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24年青年教师依标教学展评活动(内含全部专家点评)

文摘   2024-11-04 20:48   江苏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沧海语文”诚挚征稿,如有优质原创课件,请微信联系晓文语文小助手:18082166770。一经采用,将付与微末润笔。

感谢大家对“沧海语文”的支持!如需获得可编辑付费课件,请扫码添加晓文语文小助手或管理员春风十里老师。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课件合集

沧海语文课件合集[2024.9.29更新]

江苏省中学语文青年教师依标教学展示活动笔记(上)

江苏省中学语文青年教师依标教学展示活动笔记(下)

最近有一种平静的幸福,去年观摩省“依标教学”活动时,正备战基本功省赛,压力不必言。今年观赛则非常轻松,有一种观察与学习的自由。最近网络上对我省“依标教学”的讨论颇多,课堂总是遗憾的艺术,我始终记得张克中老师所说的,对待青年教师的课,我们要多一些包容。作为成长中的青年教师,我很感恩我省直播展评课全程的大气。

今天推出的是14节课的完整点评,序号表示上课节次,而非排名。图片与每一节课的简介,均来自七彩语文公众号,这14节课的点评照例不是我整理的,感谢耐心整理并愿意分享的老师。


2024年江苏省高中语文青年教师

依标教学展示活动

专家点评

1
陈桐《茶馆》

南通市天星湖中学陈桐老师执教《茶馆》。陈桐老师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首先是“把人物读出来”,通过请学生们有感情地朗读角色台词,帮助学生初步体味人物形象;其次是“把冲突演出来”,通过小组讨论、片段演绎、同学点评、提出建议、主创反思等活动,引导学生在思考角色的语言、动作等内在逻辑的基础上,感受台词背后的潜台词,体会老舍通过营造戏剧冲突,设计个性化的语言、动作以及无关人员的反应等方式对当时市井百态的再现;最后是“把语言赏出来”,通过请学生撰写语言鉴赏札记,深化学生的思考。同学们反响热烈,收获颇丰。


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袁菊老师‍将刚刚过去的霜降节气与“依标教学”的理念相联系,对陈桐老师的课堂进行点评,指出陈桐老师的课堂教学首先如同节气依托气候变化制定一般,依据真实情境展开教学,删繁就简地设计了教学任务;其次有“什么节气做什么事”的精神,抓手扎实,紧紧抓住语言这一语文教学的核心设计任务,引导学生读语言、品语言、演语言、赏语言,让语言扎根在学生的心坎上;最后是方式落实,实现模式转化,改变了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机械教学模式。


01
点评全文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上午好!南通很幸运抽中的第一签向大家汇报。昨天是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霜降,依标教学与它十分神似,二十四节气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悠久的文化内涵,而依标教学则反映了高中语文本质规定性的文化活动。二十四节气包含着丰富的民俗事项行动指南,而依标教学则生动地阐释了高中语文教学的特点。教育是农业,高中语文教学也是农业。霜降是表示经历酷暑之后向寒而生季节的到来,而依标教学是经历火热激荡之后的冷思考。

下面我就以二十四节气的眼光来看看陈桐老师这节课,我觉得它至少呈现三个特点:

首先,符合节气特点,依据真实情境展开学习,就是情境真实。霜降这一节气报告你一个真实情境,天快冷了,老舍的《茶馆》告诉你这是立体的文学,它仿佛一幅卷轴式的图画,描绘的是市井中的众生相。《茶馆》的主要人物超过70个,刚开始就连续有二十几个人物登台,而且各自有不同的经历、身份和性格,而老舍一两句话就能把他立住。老舍要表现的是广阔的时间和空间,是50年里北京各个阶层的生活全景,这种跨度一个故事根本不能展现。“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陈老师删繁就简,设计了把人物“读”出来和把冲突“演”出来这两个任务。学生在真实的情境活动中,读懂了底层人物身上深刻的性格烙印,更好地理解了老舍是个真人,那25个人物的语言都极具个性,并进行二次创作,为剧本文字赋予新鲜的活力。谁说最后在舞台上大放异彩的不能是南京一中这个班的孩子们呢?

其次,什么节气做什么事儿,守好自己的责任田,就是抓手扎实古代的耕耘者一般是依据二十四节气来安排谋事,非常科学,语文课的核心任务就是语言的学习。茶馆的叙事不是像传统西方戏剧那样聚焦在一个固定的点上,而是像国画山水是散点透视,老舍在茶馆中设计的对白,没有什么废话,节奏安排非常快,情节密度非常高。这堂课陈老师设计了品读台词、表演话剧、撰写札记三大任务,他们都是指向语言这一核心的,真正引导学生去读语言、评语言、演语言、写语言,从而达成吸收语言、内化语言、创新语言的目标。语文教学守好自己的责任田最难做到,但必须做到。陈老师深知,语文教学必须把语言扎根在学生的心坎上,读书尤其读经典必须慢下来,在字里行间寻找心灵碰撞与共鸣。见精神的细微处,多在语言的细微处。

最后,植根节气特点的耕种与转变,就是方式落实。二十四节气最大的特点就是转变,在转变中体现季节更替,农事转换。我觉得这次教学展示的主题特别聚焦“依标教学 改变课堂”,只有改变课堂才能做到依标教学,教考衔接。张克中老师多次强调,语文课堂必须有设计,学习设计和评价设计,无学习的设计,不会产生真正意义的学习;无评价的过程,学习不可能催生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真正变化。陈老师根据茶馆对应的“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的目标要求进行设计转变方式,促使学生至少产生了三大转变:一是转变了老师讲学生听的机械灌输模式;二是转变了学生仰视文本进行解读的心理;三是转变了以教师领悟为领悟,以教师讲述为心得的现象,通过设计项目任务,实现课堂路径转化,达成依标教学目标。

当然我们的课堂还很不成熟,非常希望大家呵护指点,共同开拓高中语文课堂依标教学新天地。



2
陆秀珍《小二黑结婚》


江苏省兴化中学陆秀珍老师执教《小二黑结婚》。陆秀珍老师提炼网友们对该小说的争议,向同学们抛出问题:《小二黑结婚》是值得重读的文学经典吗?她让同学们通过文本演绎、小组讨论、片段写作等形式,分析小说的人物特点,比较不同故事结局,结合时代背景思考小说的内涵,进而得出答案。同学们发言踊跃、展示精彩,课堂氛围轻松愉快、反响热烈。


