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善业,就要这么修!

旅行   2024-11-24 11:27   山东  



   信教先爱国  人成即佛成 






深信因果之后

自然就知道要断恶修善

持守五戒是断恶

那修善,具体又该做些什么?




佛教中常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除了“有所不为”的事

当然也有“有所为”的一面

释迦牟尼佛曾讲述过“十善”

积极主动地去践行这十类善业

不仅能远离贪瞋痴的烦恼

为自己积累福德资粮

更能成就菩提





"十善业"


出自于西晋三藏竺法护所译的

《佛说海龙王经  十德六度品》

释迦牟尼佛讲述了勤修十种善业

便能断除痛苦并获得极大利益

这十种善业与五戒有部分重合

告诫我们在行为上远离

“杀生”“偷盗”“邪淫”

从语言上远离

“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从思想上远离

“贪欲”“瞋恚”“愚痴”

离此十种恶业,进而再做提升

有针对性地修行十种善业

是为自己积累福德资粮的好方法


不杀生   ➤  救护生命

对大部分人来说,不杀生往往是有主观条件的,比如看到兔子很可爱,就不忍心伤害,把它放了。而不杀生是不带主观好恶,平等地看待所有生命。不杀生是断恶,而救护生命就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善。


一般人在没有遇到相应的情境时,心里是不会特意去想杀生或救护生命这些事的,从因果的角度来说,大部分时间就处在“无记”的状态,也就是非善非恶。


但如果每天都能在心里忆念,“今天我没有伤害众生,我对一切众生都给予了一份平安的祝福,我愿意救护一切生命”,即使在具体行动上还没有做什么,都能使自己长时间保持在一种善的状态中,增长我们生命中慈悲的力量,感召到健康美好的生命状态。


不偷盗   ➤   布施资财

不偷盗不仅仅指国家、集体或他人的财物,也包括他人的知识产权、荣誉等等。偷盗是触犯法律的恶业,这既是五戒之一,也是作为一个公民守法的底线。


在持守不偷盗戒的基础上,对应的善行就是“布施结缘”。无论是谁的一辈子,财富、地位都只是短暂的拥有,到了临终一刻既帮不了自己,也带不走分毫。但如果在这一生中,懂得运用财富或名望,广结善缘,布施行善,把过去世结的怨都解开,多汇集一些善缘助缘,无论是今世的事业或修行,还是未来轮回中的际遇,都会更加顺遂。将带不走的东西,转换为未来生命的福德资粮,这才是最通透的生命智慧。


不邪淫   ➤   遵修梵行

邪淫是指与法定配偶之外的发生性关系,也包括在不恰当的场所、时间、方法等,都属于邪淫。现代社会中,婚姻关系中的忠诚与稳定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如果一个人重视家庭、感情专一,也会感召到家庭的稳定平安,家中眷属也不易受到邪淫业力干扰。


在此基础上,若能进一步修持“清净梵行”则更有利于自己的修行。了解欲望的本质,并善加管理和调服,例如持守八关斋戒,那么,内在的焦灼动荡就会平静下来,诸根调顺。

从不杀生到救护生命,从不偷盗到布施资财,从不邪淫到清净梵行,是给予众生关于生命平安、财产平安、家庭平安的誓愿,也是包括我们在内每个众生都深深渴望的。每天临睡前,也不妨这样忆念一下:“我向一切众生赠送了这三种礼物,愿你们安乐,我也安心睡去。”


不妄语   ➤  说诚实语

接下来的四个善行,都与口业相关。不妄语,即可以保持沉默,也可以是说诚实语。曾有人总结自己的说话之道,“要说真话,不讲假话;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这的确也是世间层面的说话之道。


对于假话、妄语,宁可保持沉默,也绝不要说。如果真话会打击到他人、伤害他人,或者场合不合适,可以婉转地说,私下说,或是不全说。如果必须要说,那就说诚实之语。


因为一个谎言,可能需要用更多的谎言去弥补,其实更花精力。用真实与适宜的方式去回答,就不会有这种尴尬与焦虑,能让我们的心常常处于光明坦荡、欢喜无忧的状态。


不恶口   ➤   善言安慰

“恶口”,也不只是说粗俗的话、骂人的话,其根本是因为我们自身的烦恼,而说出伤害性的语言,这语言既可能符合事实,也可能不符合事实。比如有人基于傲慢或嘲讽的心态说,“看你胖成个球了”。这或许是事实,但说出的话使对方心里受到伤害。


