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紧看看你的福报,是否从这些地方“漏”掉了!

旅行   2024-11-20 16:22   山东  



   信教先爱国  人成即佛成 





很多人都知道福报的重要性

有福报,生活自在、富足、顺遂

没福报,处处艰难、事事不易

所以,大家都很愿意布施、供养、

放生、施食、做义工等来修福

但同时我们也能观察到一种现象

有些人的境遇并未因此改变

于是,心生怀疑和怨怼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我们一起探讨


边修福,边损福

首先,要明确福报的本质,是往昔所造善业感得的乐果,不是谁赐予的。

即使佛菩萨神通广大,也只能以种种善巧、方便说法、开示,引导我们止恶向善,却无法将他们自身的福德赠送给我们。

如果福德可以赠予,佛菩萨对众生又有无量慈悲,如同父母对自己的独生爱子一般不惜身命地爱护,早就将我们全部度化了,何苦还要一次次来到轮回中救拔?

其次,善业的形成及差别是缘起的,取决于我们造善业时的发心是否殊胜、加行是否清净、回向是否广大。

比如一个人修布施时,发的是广大菩提心,布施的过程中三轮体空、不著于相,回向时愿以此功德利益轮回中的一切有情。

而另一个人同样修布施,但发的是为了自己今生顺遂的心,布施的过程中执著于人我、计较布施的多少、最后能不能得到回报等,回向时只回向给自己。

那么,此二人所种善业的力量,是同等的吗?在《金刚经》中已为我们校量过,两者功德差别之悬殊,唯有佛陀能了知。

第三,以有漏的心,也就是以无明、执著、烦恼的心所造的善业是有漏的,感果、受用之后即消散。如果不能继续修福、惜福,早晚消耗殆尽。

这就是为什么修福之人,未必越来越好的原因:一方面,过去世及今生所造的善业,因为我们的发心、加行、回向有限而力量薄弱;另一方面,修福的同时,可能还在损福,以至于入不敷出。

不知不觉的损福行为

相对身体和语言的行为,起心动念是更微妙、不易察觉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哪些常见心理,会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折损了福报:

1、供养时夹杂“贪著心”

当我们供养佛菩萨时,是因恭敬感恩、虔诚皈依、愿出离恶趣轮回、愿早证菩提、愿正法久住,而发起纯粹的供养,还是怀着“做交易”“做投资”的心在供养三宝?

2、布施时夹杂“傲慢心”

布施众生时,比如行乞的人,或是流浪的小动物,是因同情他们的遭遇,希望能暂时或更长远得利益他们而伸出援手,还是一边帮助,一边看不起,高高在上地可怜他们而施舍一些财物?

3、随喜中夹杂“嫉妒心”

当看到别人获得了利益、快乐、荣誉,或是他人做出利益大众的善心、善行时,是发自内心地随喜赞叹,真心为对方高兴,发愿向对方学习,还是内心酸溜溜、妒火中烧、感到委屈、自怨自艾,或是嗤之以鼻,觉得没什么了不起?

4、修忍时夹杂“嗔恨心”

面对别人的伤害修习忍辱时,是内心因观照缘起、安然接纳、平静面对,还是虽克制怒气,但诅咒对方早获报应,看到对方遭遇不好的事情,内心幸灾乐祸、心中暗喜,美其名曰“恶有恶报”?

以上是四种比较常见的损福心理,看似在修福,实则在滋生和纵容一些不良心态,折损本就不多的福报。更多损福心理,有待于每个人根据实际情况,反观自身去发现和对治。

观照心念,时时守护

凡夫心是非常狡猾的

在我们修福修慧的过程中

常常潜伏其中

继续滋养着我们的无明、烦恼

令我们好不容易积累来的福报

迅速地折损、消耗

不可不察、不可不慎

愿大家在修行过程中

不仅积极做事

更要仔细观照起心动念

不给妄念、烦恼可乘之机

博山龙泉寺
博山龙泉寺,推动人间佛教,实现人间净土!《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鲁(2022)0000030。
 最新文章