泰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周涛老师点评,陆秀珍老师的教学设计以任务为导向,由表及里,层层递进,彰显本单元的革命文化,有助于当代年轻人形成正确价值观,同时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与思维能力。



02
点评全文


刚才我们兴化中学的陆老师上了一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这是一篇新课文,而且是在我们选择性必修一个大单元里面的一个单篇课本。之前在上课的过程之中,我也听过他的课,感觉今天这堂课跟第一次呈现有明显的进步。

我刚才听课过程之中概括了一下有三个点,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个教学设计以任务为导向。从人物的分析和小说的结局设计,再到主题的探究,由表及里,层层推进,主线鲜明,任务之间的过渡自然,能充分地带动学生逐步深挖,不同环节之间不拖沓不突兀。尤其是刚才有学生提到了,对于这个小说所反映的人性复杂的反思,我觉得是一个亮点。

第二是将单篇教学与大单元教学紧密结合。既有点的深入,又有大单元的整体把握,本单元的革命文化得到了彰显。《小二黑结婚》所反映的党领导人民进行婚姻法改革,年轻人获得自由与新生,这个点跟我们整个大单元《荷花淀》中女人们的成长,以及《党费》中底层共产党员不怕牺牲的高大形象的塑造等等,共同陶冶了当代年轻人,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第三是本课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第一环节分角色的朗读,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第二环节的辩证,那就是对于原型人物的结局跟小说创作大团圆的结局,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点,悲与喜不只是艺术的效果,更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第三环节的写就让学生来写,当然我们没有最终呈现,就是读出来了,引导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所思所想,既是课堂的反馈,又在体现自己文化修养,而且这个环节我们发现学生的生成很多,有学生谈到了哲学这个很好,把我们语文实现了跨学科做得很好。

我们实事求是讲,这堂课如果说要提高,我有两个建议:第一个特色,刚才你确实提到了,我们陆老师也讲到了土味的问题,在整个大单元中,《荷花淀》《小二黑结婚》和《党费》是不一样的,其中这一篇课文《小二黑结婚》的特色应该是山药蛋派的特色,也就是它的乡土气息,尤其是它反映农村农民的生活,以及他的语言上的除了乡土之外,还有很多幽默风趣的点,这个点我觉得可以在如果说其他老师上这个课,我建议可以考虑一下特色。第二个本课的任务群建设的意识还有待加强教学设计到任务群建设还有一个过程,我们联系了当下,刚才不少同学谈到当下婚姻恋爱等等,但是这篇课文我们刚才提到了浓厚的历史背景,所以在跨学科的学习活动等方面还可以做得更多一点。



3包歆鎏

《自己之歌》


江苏省苏州中学校包歆鎏老师执教《自己之歌》。包歆鎏老师以三首诗歌的对比阅读切入,明同辨异,从意象入手,进行文本互动,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的写作特色,关注原诗意象在改写过程中形象特质发生的改变,辨析万物与“我”的联系。


苏州中学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张兰芳老师点评,包歆鎏老师很好地完成了课堂教学,表达了在“依标”之下对“好的课堂”的渴望。她敢于在课堂上承担风险,落实跨文化专题研讨,敢于突破,关注时代潮流,并将其融入课堂,契合时代精神,形成了有冲击力的课堂表达。同时,包老师也对教学与学生充满关注、热情,展现了积淀的学养,具备恒久的核心力。


03
点评全文

首先恭喜包老师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课堂教学,更要感谢的是我们南京一中的学生所体现的极高的语文素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从2017年第一版的颁布到今年的2024年其实已经走过了7年,我们平时说有7年之痒,这7年来我们每个语文人对课标从懵懂中有失措,在探索中有质疑,我们已经触摸到课标的内核,我们的课堂在触摸从青年向更长远的未来走去,我们应该具备怎样的恒久的核心力,让我们能够从7年之痒走向更稳定的更好的语文教学的未来。

我想从包老师这节课看,这恒久的核心力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迪:

首先,体现在教师敢于在自己的课堂上承担风险的勇气。包老师突破诗歌,我们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应该在时间分配上更为偏向中国古典诗词,后面有一些单一的这种狭隘的局面,少有人教的美国惠特曼的《自己之歌》。包老师通过与清代诗人袁枚的《苔》,与现代诗人周梦蝶的《蓝蝴蝶》,这两首中国诗歌进行比较阅读,落实我们课标中任务群的“跨文化专题研讨”,在建模和提高支架中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和方法,比如另选一项仿写句子,把袁枚的“苔花”,周梦蝶的“小蝴蝶”进入《自己之歌》这个做内容上的比较,再如《草叶集》出版时遭受的质疑,还有《自己之歌》标题的多次更改,我想像包老师这样年轻的敢于在课堂上冒险的老师,如果能够始终如一不接受任何借口,学生应当经常为此感谢我们年轻的敢于突破的老师们。

其次,体现在教师必须具备掌握最新的教学方法,研究和课程内容的自我表达的能力。依标的标准只有一个,就像开幕式上,我们董主任所说这个标是抽象的,每一个执教者在执教任何一篇文章的时候,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表达。包老师本节课我想最妙的设计或者说给听课者印象最深的,或许就是借助AI作出的回答设置的这样一个文本的情境。时代之下AI的推进势不可挡,今年诺贝尔奖中更是成为亮点。包老师作为仅仅五年多一点教龄的青年教师,展现了她对时代潮流的关注,当代文化的参与,并智慧的运用到课堂中。而在课堂的最后包老师放手修正,聚焦AI回答,让学生在人与人工智能的交互中完成对《自己之歌》最好的现实的阐释。在这个契合时代精神的情境任务中,包老师将主题与新旧材料完美地结合起来,在构建知识联系和如何应用这些知识之间,形成了一个有冲击力的课堂表达。

最后,我想最重要的最恒久的核心力是教师必须对自己所教学的学科和学生充满关注的教学热情。在这节课上我们看到或者说且不说包老师对语文学科设计的倾情与投入,这种背后我们看到的她所积淀的学养,更为显性的是包老师课堂的起点是学生的问题和问对困难的关注,是基于学生对《自己之歌》对外国诗歌的隔膜与障碍。包老师在走进这个课堂之间,像其他选手一样是没有见过学生的,所以包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我们在这节课上看到是她了如指掌,几乎每一个环节都是包老师对语文学科的尽职,对每一个学生的尽责。她的这一节课让我们看到学生也能做到对文本的解读,做到了这一点。我记得博尔赫斯在《沙之书》、《深沉的玫瑰》这两本书中都不同程度地提到惠特曼的诗歌,他说诗歌的使命有二,一是精确地阐述某种事实,二是让人获得触动。仅仅陈述的不是好诗,好诗总是能够让人触动的,他还说假如我们由诗中看到某种渴望,这首诗就是成功的。如果把这句话拿过来,用在我们年轻的小包老师的这一节《自己诗歌》上,包老师这一节40分钟的课不仅仅是陈述诗歌教学的事实,她更想表达一种在依标之下的好的语文课堂的渴望,但愿她也能如其他的我们来自大市的13节课一样,给我们这些观课评课更多的上课的语文人一些触动。

