的事情之一。在生活和商业中,知道自己对什么东西是不了解的,要比脑子聪明有用得多。 ——查理·芒格
我来分析一下查理-芒格这段话的意思:
第一,“不知道什么”比智商高更重要
第二,“不知道什么”比脑子聪明更有用
第三,承认自己“不知道什么”是人性的弱点之一,是人一生中最难做到的事情之一。
基于以上芒格先生说的话,得出一个结论:
只有高情商的人
才会
意识到并承认
自己有“无能圈”
我们应该把生命中有限的时间用在什么地方以实现最大的成功?
芒格给了我们答案——
“你必须弄清楚
自己的专长是什么。
如果在你玩的游戏中,
其他人都有这个天赋,
而你没有,
你就输定了。
这和你能做出的任何预测
一样几乎是确定的。
你
必须找出你的优势在哪里,
你
必须在自己的能力圈内行动。”
这就是能力圈的“知行合一”。
====
好了。
对喜欢投资的朋友,送上一个哲学问答——
下面的一段假设性对话体现了智慧曙光的本质。 哲学家问: “投资中最有智慧的一个词是什么?” 价值投资者答: “安全边际。” 哲学家说: “错了。” 价值投资者问: “那你说是什么?” 哲学家答: “我不知道。”
正在读的这本书来自于
王阳明说的“人生大病,只一傲字”
来自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