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语文”诚挚征稿,如有优质原创课件,请微信联系晓文语文小助手:18082166770。一经采用,将付与微末润笔。
感谢大家对“沧海语文”的支持!如需获得可编辑付费课件,请扫码添加晓文语文小助手或管理员春风十里老师。
高级哲理话题九个
01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bias)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意思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出处:西塞罗的一次演讲:有人把一幅画给一位无神论者看,画上画着一群正在祈祷拜神的人,并告诉他,这些人在随后的沉船事故中都活了下来。无神论者淡淡一问:我想看看那些祈祷完被淹死的人的画像在哪儿?
还有个著名的案例。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沃德教授(AbrahamWald)应军方要求,利用其在统计方面的专业知识来提供关于《飞机应该如何加强防护,才能降低被炮火击落的几率》的相关建议。沃德教授针对联军的轰炸机遭受攻击后返回营地的轰炸机数据,进行研究后发现:机翼是最容易被击中的位置,机尾则是最少被击中的位置。沃德教授的结论是“我们应该强化机尾的防护”,而军方指挥官认为“应该加强机翼的防护,因为这是最容易被击中的位置”。
适用话题
真相往往难以从表象获得,意识到沉默证据的存在;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能否被代表逆向思维。
【2018年全国Ⅱ卷作文题】“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试题分析》权威解读:
最佳立意角度:“幸存者偏差”,当你获得信息的渠道仅来自幸存者时(死者并不会说话),那么这些信息可能会与实际信息存在一定的偏差。当年能到这个立意的,无疑是高手中的高手。全面、综合地看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主要矛盾,抓关键少数矛盾;遵循认识事物的规律理性分析;跳出思维惯性,以逆向思维挖掘隐藏在表面背后的事实。
02耻感文化
耻感文化,就是注意廉耻的一种文化心态。在这种文化中,人们往往十分在乎他人的评论与看法,故其行为将被诸多的外在社会因素和标准规范所制约、支配,即自己的行为被他人左右。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生长的人,在行为与观念上往往大同小异,更多时候会选择随大流、少数服从多数。
儒家强调:“耻”意识是道德的基础,“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孟子·公孙丑》),清末的龚自珍将个人的知耻与国家的兴亡联系起来,提出了著名的“廉耻论”。他指出:“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明良论二》)耻辱心指导和制约人的行为、引导社会风气。但是,古代中国的“耻感文化”强调外在的约束力,即主要表现为他人对主体行为的反应和评价,具有“耻感文化”特征的人多由别人左右着自己的行动,孟子所说的君子三大乐事,其一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孟子·尽心》),这是耻感文化的典型表现。这里所谓的“天”和“地”显然都是虚幻的,真正使人感到愧怍的是主体之外的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和评价。从另一个层面讲,在耻感文化下培育出的像极了工业生产中从流线下来的人一件件大同小异的产品,缺乏个性主张,更多的心态是一种随大流、少数服从多数。
适用话题
道德价值观念对个体既是约束,也是束缚/中国传统文化对集体意志的强调和新时代对个性的要求之间的矛盾,个人意识与他人评价
03剧场效应
1、社会学概念
内涵:生活被戏剧化,本身成为一座大剧场,人既观剧,亦被动演剧,在不自觉的状态中被彻底异化,抛出自我,而生活于别处。
“剧场社会”是一个仪式化的表演胜过实际言行的社会。
出处:卢梭;吉尔茨《尼加拉:十九世纪巴厘剧场国家》
2、经济学概念
内涵:剧院着火后,每个人按照个人利益最大化跑出,造成拥堵,很多人会出不去。
另一种解释是,在剧场里有一个人因为想看得更清楚,突然站起来看剧。但他人因利益受损,被迫跟着站起来看剧,导致第一个站起来的人既得利益受损,同时大家站着都很累。
适用话题
自我认知,自我被减化和美化的原因,追求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平衡
04洞穴之喻
出处:柏拉图《理想国·国家篇》
洞穴之喻的内容:设想在一个地穴中有一批囚徒;他们自小呆在那里,被锁链束缚,不能转头,只能看面前洞壁上的影子。在他们后上方有一堆火,有一条横贯洞穴的小道;沿小道筑有一堵矮墙,如同木偶戏的屏风。人们扛着各种器具走过墙后的小道,而火光则把透出墙的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囚徒自然地认为影子是唯一真实的事物。如果他们中的一个碰巧获释,转过头来看到了火光与物体,他最初会感到困惑;他的眼睛会感到痛苦;他甚至会认为影子比它们的原物更真实。