2024年到年底还有67天,7年之痒即将过去,我们依然在探索,我们相信具备这些恒久的核心力的课堂,恒久的核心力的教师,一定能让语文保有更多的新鲜感,让我们的语文走向更好更远,谢谢大家。



4王希贤

《氓》


江苏省宿迁中学王希贤老师执教《氓》。王希贤老师从朱熹对“风”的定义引入,首先引导学生在诵读过后,理解诗歌所讲述的“俗”世悲欢,之后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要求学生从“哭”“笑”的诗化表达入手,从称谓、语气词等角度,探究“哭”“笑”背后“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情感升华。进一步通过《氓》与古希腊悲剧《美狄亚》的对比,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学含蓄内敛的抒情表达方式,体会到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

宿迁市教育局中小学教研室吴纪老师点评,她认为本次课堂教学展现了如下做法:其一,设计了结构化的学习活动,符合任务群学习目标,三个活动环环相扣,形成思维逻辑链,也为学生提供了解读文学作品的一般路径;其二,搭建了显性化的学习支架,使学生的思维可视化、过程化;其三,开展主体化语言实践,学习活动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紧紧围绕学生语言实践,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04
点评全文

《氓》这首诗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一篇诗歌,按照课标要求,结合篇目的特点,那么这节课在实施教学时候有这样的几点做法:

第一就是设计了结构化的学习活动。任务群学习目标与内容中提出精读代表性作品,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我们据此设计了说“俗”百姓日常、品“诗”诗化哭笑、议“风”诗教传统这三个学习活动,分别是指向这首诗从哪里来,这首诗有哪些独特之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这首诗?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在了解民族悲欢的基础上,感受诗歌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抒情特征,进而探讨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概念之一的施教,这一教育传统在当下的价值。三个活动环环相扣,形成思维逻辑链,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解读文学作品的一般思维路径。

第二个做法就是搭建显性化的思维支架。这节课的学习难点在于对诗歌怨而不怒,哀而不伤这一抒情特征的体认。为此我们设计了三个学习支架,第一个是哭笑支架,引导学生从情感的显性表现哭笑入手,进入情感内核;第二个是明暗支架,通过着眼明写和暗写两种方式,深入剖析情感表达;第三个是意象、称谓、语气词等支架,借助多种分析元素,逐步体悟诗歌抒情特征,思维支架的搭建,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化过程化。

第三个就是开展主体化语言实践。学习活动中说、品、议三个指定性动词决定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也指明整节课是紧紧围绕学生语言实践展开学习的,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概括、梳理、评点、比较、探究等活动,帮助学生建构阅读诗歌经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黄雪琼

《风景谈》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黄雪琼老师执教《风景谈》。黄雪琼老师将学生分为六组,分别探讨了课文中的六幅风景,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议论段的作用,理解蕴藏在风景中的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并由此拓展,对更多现当代散文作品的阅读方式进行探索。


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於老师点评,他认为有意义的改变需要时间,依标教学首要的是对教学内容的选定。黄雪琼老师依据课标与教材,定位明确,带领学生精读课文,结合特定社会背景,领略时代精神,出色完成了教学任务。



05
点评全文

我今天下午还是第一次听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的黄雪琼老师他这样来上《风景谈》,因为之前我们去听过一遍,他不是这样上的,我就谈几点我听课的感受。

第一个《风景谈》是个老课文,我以前在高中的时候,我是一个快退休的语文老师,我在高中的时候学过这篇课文,我刚刚工作的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还教过这篇文章,后来我们2005年开始用苏教版教材以后,我们暂时告别了这篇文章。那么今天这个课我听黄老师上课的时候,我就有一些回忆,回忆我以前对这节课的观察我就觉得我们的语文课有一些改变,这种改变实际上体现了我们语文教育的进步我觉得这个给了我一些乐观有意义的改变,它需要时间,这是一点感受。

第二点,我们这次的活动的主题叫“依标教学改变课堂”。那么依标教学,我觉得首先第一重要的或者首先是在教学内容的选定,就是我这节课我这篇文章我教什么?以往我观察到我们很多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可能依据的是自己或者他人的教学经验,那么强调依标教学,我个人认为应该更多的是依据课标和教材,因为教材也是根据课标来编写的。这个单元它是“中国现当代作品作家研习”这样一个任务群,课标当中对这个任务群的最主要的学习目标与内容的规定,或者说建议是什么?一个是叫精读代表性作家的作品,还有泛读,就是选读现当代代表性作家的作品,了解现当代文学的概貌是这样的。那么我觉得对于一个40分钟的课来说,后面这个任务是没办法完成的。所以我理解黄老师他今天定位就是精读《风景谈》,然后我们的教材有个单元导语,教材的单元导语要求结合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其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我相信我们现场观课的很多老师,你们都能够体会到黄老师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上的这么一个定位。同时我们的单元导语中有一句话叫要根据文学题材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来探究作品的意义。那么这是一篇散文,然后再讲的具体一点,我觉得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而且茅盾的《风景谈》它是比较特别,比如说茅盾对风景的理解,可能跟我们一般对风景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再比如说刚才同学们回忆起来的高一学过的那些写景抒情的文章,他们的写法跟风景谈也是不一样的。最大的不同就是在于这篇散文中间茅盾用了很多抒情色彩非常浓的议论性的文句,这是它的特别的地方。我觉得黄老师今天这节课就是抓住了体式特点,带领学生通过深入的分析和解读这些议论性文句的内涵,来理解文本的结构,理解《风景谈》的思想内涵,以及它所展现的所呈现的时代精神。虽然这个设计我觉得是非常朴素的一个设计,但是我觉得黄老师的这节课对教学内容确定理解,我个人觉得是比较正确的。

