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德医风微课堂 |《古代医家论医德医风医道》——医德篇(六)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

健康   2024-10-15 17:14   河南  

医 / 德 / 医 / 风 / 医 / 道

ETHICS

传承

精华

【原文】


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 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1] 也。夫养性[2]者,欲所习以成性[3],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4];祸乱灾害,亦无由许,此养性之大经也。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5],是其义也。故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6],其在兼于百行,百行周备[7],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充,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故夫子曰:善摄生者,陆行不遇虎兕,此则道德之祜[8]也,岂假服饵而祈遐年哉!圣人所以药饵者,以救过行之人也。故愚者抱病历年[9]而不修一行,缠疴没齿,终无悔心,此其所以歧和长逝,彭跗永归,良有以也




【简介】

选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养性序》。


【注解】


[1]大经:常道、常规之义。

[2]养性:指通过修养和锻炼来培养良好的性格和习惯,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3]习以成性:通过不断的练习和习惯的养成,使某种行为或品质成为自然。

[4]百病皆悉不生:指身体不会产生各种疾病,保持健康状态。

[5]治未病之病:指预防疾病的发生,而不是等到疾病出现后再治疗。

[6]饵药餐霞:指服用药物和食用仙露,比喻依赖药物来养生。

[7]百行周备:指各种道德行为都做得非常完善和周全。

[8]道德之祜:指道德修养带来的好处和福祉。

[11]愚者抱病历年:指愚笨的人长年累月地生病,却不去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


【语译】

养生的人,希望养成良好的习惯,使这些习惯成为天性。一旦形成了好的天性,即使不再刻意去练习,也不会有什么不利的影响。当一个人的天性变得善良时,各种疾病(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理上的)都不会发生。灾难和不幸也不会降临到他身上。这是养生的基本原则。善于养生的人会预防疾病的发生,这就是养生的意义所在。因此,养生不仅仅是通过药物和饮食来调理,更重要的是要在各个方面(即“百行”)都做到周全。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即使不吃药也能长寿。如果一个人的德行不足,即使服用仙丹妙药也无法延长寿命。 所以孔子说:“善于养生的人,在路上行走不会遇到老虎等猛兽。”这是因为他们的道德修养带来的福佑,并不是依靠药物来祈求长寿。圣人使用药物和饮食调理是为了拯救那些生活过度放纵的人。愚蠢的人常年患病却不改变生活方式,最终在痛苦中死去。他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局,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养生的重要性。总结来说,这段文本强调了养生不仅包括药物和饮食的调理,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修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长寿和健康的目标。


【阐释】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养生重在养性,养性必须以养德为要,此乃为人之道,为医更应如此。

今天流行的“养生”观念,在古代更多地被称为“养性”。“养性”的内涵比“养 生”更加丰富。这是由于在古代哲学观念中,“性”作为“天性”,是天人相通的桥古代医家论医德医风医道梁和关键。“性”是人的根本,即“本性”,既表现为“心性”,体现道德的维度;又 表现为“生性”,是“生之质”,体现生命的维度。因而人的“德性”,是把生命意义   和道德品性联系在一起的,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在人的生命历程中,人的本性在   时时刻刻和方方面面都产生着内在的、深刻的、持久的影响。因而“性”更是“禀性”“习性”。古人大多接受孟子的主张,认为人性是善的。但人的善性会被放逐,会   被蒙蔽,会迷失,因而就要通过善行的修养,逐渐找回人的善性,这就需要“习以成   性”。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养生”既要“养形”,又要“养心”,通过“习以成性” 让本性良善,自然就能实现延年益寿的功效。



END





来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古代医家论医德医风医道》
-END-

郸城县中医院
河南省郸城县中医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