如果有人进一步拉他走出洞穴,到阳光下的世界,他会更加眩目,甚至会发火;起初他只能看事物在水中的倒影,然后才能看阳光中的事物,最后甚至能看太阳自身。到那时他才处于真正的解放状态,会开始怜悯他的囚徒同伴、他的原来的信仰和生活。如果他返回去拯救他的囚徒同伴,他得有一段时间去适应洞中的黑暗,并且会发现很难说服他们跟他走出洞穴。
适用话题
启蒙;自我认知;牺牲(哲学家如同返回洞穴的自由人一样,他们为了其他人的利益,不得不放弃个人兴趣和思辨的幸福而参与政治。启蒙和解救陷于悲惨境地而毫无自觉的人,乃是哲学家的公民义务。因为很难找到一条既符合公共幸福又符合个人幸福的道路,哲学家的命运只能是放弃个人思辨的幸福而为公众谋幸福,哲学家为公众谋幸福的途径是启蒙教育)
05天才效应
个体应对消极社会比较时自我维护的机制之一。通过夸大优秀他人的能力,实现自我心理维护。(例如通过夸大比较目标,实现“乞丐不用嫉妒国王”的自我安慰。)
与天才效应相类似,面对消极社会比较,个体会通过降低比较纬度的重要性,来说服自己不必在意比较的消极反馈。是一种有效的自我维护方式,同时偏见性较强。
适用话题
自我认知;对比较、痛苦激励人成长的辩证看待;主观臆断存在偏差性
06西西弗斯
西西弗斯原为希腊神话中的人物,被加缪在他的著作《西西弗神话》中引用来阐述他的荒诞哲学。加缪认为西西弗斯是典型的“荒诞人”,也就是说,能够认识到这个世界的非理性、无意义、能够摈弃一切由世界惯例所赋予人生的所谓意义、直面人生、不逃避现实的荒诞、永远怀着反抗命运的激情、即使注定无望也坚持反抗的人。虽然西西弗斯的人生是不断地推动注定会再次滚落到山脚的巨石,看似完全没有意义,但这是他反抗诸神的结果,而这种反抗中本就带着对世界的认识,并且即使陷入这样绝望的命运里也始终不曾放弃反抗。因而,相比那些对命运逆来顺受、全盘接受的普通人,西西弗斯是明智并且幸福的,因为他的命运属于自己。
出处:《西西弗神话》[法]阿尔贝·加缪
适用话题
关于反抗、不随大流、寻找人生意义的命题。
07变色龙效应
指人们经常无意识的模仿其他人的姿势、怪癖和面部表情心理学现象。可引申为社会模仿。对对方越认可,模仿的可能性越大。
出处:心理学家巴奇和查特朗
适用话题
从众心理,谣言传播,网络暴力,沉默的大多数,个人与环境,自我保护。变色龙为了适应环境而改变颜色,人身在群体中,自然地模仿群体。
08晕轮效应
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
和光环效应相反的是恶魔效应,即对人的某一品质,或对物品的某一特性有坏的印象,会使人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一物品的其他特性的评价偏低。
名人效应是一种典型的光环效应。
如一个人最初被认定是好的,则他身上的其它品质也都被认为是好的,有似“爱屋及乌”的原理。它指个人在敬仰、爱慕他人过程中所形成的夸大了的社会认知。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常常以偏概全。
晕轮效应不但常表现在以貌取人上,而且还常表现在以服装定地位、性格,以初次言谈定人的才能与品德等方面。在对不太熟悉的人进行评价时,这种效应体现得尤其明显。
适用话题
以偏概全、客观、全面看待问题
09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就是当人们在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或者观察的时候,会刻意去改变一些行为或者是言语表达的效应。
是心理学上的一种要求特征。从旁人的角度,善意的谎言和夸奖真的可以造就一个人;从自我的角度,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出处:1924年11月,以哈佛大学心理专家梅奥为首的研究小组进驻西屋(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他们试图通过改善工作条件与环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选定了继电器车间的六名女工作为观察对象。在试验中,支持人不断改变照明、工资、休息时间、午餐、环境等因素,希望能发现这些因素和生产率的关系——这是传统管理理论所坚持的观点。但是很遗憾,不管外在因素怎么改变,试验组的生产效率却未上升。
有关人的“认识”的八个维度
01 认识世界:给自己找一个坐标
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这一命题开创了人类认识的一个新时代,拉开了从哲学的角度审视世界的大幕。
阿那克西曼德——世界源于无定形。阿那克西曼德生于米利都,是泰勒斯的追随者和最出色的学生。
阿那克西米尼——世界源于无限的空气。在西方哲学史上,他开创了用事物量的变化,来说明事物在性质上的区别的历史。
毕达哥拉斯——万物都是数。“最优秀的人献身于发现生活本身的意义和目的。他设法揭示自然的奥秘,热爱知识,这种人就是哲学家。”
巴门尼德——存在是一。从巴门尼德开始,哲学的研究开始进入思辨的领域。
柏拉图——物质世界的背后存在一个理念的实体世界。“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本观念。
德谟克利特——原子与虚空生成宇宙。德谟克利特被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为“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布鲁诺——宇宙是太一。“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界会了解我,懂得我的价值的!”