其次,我们感受到这个班级的学生,其实他们有非常好的自主解读文本的能力,而且难能可贵的是什么,我们有些同学我从他的课堂发言当中,我感受到他能够在教材的学习提示的指引方向下去研读一些作品,并且得出有价值的结论。这样的学生让我非常佩服,因为我觉得这个教材它其实首先是给学生看的,如果我们的学生不去看教材的学习提示,不去看这个教材的助读系统,可能我们的老师在指引上面可能是还有疏忽的地方,一节课他的教学设计我觉得是要以学生的自主阅读的理解和感受作为基础,这个是我们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如果我们一堂课以学生自读的感受和理解为基础,以它为出发点,然后我们能够在一个学习过程中间把学生带领到一个更高的层级,那么我们这节语文课才是有可取之处,或者说才是有成功的地方。那么很遗憾现在有很多的课,我觉得因为没有能够把学生带到一个更高的层级或者更深的理解或者带给他一些方法性的一个经验,因为我们没有做到这一点,所以我们的语文课有的时候是被我们的学生轻视和怠慢的。

那么今天我觉得黄老师的教学设计,包括课堂上他跟学生之间的那种良好的互动,是在这个方面做了比较大的努力。尽管我觉得老师的自我表达还是多了一些,这个时间关系我就讲这些,谢谢。




6邢诗梦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装在套子里的人〉联读》


徐州市铜山区第一中学邢诗梦老师执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联读》。邢诗梦老师借用王国维“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诗歌创作理念,带领学生入乎其内——绘制人物命运曲线,概括人物性格特征,感知林冲与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借助内心独白的续写,聆听角色内心声音,设置林冲与别里科夫“互换灵魂”这样的启发性思考,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命运与社会环境之间螺旋式的共生互动关系。随后出乎其外——引导学生在对角色“重新发现”过程的思考中,获得对社会人生更深刻的认识。


徐州市铜山区教师发展中心张凤老师点评。张凤老师认为邢老师的课程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观察:依据课标整合单元学习任务,制定并引导学生完成学习目标,达成以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设计;尊重学情做基于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课堂设计,提供学习评价量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关注文本,做以学科知识运用为核心的情境任务设计,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更深入地去体悟参与、展开思考。



06
点评全文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追求自由的语文课并不意味着将课标视为枷锁、赘物。它更应该是我们教学的指路标,基于此,我认为邢老师的课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观察:

一依据课标整合单元学习任务,制定并完成学习目标,完成以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设计。《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在新课标中对应的学习任务群是文学阅读与写作。这两篇小说在单元教学中也承载着相应的任务,了解社会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分析人物形象及其典型意义。邢老师根据新课标与单元学习任务设计了学习目标,可以说学习目标是适切的。知识无涯、时间有限,邢老师尝试这两篇小说对比阅读,长文短教,选中一个有张力的角度切入,通过三个活动设计,层层深入探讨环境与人物的共生互动的关系,引导学生在读写结合中提升对社会人生的观察判断、分析能力,增强思维能力,这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设计。

二尊重学情,做基于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课堂设计。依据学情设计符合学生学习的语文教学,在学生学习的过程当中提供学习评价量表,评价量表是学生完成任务的前置指引,是解决任务时的依据,是任务完成后的评价标准。学习评价量表的使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相对自由的阅读、讨论、写作交流中,把探究文本变成了内在需求。学生在课堂中可以入乎其内,深入文本,自主梳理两篇小说的情节,概括人物形象,将所学的知识条理化也可以出乎其外,将读写结合变成内在习惯和自觉要求。邢老师还将学生在预习中有价值的发现、思考、困惑等整合起来,在课堂中共同研讨,让学生去评价、补充甚至质疑,这是课堂生成性得以实现的前提。师生在课堂上共同研读小说,让学习真实发生。

三关注文本,做以学科知识运用为核心的情境任务设计。语文课程是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实践性要通过任务来落实,任务要以学科知识运用为核心,第一次邢老师的主情境任务就是通过“辨析自由与枷锁的矛盾,理清人物与环境的关系”。这一贯穿始终的学习任务是以语文的核心问题、关键问题为导向设计出来的,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更深入地去体悟、参与展开思考。邢老师设计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写内心独白,灵魂互换的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深入挖掘文本,引发多元思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生长。学生从小说的阅读者、观察者变成了小说的解读者、参与者,他们可以更大胆地模仿小说家的语言,去观察社会人生,借鉴小说作品的写法,去建构运用语言,实现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至此他们不再是小说的旁观者,不再是看热闹的自由人,教师、学生、小说人物与作者多方跨越时空,共同在场,更容易激发出共情力,注意小说文本的理解。如果邢老师的课能引起大家对于这两篇课文对于新课标的讨论,这也算是推进一标教学的一点点小小的努力。




7潘丽云

《石钟山记》


南京市第一中学潘丽云老师执教《石钟山记》。潘丽云老师以情境任务导入,以读书札记的形式带领同学们梳理石钟之“名”,结合后代学者的寻访、考察,探究苏轼之“失”,进而叩问东坡之“道”,体悟苏轼对自然的文学化和哲学化,以及蕴含在文中的情趣与理趣。


南京市第一中学语文教研组长包旭东老师点评,潘丽云老师有清晰的课程意识,课程策略合理有效,在方式的选择上,坚持实践,完成了从学习到研习的转变,立足文本、研读文本,有语言实践的基础,引导学生深度阅读。

07
点评全文

如果我们站在完美主义的立场,或者以挑剔的眼光来看潘老师的这堂课,我们可能会发现这堂课依然会存在一些缺憾和不足。但作为看客者,我相信专家和老师们更愿意去发现潘老师在依标教学上的坚守和实践。我的学习心得有以下几点:

一、在学习内容的整合上,潘老师有清晰的课程意识。《石钟山记》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中的文本,是教材“至情至性”人文主题单元中的教学内容。潘老师在教学策略上既依标又据本,她以《石钟山记》为核心文本,组建了一个问道石钟山的微课程,让学习内容专题化,这可能是任务型教学的一种合理而有效的操作方式。从课堂上来看,这堂课的课程学习目标很好地顺应了教材和课标的要求,关联的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等学科核心素养。

二、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潘老师坚持实践,从学习到研习的转变。这堂课的情境任务看起来有点浅,也有点陋,但我们可能不会笑也会叹,因为做起来有难度,想起来有深度不简也不陋。因为是研习,所以传统教学方式要转型,要开发研究性的学习任务,对石钟山因何得名的梳理,讨论只是一个学习的载体,也是一个学习的基础,渗透的是对质疑精神,实证精神、严谨态度的一种深度理解,以评论的视角去探寻苏轼的求真精神,以具身视角,以苏轼的身份去探寻新的感悟,探寻求真背后的隐秘的文化心理,这样的学习活动很好地落实了研习的要求。我认为这堂课的学习活动是真实化的,学习是真实发生的,因为立足文本,研读文本有语言实践的基础,可能大多数学生包括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获得深度的体验和思维进阶。