在不恶口的基础上,我们更要学着去善言安慰。善意柔和的语言却具有种种殊胜的优点,被佛陀称之为净业,清净的语业。让说出来的话,既能利益别人,又容易令人接纳,比如“我最近饭后散步,减重有效果,你也试试”。尤其是与家人相处,少一点埋怨指责,多一点善言安慰。


不绮语   ➤   作利益语

绮语也称杂秽语,指的是毫无利益、容易引生烦恼的不具实义的语言,杂乱、不清净。


有的人喜欢说一些放逸杂秽的话题;有的人思想混乱,逻辑不清,说话东拉西扯没有重点。这些都属于绮语,耽误时间,引发烦恼,都是语言的大忌。


言之有物,是树立威望和德行最好的方式。如果某人主持会议非常的简洁,内容真实、有“干货”,次第清晰,他马上就能建立威望。反之说了半天车轱辘话,或者东拉西扯闲言碎语,如何让众人产生信心?佛陀两千五百多年前就说到,言之有物,才能够能树立威望和德行,令人生起真实的尊重和信心。


不两舌   ➤   和合彼此

两舌,就是背后说人是非,说离间人事关系的话语。在释迦牟尼佛住世时,非常重视僧团的和合,并制定了“六和敬”的原则,“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儒家也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保留个人不同的观点时,依然可以保持和谐友善的关系。


“离间语”的本质也是贪嗔痴,嫉妒别人关系太好,或嗔恨其中某人,又或是愚痴、邪见,或有意识或不自知地破坏了原本和谐的人际关系,挑起了是非。所以,不两舌,也是断除贪嗔痴的过程。在不两舌的基础上,更好的是做一些能团结众人的努力。



不悭贪   ➤   常怀舍心

十善中的最后三条,就是直接关于断除贪瞋痴的。贪欲,也称为贪爱,是凡夫众生六大根本烦恼之一(贪、瞋、痴、慢、疑、恶见)。指的是对于自己所喜好的事物产生喜悦快乐的念头,从而生起贪求之心和据为己有的欲望,并且不知厌足。


财色名食睡,欲壑难填让人成为贪欲的奴隶,不知疲厌地为着虚妄的目的消耗自己的生命,透支自己的福报,以此追求快乐。殊不知,更持续、更少副作用的快乐,其实来自于少欲知足、布施行善、济困助人。


不瞋恚   ➤   恒生慈念

瞋恚,也叫瞋怒。有情众生在面对违逆境界时(苦苦、坏苦、行苦、苦因),恚恨不悦,身心热恼不安,从而造诸恶业。众生喜好争斗,世间种种的冲突,都是彼此之间瞋恚心的作用,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


对治瞋恚,不是靠强压自己,而是培养情绪控制能力,同时恒生慈念、广行慈悲。既然对方所说并非事实,我们也并不必以此为辱,大发瞋心。进一步看到对方的言行背后,也是被贪瞋痴所操控而不自知,亦是可怜之人。最后,若能令众生获得喜乐,可以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荣辱。


不邪见   ➤   正知正见

邪见,可以理解为不正确的知见。例如,不信因果,不敬三宝,断善造恶,亲近邪知邪见者等等。作为佛弟子,不管当下修学进展如何,都不能因为急功近利、猎奇神通而堕入邪见。


与之相反的就是树立正知正见,也可以说是十善中最关键的一条。当我们远离邪见,真正地深信因果之法后,就会宁可付出或放弃个人利益,都不愿意去做一丝一毫的恶事。


经中说

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菩提

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

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

此法即是十善业道

“十善业道”的“道”

可以理解为成就菩提的方法

也可以是生命通向善处的道路

愿众生都能远离贪瞋痴

践行十善,共成佛道


博山龙泉寺
博山龙泉寺,推动人间佛教,实现人间净土!《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鲁(2022)0000030。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