奥古斯丁——真理就居住在人的内心。奥古斯丁哲学的目的是用哲学的手段论证基督教的信仰,指引人们寻求上帝的路径。
霍尔巴赫——物质及其运动是宇宙唯一的存在。霍尔巴赫作为十八世纪实证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坚定倡导者,对法国启蒙运动作出了杰出贡献。
维特根斯坦——世界的意义无法用语言表达,却能在生活中显现。维特根斯坦一生关注语言问题,他认为说出口的语言会扭曲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02 认识自己:哲学——“使人能够成为人”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他是第一个自称为智者的人,也是古希腊第一位公众教师,还是第一个收学费的人。
苏格拉底——自知其无知。生活在被历史学家称为“轴心时代”的苏格拉底,与孔子、释迦诺尼、耶稣等人并称为人类的导师。
第欧根尼——别挡住我的阳光。“一个哲人,即便他身为奴隶,也是他人的自然统治者,就像医生是病人的导师一样。”
亚里士多德——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他的全部著作多达1000多卷。亚里士多德的研究几乎覆盖了当时所有的知识领域。
拉美特利——人是一架机器。“凡是真正的哲学家都会同意,从动物到人并不是一个剧烈的转变。”
马可奥勒留——人是宇宙的尘埃,却因忍受苦难而伟大。与真正的斯多葛哲人一样,奥勒留的关怀远远超出罗马的版图。他的志向不在于成为一个万万人之上的罗马皇帝,而是要成为一个宇宙公民。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作为哲学家的笛卡尔,是公认的现代西方哲学的奠基人。
费希特——学者就是人类的教师。在康德哲学的影响下,费希特建构了自己以“自我”为起点的哲学体系,他称之为“知识学”。
尼采——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超越自己。尼采创立了一种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生命哲学,他用实践权力意志的超人肯定和超越“悲剧人生”,引导和启发现代人与拒斥感性、惧怕变化无常生命的独断理性主义、颓废基督教信仰、悲观主义不断抗争,用昂扬生命斗志去塑造完整、幸福的意义人生。
谢林——人类能够而且应该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在哲学上,谢林把康德和费希特的主观唯心论转变为客观唯心论,把主观辩证法推广到外部世界,从而为后来黑格尔建立哲学体系创造了条件。
康德——人是目的,而非手段。“我只敬畏两样东西,头顶的灿烂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
03 认识哲学:从满足人的求知欲出发
狄德罗——迈向哲学的第一步,就是怀疑。在狄德罗的领导、组织和坚持下,《百科全书)》成了启蒙思想家们向封建反动势力进行斗争的锐利武器。
费尔巴哈——哲学上最高的东西是人的本质。“这部书的解放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能想象得到。当时大家都很兴奋:我们一时都成为费尔巴哈派了。”
斯宾诺莎——心灵的绝对德性就是理解。他明确地将自己哲学的目的定位于道德上的至善,即达到人生最高的完美境界。
叔本华——理性不过是意志的派生物,后者才具有决定性。叔本华的哲学在其最后的归宿上与基督教教义达到了某种一致,但更多的是一种佛教式的虚无主义。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一命题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地肯定了主体、精神的能动作用,对其后的哲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黑格尔——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黑格尔建立起令人叹为观止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主要讲述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
马克思——怀疑一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04 认识幸福:哲学是一帖治疗灵魂疾病的药剂
伊壁鸠鲁——快乐是幸福生活的起点和终点。当有人问他什么是哲学的时候,他回答:“哲学就是一帖治疗灵魂疾病的药剂。”