三、在学科实践上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深度阅读。学习核心文本《石钟山记》有很多可学之处,但肯定不能忽视对作者的情与思的体悟,不能忽视这篇文本所蕴含的文化观念的接受和理解。潘老师在审视和审美两方面设计研习活动,引导学生求真审美,感悟苏轼的人格。我以为你获得石钟山得名的科学性结论,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对真相的探寻过程是在求真中对苏轼审美意识的关照。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永远行走在追寻真相的过程中,而真相却永远在前方。我相信这一点属于这一堂课,也属于我们所有在依标教学实践中所做的努力。




8金学波

《项脊轩志》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金学波老师执教《项脊轩志》。课堂中,金学波老师结合文本,与同学们共同探究了《项脊轩志》中归有光的两种形象,以及归有光笔下对家道中落的两种表达,从而品读归有光的理想与价值追求,思考对人生困境的突围。


南京市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曹茂昌老师点评。曹老师认为,金老师的课堂教学完成了依标教学活动所期待实现的目标,呈现了一种改变了的课堂的样态。它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依据学情,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调整课堂框架;二是注重研习,让学生从一般意义上的感受、感动,到体验、体认,逐步提升学生的感受水平与认知水平,努力创设设身处地的情境,帮助学生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08
点评全文

在这个地方汇报一下我学习本课的一些体会。我们这次的活动叫“依标教学改变课堂”,那么我们从学波老师这节课当中,我们看到了一些这个活动所期待实现的目标,呈现了我们所期待的某一种改变了的课堂的样态。我想这节课我个人认为有这几个特点:

一个它是依据学情。南京市第一中学的学生是我们南京市最好的学生之一,或者说生源相当好的学生。上午的时候克中老师专门说到我们的教材在编订的时候,它实际上可能不一定完全是各种层内的学生的学习。那么对于我们一中的孩子这样认知学习能力比较高的孩子来说,那么我们像这样一个经典课文在教的时候,多一些这种挑战性的任务和思维,我觉得是有意义和价值的。我看到我们老师在设计目标、制定内容的时候是考虑到我们这个地方的学生的情况,可能这一节课放到另外一个地方去,把相对来说我们生源结构差一点的地方去,那么我们可能就要做一些微调。

第二个我觉得这节课注重研习。这节课刚才我们旭东老师在评一中的那节课的时候,也特别说到了《石钟山记》的教学是放在研习框架下的,我觉得这节课也是这样,就是说让我们的学生从一般意义上的感受到感动到体验到体认,逐步的提升学生的这么一种体验水平、感受水平、认知水平,努力的创设设身处地的一种体验境地,这种情境让学生深化对于文本的理解,让我们的阅读由浅性阅读指向深阅读,从浅思维指向高阶思维。那么我们同样是对亲人的怀念、深情,实际上每一个人在不同的境遇,不同的时空,他的体会其实不一样的,都是怀念,比如说归有光怀念自己的母亲,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事后的至理,而怀念自己的祖母,他就有更多的一种内涵在其中了,它是不一样的。那么如何让我们学生从这样一种浅思维向深度思维走,我们这节课做了努力和尝试。

第三个这节课的特点是非常注重言语实践。我们高兴地看到这节课大量的任务活动都是回归文本本身,都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当中来实现目标,来提升能力。

那么另外还有一个感受,就是我们这个男老师他具有一个男性教师的一些特点,更多一些理性的这种思考,更多一点学习的那种学养,这个方面我觉得也应当做一些点赞。那么在几个特点上我再说一下,我个人觉得这几个特点让我们对我们的一线老师的教学有两个启示,一个就是我们老师做什么,第二个老师为什么这么做。老师做什么?老师要做的事情是帮助我们学生来做有意义的学习。学生尤其像一中的学生,文本难度不大,他会很快读懂文章的情感和思想,那么我们老师就需要做一些帮助学生往更加丰厚的方向学习的那么一种努力。那么同时我也觉得给我们启示在于我们的老师在关注学情,在把我们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学习的这么一种方法放在重要地位的同时要注重自身的学养的积淀,这是我们老师要做什么。第二个老师一定要记住我做什么,我的依据是什么,那么课标、教材对吧,那么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学习,还有老师自身的特长等等,我之所以能这么做。那么这节课我觉得研习是可以的,当然我觉得在另外一种学可能在我们的这种生源状况不是那么特别好的情况下的话,或者说其他一个情形之下,我觉得我们研习也可以更多的指向文本的情感和思想和语言的一种研习。比如说后面到了中年以后的文风,跟19岁的文风完全不一样了,前面又是气又是豪,这是一个19岁的少年的一种情性文风。但到了中年以后,32岁写了之后,我们就看不到任何的情感的那种外形的表达,我觉得这个方面如果换一种学习情境的话,可以在这些方面多做一些研习。




9赫振伟

《中国建筑的特征》


江苏省建湖高级中学赫振伟老师执教《中国建筑的特征》。赫振伟老师从情境任务引入,带领同学们通读文本,使用圈点勾画法梳理文本思路,通过三个活动——认识和平院、美化和平院、推介和平院,探究课文中作者的专业视角,提出个性方案,以文写文。


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王玉老师点评,赫振伟老师的课程有三个亮点:阅读有方法,思维有进阶,活动有情怀。在这节课中,赫老师使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帮助学生内化阅读科学论文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课堂活动的设计围绕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和平院展开,用学生朝夕与共的校园一景来助读略显枯燥的科学论文。


09
点评全文

在会前我们评委交流的时候,认为青年教师依标教学展评的评课活动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点出优点,以供老师们学习参考。刚刚赫老师这节课的优点我用三句话来概括:“阅读有方法、思维有进阶、活动有情怀。”

一、阅读有方法。本课隶属于学习任务群7“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包括实用性文本的独立阅读与理解。要提高这类读物的阅读水平,就必须要掌握适合的阅读方法。赫老师反复点击圈点勾画的方法,从活动一认识和平苑中强调圈画专业术语和精准的限定词,到最后活动三圈出情感关键词“中国文章”,贯穿整节课的阅读过程,重点处的朗读与体悟,更是有助于学生对阅读科学论文的方法的内化,让他们在日后的科学论文阅读中有法可依。

