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小心
上周
在太原连续两天吃了两顿头脑
然后才想起来
好像去过太原几十次
恐怕这是第一次吃头脑
【一】第一次吃“头脑”,味道一言难尽
那天,偶然发现附近有一家店早餐有“头脑“”
问了工作人员供应的时间
第二天一早起来
顶着太原早晨的寒风
去吃头脑
到了店里
一下单
发现
啊,这个“头脑”好贵啊
24元一份
不过考虑到对胃有好处
再多的钱也得尝试一下
很快
“头脑”上来了
服务员同时给了一碟韭菜
眼前的“头脑”
只见乳白色的一团粘稠液体
看不到里边有什么
拿上勺子
挖了一勺
送到嘴里
“啊”
突然
一股莫名其妙的味道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味道呢
瞬间想起短视频上外地游客拼凑老北京豆汁的“搞笑而古怪的表情”
说实话
第一口进嘴
味道实在太呛了
有点忍不住想吐
但是
考虑到24大洋
又考虑到治病的效果
又接着喝第二口第三口
期间问了一下
服务员说里边有黄酒
这个时候
才明白那个第一口的味道是夹杂着黄酒的味道
就这样
一口怪味道
一口腌韭菜
就着烧麦
第一次吃“头脑”
就这样完成了
因为是当药吃的
因此
吃完以后
尽管味道古怪到“一言难尽”
还是很满意
【二】第二次吃“头脑”,发现“真相”
吃完头脑的第二天
换了个地方
附近有一家开了多年的饭店
提供“头脑”
第二天早晨起来
周围散步了一下
赶到饭店去吃头脑
这一次
店主很有经验
听我说点头脑
就问
“来一个小份?”
我说好的
考虑到头一天的古怪经历
当时觉得店主真的是良心啊
大概知道一般人对付不了那么古怪的味道
所以就有了小份的设计
18元一小份
这个店的“头脑”端上来以后
鼓足勇气
带着迎接挑战的决心
品尝了第一口
“咦,好像味道没那么古怪?”
依然是腌制的韭菜
配着头脑
就着烧麦
然而
吃到一半
浑身就热了起来
赶紧脱了外套
很快吃完
吃完之后
不怕不识货
就怕货比货
瞬间明白了两个问题
第一是,第二家的烧麦明显比第一家好吃。
入口第一口,就觉得这家的烧麦好吃。
虽然昨天吃的世一个大品牌的饭店,这家是个路边小店,但是味道就是好
第二是,第二家的头脑显然比第一家地道
这个“地道”是我猜测的
因为虽然都是黄酒
但是第二家的味道没有第一家那么冲
作为食品,味道的适宜应该是很重要的
如果总是那么冲,那食客们不一定喜欢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猜测
或许有人就喜欢吃味道冲的?
【三】吃“头脑”,会不会“被酒驾”呢
第二次吃“头脑”的时候
一个问题突然蹦了出来
如果黄酒的味道那么重
不知道开车会不会被测出来
于是
我随手拍了个短视频发出去
没想到收获了1万多的播放
好多网友认真地回答了我的疑问
通过评论
我才知道
人家有的人
吃“头脑”的时候是伴着黄酒一起喝的
当然,喝了黄酒开车肯定属于酒驾了
据说只喝头脑还不至于酒驾
(关于是否会触发酒驾,欢迎了解的朋友继续指点,谢谢)
【四】“头脑”的历史,从投醪酒、头脑酒到头脑
今天查了一下资料
发现原来头脑是很有历史的一种饮食
原来
西门庆大官人就爱喝“头脑酒”
有一次去见官
还担心喝了头脑酒脸红被对方察觉出来显得不恭敬
再往前
在水浒传里,也有关于喝头脑酒的故事
那个时候
大概是用热酒浇在肉和杂食上面
据说喝了去寒气
再查
说是以前可能叫投+醪糟的意思
后来
可能因为谐音
就成了头脑酒
再往后
发展到山西
因为傅山傅青主的出现
傅山先生在传统的头脑酒当中加了药材
于是就有了治病预防的功效
当然
还有一个傅山先生把配方送给一个生意艰难的小贩的故事
故事的发展是小贩从此开始富裕起来
故事里讲
明清之际的太原人
都是一大早
趁着天亮(“明”)之前
赶着去喝头脑
总之
山西头脑
有一个美好的故事
于我
则是
连喝了两天头脑
再加上山西面食的投喂
回山西之前欠佳的胃口
回北京之前完美恢复胃动能
我的大山西啊
什么时候
我再到太原
再去“赶头脑”
不为别的
只为养好自己的胃
附录:
太原小吃“头脑”,是由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医学家傅山发明,为药膳食品。
对人体有滋补作用。
太原小吃“头脑”又名“八珍汤”,是由黄芪、煨面、莲菜、羊肉、长山药、黄酒、酒糟、羊尾油配制而成,外加腌韭菜做引子。
因为早年太原人天不亮就起来吃头脑,也叫“赶头脑”,需要挂灯笼照明,所以经营头脑的饭店门前都挂一盏纸灯笼作标志。
=======
关于“知行合一”
1、昨天的体会
“知行合一”的真谛,就是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做个普通人
因为名利场不是普通人应该去的地方
所以
做个普通人就是“知行合一”的人生真谛
2、今天的体会
“知行合一”根本在于一个“行”字
当代大儒杜维明曾经说阳明心学是行动哲学
王阳明先生提出的“知行合一”,其实重在指导普通人如何过好自己的一生
一个人如何过好一生,关键在于如何行动。
如何行动?阳明先生说,要“(知)行”合成一个,在良知的指引下“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