伏尔泰——幸福是由若干快乐感觉构成的一种抽象概念。他有一系列桂冠和荣耀:“法兰西最优秀诗人”“高乃依和拉辛的继承人”“欧洲思想界的泰斗”“凡尔那教长”“法兰西学院院长”
爱尔维修——利益是我们的唯一推动力。在西方哲学史上,爱尔维修的独特之处,就是以利益为核心的功利主义伦理学思想。
休谟——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休谟证明,经验知识由于以经验为其基础,归根到底是个别偶然的,即使重复一万次,经验也是经验,不可能产生普遍必然性。
卢克莱修——人的真正财富是拥有简单平和的心灵。“卢克莱修在他的时代独自进行了一场壮烈的战争,他当然是一位最伟大的哲学诗人。因为他,以及后来的卡塔路斯、西塞罗和维吉尔,拉丁文学才走向成熟。”
西塞罗——友谊能使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德行是友谊的基础,也是友谊的孕育和保护者。
爱比克泰德——真正的幸福来源于自律的生活。斯多葛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寻求个人的心灵自由、安宁为宗旨,主张回归内在的心灵生活,倡导遵从自然规律过一种自制的生活,追求理想的幸福,并将这种学说发展成为一门指引生活的哲学。
05 认识自由:拥抱自由,做自己的主宰
霍布斯——自由与必然是相容的。与同时代的人相比,霍布斯对于“和平与安全”有着更为敏感的感受和更为迫切的渴望。
孟德斯鸠——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法是由事物的本性所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
卢梭——在我们的生命的每一个时刻,我们都在死亡和诞生。“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萨特——人是自由的,但人又恐惧和逃避自由。自欺是萨特哲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它指出了自欺与说谎的区别,探讨了自欺的一般结构。
06 认识知识:成长的阶梯该如何搭建
恩培多克勒——同类相知。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可以说在他那里,哲学家、预言者、科学家和江湖术士等等身份经常交错出现,以至于我们无法确切地勾勒出他的形象。
阿那克萨戈拉——异类相知。作为原子唯物论的思想先驱,阿那克萨戈拉凭借自己的哲学活动和哲学思想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也赢得了足够的尊重。
库萨的尼古拉——认识是有学问的无知。所谓有学问的无知,绝不是正统神学家鼓吹愚昧无知的蒙昧主义,而是指人们通过对知识的探求,而后达到对自己无知的认识。
洛克——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人的心灵就如同一块没有任何标记的“白板”,只有在经验在上面留下印痕之后,我们才形成了观念和知识。
邓斯·司各脱——完善的知识是个别的知识。司各脱意识到了理性对信仰的威胁,并力图通过放弃理性对信仰的证明,限制认识,为信仰保留地盘。但这种做法,在客观上却为哲学摆脱神学束缚创造了条件。
07 认识科学:人类探索世界的实践方式
芝诺——飞矢不动。亚里士多德说他是论辩法即辩证法的创始人。他的论证方法及辩论技巧,是后来智者们的思想渊源,促进了逻辑和理论思维的发展。
莱布尼茨——单子并没有可供某物出入的窗户。这位对古老的中国充满敬仰和好奇的学者,就是17、18世纪之交德国最重要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莱布尼茨。
罗吉尔·培根——危险莫大于愚昧。罗吉尔·培根可以说是旧时代最后一位具有科学思想的学者,也是新时代最早的一位科学思想家。
威廉·奥卡姆——若无必要,勿增实体。在哲学史上,这个命题被称为“奥卡姆剃刀”。
08 认识信仰:没有信仰的知识是狂妄
爱留根纳——信仰应当服从理性。黑格尔认为,在中世纪,真正的哲学是从爱留根纳开始的。
安瑟伦——上帝要信仰了才能看见。安瑟伦是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家、神学家,唯实论的主要代表之一,被称为“最后一名教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
艾克哈特——神和神性有天地之别。艾克哈特关于神和灵魂的思辨无疑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德国哲学的思辨精神。
声明:本文内容转自“鲜素材精编”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