二、思维有进阶。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通过语言运用,获得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赫老师鼓励学生从文本和建筑特质两个角度来设计方案,暗合梁先生“中而新”的理念,并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最后的推介文章由课前的预习初稿到课堂的完善文段,由课内的片段写作到课后的全篇文章,由浅显到深入,由模糊到清晰,由感性到理性,实现思维的进阶。

三、活动有情怀。课堂活动围绕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和平院展开,用学生朝夕与共的校园一景来助读略显枯燥的科学论文,借助任务活动,让学生能够与70年前写下此篇文章的梁思成先生对话,传承其对民族建筑的热爱。南京一中的和平院古朴庄重,在认识、美化和推介的活动中,也实现了与其117年前的设计者——南京一中的首任校长李老校长的对话,感受他的教育情怀。

到南京,很多人会去亲手触摸城墙、感受历史。而今天,听完赫老师的这节课,我想大家也会和我一样,想要去亲手触摸我们南京一中的和平院,我就不再赘述,接下来会有半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大家不妨走出会场,去感受独属于南京一中的文脉传承。





10金强

《玩偶之家(节选)》


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金强老师执教《玩偶之家(节选)》。金强老师以学生熟知的热播剧引入,创设了为“娜拉”编写词条的情境任务。首先让学生从台词,特别是其中称谓的变化,初步认识角色形象;其次带领学生把握戏剧冲突,剖析娜拉两次出走的行为,总结其内在动因;最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台词、行动,乃至《玩偶之家》中的种种情节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问题,领略易卜生“社会问题剧”的独特魅力,探究文本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连云港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李涛老师点评,他认为金强老师的课程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目标合理,符合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的要求;第二,流程合理,课程的引入、情境设计、学习任务等环节环环相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有阅读,有思考,有交流,有发现;第三,突出语言实践,整个教学活动是在学生的语言实践过程中进行的;第四,强调获得感,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有助于学生终身能力的获得。



10
点评全文

现在由我来点评金强老师的课。我们知道从去年开始,我们省教研室举办依标教学,青年教师的依标教学展示活动的确很有价值。每一次活动后我们很多老师都能学到不少东西,近年来我也在一直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依标教学?如何依标教学?我们现在的教学是不是依标教学?其实有好多问题是比较难以说清楚的,但是我想依标教学,绝对不是依据课标的形式去教学,比如情境、任务表象的东西,而应当是一些课标的本质教学。那么牵连出另外一个问题,它的本质在哪里?我想回到我们的课标上,它还是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是借助教学的文本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带领学生达到课标规定的学业质量水平的要求。像这样一个文本,从它要达到我们学业质量水平的三四两个层级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来看,这节课我想我有极大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你的目标是合理的,是依标教学的。在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中强调,引导学生研习外国文学著名篇目,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本课一些特别要求,结合教材单元的导语,妇女解放、个性解放、社会解放来完成教学,依托写作情境让学生品味、赏析戏剧的语言,在戏剧的冲突中把握人物形象,是指向了核心素养的提升的。

第二个是设计整个流程是合理的,以小见大。这节课以现实中电影、电视引入,我们可以说是现代版的娜拉,针对评论创造出了真实的情境,然后紧扣这个时代设计了为人物鉴赏词典编写词条,并阐述社会价值的这样一个学习任务,分成三个活动,把握形象,确定资料的主体、分析形象,丰富资料内涵、探究意义,深化资料的价值。应当说整个教学的设计是环环相扣的,流程是非常合理的,在这个过程里面学生有阅读、有思考、有交流、有发现,课堂的生成是真实的。

第三个是学生的立场突出一种语言的实践。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间,在思考的过程中,整个的过程是由学生来进行语言实践的过程中间来进行教学的。

第四个是增强一种获得感,不断的突破。因为课堂上学生的收获绝不仅仅是死的知识,比如说娜拉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其实它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如何能够通过人物形象塑造背后的言语形式和技巧去了解去认识到他是一个这样的形象,这样才能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才能主动的根据条件去建构起自己对社会的认知体系。这是一项终身能力,而且这种能力背后有审美、有思维、有文化。我们说语文课要行走在语言的世界里,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堂课是抓住了语言,是一种素养和能力的突破。当然这堂课在整个流程的衔接方面,在一些设问的语言方面,在活动的落实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个我相信金老师在今后也会注意提高。




11王慧

《“盈”“空”异变,请君入城

——〈望海潮〉和 〈扬州慢〉联读》


句容市第三中学王慧老师执教《“盈”“空”异变,请君入城——〈望海潮〉和〈扬州慢〉联读》。王慧老师通过对《望海潮》和《扬州慢》的学习,回顾两首词中主要的意象,引导学生循意象、解意象、用意象,揣摩它们的组合方式,深入古城,找寻情境任务的创作灵感。在讨论与师生问答中,同学们积极发言、思维活跃,展现了高度的参与性与专注力。


镇江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徐斌老师点评,王慧老师的这节课教学目标定位准,活动任务落得实,学习过程评价有据。她通过对两首词的反复诵读,比较二者在意象选取和意境营造上的不同,这是本单元的研习任务,也是王老师确定的教学目标。从依标的角度说,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所以教师应该把课堂交给学生,以此为标准来规范行为,“依标教学”才能行稳致远,在这一点上,王慧老师值得赞赏。


11
点评全文


我对这节课做一做相关的点评,那么应该首先我要感谢我们省教研室组织这样一个活动,给了我们很多年轻教师一个展示一个成长的舞台。应该说经过这两届依标教学的活动,我们依标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当中依然有许多困惑和困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新课标作为一种课程理念,它本身是一种抽象化的存在表达,那么我们都知道要依标教学,那么到底怎样才算是依标教学?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可能就是将这种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标准和要求。在这一方面,其实张克中老师已经给了我们很明确的方向,他认为依标教学应该要做到三点,一是教学目标要从经验设定走向依标设定;二是教学设计要基于讲授走向基于学习;三是评价过程要从随意的口头评定把它转变为理性的定量判断。这三个标准其实分别指向我们传统意义上所讲的,就是教什么,怎么教和如何评。那么对照这三个标准,王老师的这节课应该说有以下的优点:

一是教学目标的定位准。本单元从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为什么要把这两首词一起联读。是因为在本单元的研习任务三当中明确说明,就任务是这样界定的,阅读古典诗词要把握作品中意象的特点,揣摩其组合方式,体会独特的意境,反复诵读品味《望海潮》和《扬州慢》两首词,比较二者在意象选取和意境营造上的不同。这是本单元的研习任务,也是王老师确定的教学目标。而近年来语文界对大单元教学颇有质疑,这其实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因为大单元的研习任务其实就是大任务型教学目标的一种具象化体现。当我们迷惑于单篇文本学习内容的选择时,其实不妨直接按照单元研习任务的要求来实施教学,我觉得这本身就是一种依标教学的表现。

