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德医风微课堂 |《古代医家论医德医风医道》——医德篇(五)人之所以为心也,惟在摄之正之,公之平之

健康   2024-09-30 15:42   河南  








(五) 

人之所以为心也,

惟在摄之正之,公之平之





【原文】

     尝闻之有所云天心者,仰而观之,浩浩[1]焉,邈邈[2]焉,天之大不可测也,而 何从见其心 ?《素问》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 [3]。则疑以离为天之心矣。心果若是 之虚且明乎?子思[4] 作《中庸》,首揭天命之为性。而子舆氏[5] 则曰:尽其心者,知 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则是又以天心即人心矣。可见心之为物,存者其诚,而发 者其明也。忠者其体,而恕者其用也。若易诚而妄,则心之病一;易明而昧,则心之 病二;易忠而欺,则心之病三;易恕而忍,则心之病四。试思天之所以贵乎人,与人 之所殊乎物者,非此心乎?存之为君子,去之则异类。苟或不克操之,任其出入,而 莫知其乡,将何以立于天壤间耶?盖天理者,人之所以为心也,惟在摄之正之,公之平之。以之立身,以之垂后,无不由于此中,人盖可忽乎哉!

【简介】

     选自怀远《古今医彻》卷四《五大病·心》。怀远(生卒年不详),字抱奇,上海 松江人,清代医学家,活跃于嘉庆年间。《古今医彻》又名《医彻》,是一部综合性医书,刊刻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共四卷。

【注解】

[1]浩浩:广阔宏大的样子。

[2]邈邈:遥远的样子。

[3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出自《素问·金匮真言论》,意为南方之气为赤色,进入人的身体后与心相通。

[4]子思:孔伋,字子思,儒家著名思想家。他是孔子之孙,曾参之弟子,《中庸》的作者。

[ 5]子舆氏:即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著名思想家,与孔子并称“孔孟”,被后世尊为“亚圣”。

【语译】

     曾经听说有所谓“天心”的说法。仰而观天,浩浩然广大,邈邈然高远,天之大 是不可测度的,从哪儿能够得见天心呢? 《素问》说:南方为赤色,入通于心。这可 能是以离卦之火为天心吧。心果然如离卦之火那样中虚而外明吗?子思写作《中庸》, 起首就揭示了“天之所命就是人的天性”的至理。孟子则说:“能够尽复其心的人,就 能知晓自己的本性,知晓自己的本性,就知晓了天道。”这里又把天心当作人心。由  此可见,心这个东西,其所存有的是“诚”,其所发出的是“明”,“忠”是它的本 体,“恕”是它的功用。至若心本来容易体现为真诚,而人却为虚妄,这是第一种心 病;心本来容易体现为明彻,而人却为昏昧,这是第二种心病;心本来容易体现为忠 诚,而人却为欺骗,这是第三种心病;心本来容易体现为宽恕,而人却为残忍,这是 第四种心病。试想天之所以以人为贵,人之所以与万物有别,难道不是因为人有了这 颗“天心”吗?存有这颗“天心”就是君子,出离这颗“天心”就是异类。倘若人不 能好好操持这颗天心,任其出入,迷失不知其所向,将何以立于天地之间呢?天理, 是人之所以为心的依据。人要操持好天心,就在于能够摄守天理,以天理为指正,以 天理为公道,以天理为平准,人以天理树立自身,以天理垂范后世。天理就在人的天心之中,人们怎么可以忽视呢?

【阐释】

     本段文字指出了医家修养应当注重内心,天人合一回归“天心”,发挥其“天心”本所具有的德性,作为医者立身处世的根本。

     崇尚天人相通、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鲜明特征。古人认为,天人之所以能够相通,心在其中发挥了关键的桥梁作用。关于这一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从医学和哲 学两个角度进行了思考和阐发。有的医家认为,离卦就是天心,这是因为在五脏与五 行的配对中,心与火是对应的。离卦的物象就是火,离卦的卦象是外明而内虚的,而 人心也是虚静而精明的。子思在《中庸》中指出人的本性由天命所赋予。孟子主张找 回被放逐的本心,找回了本心就能够知晓人的本性,知晓了本性就能够知晓天。也就是说,人心中天然含有天的一面,人心即是天心。

     由此可见,医学与哲学的说法是相通的,说的都是同一颗心。这颗心具有诚、 明、忠、恕的特性,构成了四种最为根本的德性,也是天地之间人之所以为贵的根本 所在。不能守持这四种德性,就会产生虚妄、昏昧、欺骗、残忍等心病。认识了人心即天心的道理,不仅有益于医家修身,也有益于医家诊疗。




来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郸城县中医院
河南省郸城县中医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