第二就是活动任务落得实。围绕教学目标,王老师设置了三个活动,分别是寻意象,入古城、解意象,赏古城、用意象,宣古城。三个活动都是紧紧的依据文本,而且依据围绕这个意象展开,从探寻意象、解析意象,最后再运用意象,应该属于层层递进。而随着活动的展开,将学习引向深入,最终实现学生的学习进阶。

第三就是学习的过程评价有据。制定明确的评价量表,不但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方向,特别是能够对照标准自行矫正自己的学习行为,从而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当然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其实这里面我要特别表扬的恰恰是王老师在这个课堂上应该说忍得很辛苦,因为从一开始的磨课,年轻教师总是有非常强烈的表达欲望,但是从依标的角度来讲,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所以我们应该把课堂交给学生,那么依标教学其实就是要用这个课程标准来规范我们的行为,那么只有依标教学才能行稳致远。




13魏文轩

《蜀道难》


江苏省扬州中学魏文轩老师执教《蜀道难》。魏文轩老师设置了“探寻《蜀道难》的‘诗意’”这一课堂研习任务,首先引导学生逐层梳理诗句,概括蜀道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之“难”,初步把握诗意,之后进行小组讨论,诵读赏析《蜀道难》中最具“诗意”的句子,结合《说‘木叶’》《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篇目,解读意象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作用,体悟意象中蕴藏的诗人的情感。


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王宏根老师点评,魏文轩老师的课程一方面符合单元导语中的“诗意的探寻”,另一方面契合对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要求,采用朗诵的方式让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之美,感受古人的哀忧悲欢,设置了真切的个人体验情境,带领学生在吟诵与理解中与古人达成灵魂上的共鸣,通过提问引领学生思考的过程,带动学生获得切实的进步。

12
点评全文


我们依标依的是什么标,当然我们都知道它依的是课程标准。语文课的标准是对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的教学做了一个美好的蓝图的规划,但是我们怎么去落实,刚才徐老师说他比较抽象,那么我们怎么去把抽象的东西把它落实的更加的具体,我们其实在课标之外还有两个东西,一个就是教材,一个是中国高考评价的体系如果说课程标准它是一个宏观的整体的要求,那么教学当中的前一个单元导语,后面的学习提示,包括后面的单元学习任务,它具体的叫抓,用一个可能不太恰当的一个说法,用梁思成在《中国建筑的特征》当中的两个词,可能一个就是文化,一个叫做词汇。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我们整个依标教学,它可以有近取,可以远观。近取,就是在我们教材的单元导语学习体系当中去,远观,我们指向于我们的一个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魏文轩老师近取了是这一课当中的诗意的探寻,远取到了核心素养当中的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审美的鉴赏与创造,这一点做的是非常好的。

我们要问的第二个问题是他用什么样的方式?你们大家都听到了,他用朗诵让学生去品味诗歌的语言之美,感受古人的哀乐悲欢,就是通过朗诵的方式来体验。我们平时叫诗歌教学,你看看整个单元,我们的《氓》也好,《离骚》也罢,《孔雀东南飞》也好,它是需要通过语言来表现。这个单元还有一篇文章叫《扬州慢》,其实扬州人在吟诵《扬州慢》的时候,吟诵当中他才感受诗歌本身的东西,任何一首诗经过支离破碎的肢解的解读,都是走向了另外一个歧途。如果老师关注一下,其实在前两年有一个动画片叫做《长安三万里》那篇文章当中,我就特别欣赏这个里面有一个关于《将进酒》的一段动漫的展现,我认为它是一个亮点,它赋予了我对这首诗所有的情感想象,所有的语调,就是说读好一首诗它是一个基本功。后来有一个小女人叫郭达,她也在网上也做了一个《将进酒》的朗诵,只有在读当中你才能够感受诗那种独特的语言,才能够很好地完成任务,这个是他的整个的设想当中的一个安排。然后关于具体的使用方法,魏文轩老师没有通常用的方法设置一个所谓的情境,我们讲的情境有三种情境,它是根据文本它设计的是一个最真切的个人体验情境。你们看看学生在朗诵的过程,在理解的过程当中,他们的体验在慢慢的跟作者进行融合,而在魏老师的带领之下,那么我们学生从他们一开始的所思所想,然后再到人生讲解,这个过程它就是一个真正的语文课堂的一个生成的过程。

接下来是说他最后的完成情况,你们看到整个这一节课他的问题是真问,他让学生思考是真实的,在前天我跟魏老师一个交流过程当中,他说其实我们听他的课每一次都不一样,因为这一次是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他跟学生之间也没见面,就拿到了学生预习的情况,重新做了一个设计。前天他跟我说,就是说我根据学生来设计整个的教学安排,希望学生在我们的指导之下有一定的进步他就是很成功,我觉得这个是我们很多老师确实要做的事情,不能因为这是一个依标教学的展示活动,我们就可以做一些形式上面的蜻蜓点水式的。如果一节课你不能给学生带来真正的变化,那么有没有这节课或者说谁上这节课都无关紧要,你们可以看到整个课堂学生从生涩从紧张到逐渐放开的过程,到理解诗意的过程,他很好地完成了课标所赋予的任务。




13陈宥丹

《与妻书》


江苏省清江中学陈宥丹老师执教《与妻书》。陈宥丹老师从历史背景的介绍出发,引入情境任务,通过挑选影像长廊的镜头,与同学们共同梳理课文脉络,并结合文本设计镜头细节,揣摩作者的心理活动,细究其内心世界,体会课文“以爱写悲,以情说理”的情感意蕴。


淮安市教学研究室施秀山老师点评,陈宥丹老师的课程有如下特点:一是基于课标的情境设计,陈老师设计的情境促进了学生充分地研读文本,以准确把握人物形象,深入揣摩人物内心世界;二是指向素养的活动安排,陈老师设计了三个活动环节,引导学生走近人物、走近文本、走近语言本身,成为课堂的主体;三是重视生成的课堂推进,立足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反映和表现推进课堂、做出调整,使课堂教学真实而有效。


13
点评全文


两天的课堂观摩估计大家应该是比较累,但是我相信大家应该跟我一样,收获满满。十几节课堂展示应该是彰显了或者是表明了课堂教学永远是彰显智慧的舞台。据传子夏随孔子学习的时候,曾经问过他这样一个问题,叫“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什么意思?孔子的解释是“绘事后素”,子夏从中悟出礼乐产生于文艺之后这样的道理,然后孔子又从子夏的回答当中得到了新的启示,这其实就是教学相长。从古至今教学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单级表演,而是师生之间的两情相悦,相互成就。这两天我们见证了一群优秀的青年教师和一帮聪明的孩子,彼此之间互相协作,共同成长,真心感谢他们,让我们对课堂教学对教育永远充满信心。纵观今天陈老师的这节课,我觉得有这样几个特点值得说道。

一是基于课标的情境设计。《与妻书》这篇课文它所在的单元对应任务群教学当中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课标指出,通过任务群学习,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阅读与表达交流水平,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在单元学习提示里面也有这样的表述,要通过专题研讨,加强对抱负与使命的认识,注意作品切于实用,关注特定对象赋予针对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作品学习有理有据,发表意见,阐发主张,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感表达。据此,陈老师设计了这样的情境,为革命烈士林觉民设置影像长廊,促进学生充分的研读文本,以准确的把握人物形象,深入揣摩人物内心的世界这样一种复杂的情感。

第二,指向素养的活动安排。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陈老师设计了三个活动环节,挑选镜头、设计镜头和跨时空对话。期间陈老师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走进人物、走进文本、走进语言本身,学生在此过程中被充分的调动,成为活动的主体,课堂的主体,学科素养的落地和落实成为了可能。

第三是重视生成的课堂推进。课堂教学最大的确定性就是它的不确定性。依标教学就是要尊重学生顺势而为,立足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反映和表现,及时做出调整。张老师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没有囿于预设,而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敢于表达,一步一步的朝着目标迈进,这样的课堂无疑是真实而有效的。

当然从这节课本身而言,我觉得在设计和操作上面也有两个小点,我觉得是可以做出调整和完善的。

一是评价的环节。刚才我关注了一下在线的互动,有的老师也提出来是不是可以让学生做一些互评,我觉得很有必要,同时我觉得我们可以在设计环节做出一些量化的这样一种评价安排,就是把过去那种传统的老师简单的口头点评变成可控的、可测的、可视的定量分析,让学生通过这个评价环节能够清晰的明白自己将要到哪里去,已经到了哪里,我们还需要做什么。

第二,最后跨时空对话的环节设计,我觉得在任务的指向上还可以更清晰一些。比如说两个凌晨两个人的对话,到底是在什么样的情境和情形下,比如说我们如果从凌晨二人的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那么大概可以这样几个角度,一个就是林妻身兼的责任,第二就是孩子出生之时,第三也可能是收信之时。一段时间之后,他经历过这样一种痛苦的煎熬之后,那个时候他再见面,当然也有可能是革命胜利之后,我觉得这样的指令会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有更针对性的这样一种思考和处理。



14施瑶

《孔雀东南飞》


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施瑶老师执教《孔雀东南飞》。施瑶老师在课堂上分享了同学们的前置作业,以小组点评的形式,探讨各位同学的创意性改写设计,进而回归文本情境,分析人物行为动因,思考刘兰芝的悲剧结局,并撰写编后语,将课堂体悟转化为文字。


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李欣荣老师点评,施瑶老师通过前置作业的设计,解决了课堂教学中既要讲诗歌的知识,又要讲《孔雀东南飞》自身叙事性特征的矛盾,将课堂的重心放在叙事性上。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有清晰的指令要求,从而给予学生明确的自主学习的方向,使学生的观点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激荡,从而领悟到《孔雀东南飞》这一古典爱情悲剧中蕴含的现实意义。

14
点评全文

两天下来应该是比较累,但是课都很好,所以也是一个心情的愉悦。我昨天才知道施瑶老师是自己带着打印机过来的,打印的是学生的一个预习的情况。我想说的是张老师应该能从施老师的这一个行为当中看到我们青年教师对这个舞台的渴望,所以这个活动这个评比一经产生,他就没有被消亡的理由,所以我们一直渴望这个活动能永远的办下去。从省的层面,从市的层面,从区的层面为我们的青年老师去提供这样一个舞台。

那么施瑶老师的这堂课上的是《孔雀东南飞》,在课标里面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研习的样态是什么样子的?怎样达成课标所规定的,比如说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时代意义的局限等问题,用历史和现代的观念进行审视。当这一些东西要落地的时候,在《孔雀东南飞》这首诗歌上就产生了一个巨大的矛盾。什么矛盾?它既要讲诗的特质,又要讲他的叙事性,而我们也教过《孔雀东南飞》,应该有感受,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是今天通过前置作业,我们会发现学生写的诗非常好,在这一个前置作业的过程当中,其实学生完成这一个作业,就完成了自己对诗的特质的理解。当他运用到课文当中的那些比喻,我们还需要在课堂上去谈比喻吗?不需要,他就会用高阶思维永远是带着思维前行的。当解决这一个问题以后,我们所有的视角就投入到叙事上面去。施瑶老师做得比较不错的地方,在于他的每个环节都有清晰的指令和要求,清晰的指令和要求是学习任务型时代,一个教师非常可贵的品质,因为只有指令清晰,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有方向的被引领,才能有实实在在的这一个学习交流。那么在这设计下面,学生在历史和现实之间进行着时空的交错。我们从高考题里面一直会读到这样一个答案,历史与现实的交织,这堂课学生也一直处在历史和现实的观念的交织当中,乃至于对于同一个问题,学生都有截然不同的碰撞,这就是我们学习的意义。

刘兰芝的悲剧不可避免吗?你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但是我们现实当中,在我们时代昌明的现在也不断在重复着刘兰芝的故事,我想我们都是当下的人,但是我们同样也是历史的人,我们作为当下人可能是新人,也可能是旧人。但无论如何我们引申出去我们所认为的学习任务群存在的林林种种的问题,可能更多的还是语文教学历史所遗留这个问题,但是我们的时代不正是伴随着问题而进步和发展的吗?在这14节的青年教师的课上,我们看到了青年教师的勇气,看到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这种思维。


往期回顾

《反对党八股》

(沧海语文推荐)【教学】郑可菜丨“一字开花式”思维在议论文写作中的运用

荷花淀

深度回归教材课本成语填空专练(选必下)

10个热门思辨话题的优秀文段!2025高考大概率涉及,高三必读!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沧海语文
一群热爱语文人的精神家园,专注高中语文教学,为您提供精品课件、热点素材,教育路上,我们同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